谷牧在国民党57军的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抗战统一战线策略的微观实践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5-07-15 浏览次数:   字号:【

周永刚

抗日战争是“复兴枢纽”,是中华民族由沉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生死之战,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积极实践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凝聚抗战力量的关键策略。本文以谷牧同志在国民党第57军(主要是原东北军57军的111师、112师)的统战工作为具体案例,通过对其参与上海抗战后接受周恩来指示,发展万毅入党、在57军内部开展抗日统战宣传、提升部队战斗力,以及参与连云港保卫战等关键环节的历史考察,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杂牌军中成功开展统战工作的策略、方法及成效。谷牧在国民党57军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策略原则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不仅有力支持了正面战场,也为后续该部起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堪称抗战时期统战工作的经典案例。

一、引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摆在了全民族面前,生存还是毁灭?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都面临着的必然抉择!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国民党当局在内外时局压力下,作出了积极姿态,接受国共合作,但其内部仍然是一团乱麻,派系林立,非嫡系的杂牌军受到排挤,处境微妙。国民党第57军原系东北军张学良部队,因西安事变等因素,与蒋介石中央矛盾较深,有强烈的抗日意愿和潜在的“联共”基础,成为中共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长江局)是开展此项统战工作的核心机构。本文聚集于青年党员谷牧受周恩来派遣,深入57军开展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揭示其作为经典案例的历史价值。

二、临危受命:从淞沪战场到深入敌营

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肤施(延安)一处教堂晤谈,当时总共谈论了6个方面问题,其中包括张学良请求共产党帮他培养干部。周恩来建议他接收知识青年开办学兵队,将其作为军官学校来办,培养人才,壮大队伍。共产党负责领导东北军兵运工作的北方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介绍了3批抗日爱国青年、民先队员和地下党员到西安参加学兵队。谷牧是第一批学兵队“学兵”。

1936年8月初,谷牧和一批平津的中共地下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乘坐东北军军车从北平到达西安,参加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第一零七师学兵队。这是谷牧进入东北军开展统战工作的缘起。

早在1935年11月下旬,“与高桂滋谈判成功,使中共领导人更加注重统战工作。”1935年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由此开始提上日程”。

1937年2月中旬,学兵队被改编为青年训练班,谷牧随之西开邠州。3月底,又再次被编为军官差遣二队的学兵队,与东北军一起东调至安徽怀远县。5月,蒋介石下令解散了学兵队,只留下了约30人,中共地下组织决定谷牧和一部分学员留在东北军中继续搞兵运,他被派遣到驻河南信阳的第六十七军第一零七师。

谷牧和留下来的同志们一道组织了抗日读书同志会,学习党的抗日理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谷牧随第一零七师开赴河北霸县一带阻击日本侵略军,10月,又随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参加淞江防御,坚守淞江三日,战斗极为惨烈(第六十七军军长度苏州河时中弹牺牲)。到了11月初,整个战局失利,国军全线溃退,谷牧与师部失联。谷牧显示了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将本师散兵百余人集结起来,带着他们几经周转,经江西浮梁、九江辗转行军,于12月底回到信阳。国民党的无能,让亲历战场的谷牧看得一清二楚,兵败如山,一塌糊涂,他感到绝望,加之与东北军中共地下党组织失去联系,他决定离开国民党部队去找中共组织。他婉拒师长金奎壁再三挽留,于1938年年初,只身一人从信阳到了武汉。并迅速与党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取得联系。

在武汉谷牧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志。此段人生经历,谷牧在1976年写的回忆周总理的文章《不忘38年间他给我的教诲》有详细和完备的记录:

“我初次见到恩来同志,是1938年初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此前,我在东北军中做党的地下工作,曾随军开赴上海前线,参加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失败后,我所在的师伤亡惨重,在辗转撤到河南信阳时,我决定到武汉找党。一到武汉,我就给八路军办事处写了一份报告,叙述了我经历的“淞沪会战”经过,目睹的国民党军队指挥混乱,仓皇溃退的情况,着重反映了有大量武器丢弃,建议通知地方党组织设法收集起来,武装抗日游击队,以免落入敌顽手中。并提出要见办事处负责同志,面报我的一些想法。

不久,即接到约我去谈话的通知,办事处负责人李涛同志接待了我。他说:“你写的报告,我们收到了,恩来同志也看了,很感兴趣,我们约你今天来详细谈谈!”

我听说恩来同志也看了我的报告,心里很高兴。对周副主席,我憧憬已久,今天能不能在这里见到他呢?我企盼着,但没有把握。我坐了下来,向李涛同志汇报。当我们正谈得热火时,恩来同志走了进来。因为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他的照片,所以一眼就认出了他。没等李涛同志介绍,我立即站了起来,向他行了一个军礼。恩来同志说:“你就是谷牧啊!”我说:“是!”他握住我的手,既没有叫我坐下,自已也没有坐下,大家站着谈了一番话……

“你和李涛同志谈得怎么样啊?”他问。

“我们谈得很好,还没有谈完。”我说。

“继续谈吧!李涛同志大概已给你讲了,我们看了你的报告,觉得很有参考价值。至于你提出的要到延安去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但你不要着急。听说你现在住在一家旅馆里,不大方便,还是让李涛同志给你安排一下住处,找一批书给你看看。同个月没有看到党的文件了吧?”

“是的!”我回答。

“先看看文件,然后再谈你去延安还是继续留在敌后工作的问题。”

“周副主席!我真想去延安学习。”

恩来同志停顿了一会儿,用那双睿智的眼睛看了看我,接着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过,据我看,可能是敌后工作更需要你!”说完,他让我和李涛同志继续谈,自己有事离开了。

当天,我就被李涛同志接到一个地方住下,认真阅读他送来的一批文件和书籍。几天后,我即接到通知,到驻在苏北新浦的东北军万毅同志那里,继续搞敌后工作。

这段回忆极为珍贵,故原文录于此。

1938年初,谷牧、张文海(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吉林省副省长)受周恩来的指派,以中共中央长江局特派员的身份,到东北军第57军第112师第334旅万毅任团长的第667团,开展第112师的统战工作,重点是做万毅团长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发展万毅入党

谷牧受中共长江局委派,化名刘曼生(原名刘家语)。谷牧和张文海到达新浦后,在陇海公寓住下,通过667团的关系约万毅见面。1938年2月15日,双方见面。万毅曾到东北学兵队做过讲演,因此谷牧认识万毅,但万毅不认识谷牧,更未见过张文海。乍一见面,万毅感到很突兀,满脸疑虑地望着两个陌生来访者。见到万毅的表情,谷牧和张文海对视了一下,自我介绍说,他们是从刘澜波那里来的。听到刘澜波,万毅刹那间就明白了所以然。谷牧接着说是周恩来副主席让他们此行专程来看望他。听到谷牧的一番话,万毅解除了戒心,与谷牧和张文海二人谈了自己被东北军的部分反派军官扣押、获释和参加抗战情况。谈了他对时局的看法及对抗战的想法。民族爱国热情让三个年轻人思想形成了共鸣。谷牧问万毅:”不知万团长对加入共产党有什么顾虑?”万毅沉默瞬间,说了直话:“抗日救国,我义无反顾,打日军我誓无二心,我这个团请共产党放心。但我理论不行,看过几本书,学得很不够。再说共产党讲铁的纪律,在纪律上我觉得自己还不够条件。”谷牧宽慰他,并对一些问题略作解释,请他再考虑。

需要补叙的是万毅和刘澜波的关系。二人初相遇于1935万9月。万毅在甘肃省庆阳县西峰镇,结识了深入东北军骑兵军军部做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刘澜波。刘澜波出生于1904年,大万毅3岁,两人都是辽宁人。刘澜波是对万毅影响极大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见面改变了万毅人生的走向。

“1936年1月24日,我接到命令,任选627团中校团长。627团属109师,在直罗镇战役被红军歼灭,这次是重建。张学良召见我时说:‘这次你成了最年轻的团长(东北军中所有团长均为上校,仅我一人是中校),以后在他们中间蹦趾蹦趾吧。组建、训练都要快,我四个月后要用兵。’……这期间,刘澜波从西峰回到西安,让黄显声的副官找到我,说要庆祝一下我升任团长。见面后,我对他说:“现在我有兵权了,组建部队,你能不能帮我找些学生来啊?部队中很需要有文化的人。讲抗日道理,光靠我一个人,力量太有限了。找些学生来帮我讲,就好办多了。”他答应说:“好!试试看。”……澜波交往很广,答应我找学生的事不久就兑现了。……先后共来20人,……实到627团17人,有:富纪纲、闻昭仪(即于克,解放后曾作吉林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主任)胡超(后改名胡乃超)、孟庆澜、陈强(陈东平)、杨墨林、夏德田、李兆祥、方效敏、丛光烈等。这些青年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或民先队员。后来我得知,富纪纲、闻昭仪、胡超、方效几位共产党员在627团组成秘密小组,富、闻先后任组长,我们直接受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刘澜波领导。澜波告诉我:“你把这些学生都安排到下面,到连队中去,只通过富纪纲一个人和你保持联系。”……10月间的一天深夜,歌咏队在邺州大佛寺秘密举行了一次抗日青年团成立大会,宣读了抗日青年团的政治宗旨、纲领、组织纪律等书面文件。他们聘请我为名誉团长。万毅的人品、思想及进步表现,特别是西安事变中坚决支持张、杨联共抗日,及其被东北军中反对派的扣押的经过以及在保卫江阴、南京战役中的表现,早就引起了中共的关注。

在谷牧此行之前,周恩来就交待两人,称如果万毅条件符合,马上发展他入党,并且依靠他的队伍,对第57军展开统战工作。

万毅曾在《忆澜波同志》中回忆:

“长江局驻武汉,负责人是周恩来同志。谷牧同志告诉我:“离开武汉前,周恩来同志交待说,你们去看看万毅,如果能发展就发展他,并依托万毅这个团来开展五十七军的工作。”

经过一夜深思,第二天万毅就找到谷牧、张文海,郑重地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他说:“我想通了,如果组织上认为我还够格,我愿意加入共产党。”

万毅是个很敞亮的人,睿智而富有激情。”埃德加斯斯诺夫人海伦曾写过《东北军想打回老家》报导,发表在美国人办的《中国之声》。海伦回美国后,她把与万毅在火车上的谈话记录交给美国旧金山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存。这分珍贵的谈话记录复印件后来被寄到了万毅手中。《万毅回忆录》中讲得极为细致。“张学良时代当过东北大学秘书长的王卓然的儿子王福时同志,1986年赴美国访问时,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发现了这份材料,他特地复制了全文寄给我。”海伦这样写道:“这位上校戴着眼睛,比起一般军官来显得文质彬彬。他说话洪亮快捷。不时露出一副洁白的牙齿,看起来十分聪明、敏锐,同时又诚挚果断,很明显是一位领导天才。……这位上校不仅不压低声音,而且像发布命令那样响亮陈辞。……万毅的态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一个真正的政治晴雨表,是中国客观形势的产物。”海伦用将近4000字,详细记录了我在车上的谈话。我对他们说:“别为中国未来担心,它大有希望。东北军的士兵和下层军官抗日热情很高,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现在让中国人杀中国人简直就是荒唐!我们必须一致对外,而抗日的领导者必定是东北军人。……我们已离开东北多年,现在部队强烈要求返回东北老家去!”从中不难看出年轻少壮军人万毅的神采和风骨。

谷、张二人听了万毅响亮的表态,激动不已,代表党组织接受了万毅的申请,当场许诺愿意做他的入党介绍人。

后经中共中央长江局批准(一说,经中共东北军工委批准),由伍志刚、谷牧、李欣组成的中共东北军第112师党工委成立,伍志刚任书记。党工委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吸收万毅为单线联系的特别党员,决定把来团的青年知识分子编为新兵队,进行军事政治训练。

中共对第57军开展统战工作可以追溯到1935年11月。“毛泽东遂于11月26日径直写信给第57军代军长董英斌,委托该军军官代往,劝其’勒马悬崖‘速于红军议和。”

成功发展万毅入党说明了周恩来战略部署的极富远见,对东北军各种势力判断的精准。周恩来高瞻远瞩,深刻洞察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东北军部队存在的困境和特殊性:官兵普遍怀有强烈的打回老家去的愿望,对蒋介石排除异已不满,具备争取和改造的潜力。同时也显示了谷牧等共产党人在统战工作上的卓越工作能力。他们以万毅团为核心,团结进步官兵,推动该军坚持抗战,提高战斗力,为这支军队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万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在国民党第57军核心作战部队中预埋下了一颗红色种子,为中共在该军系统性地开展统战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领导核心。

四、开展深入、细致、有效的抗日统战工作

1939年9月,伍志刚牺牲后,谷牧接任112师党工委书记。谷牧利用当年在学兵队积累的工作经验,工作更加风生水起,为提高这支“杂牌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作了切实有效的工作。

首先,找到切入点。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打回老家去”的口号,激发官兵的民族血性和家国情怀。谷牧到万毅667团之初,就创办了名为《火线下》的军中小报,自任主编,辟有“抗战新闻”“连队通讯”“学习文化辅导教材”和“文艺”等栏目,前后共出版了300多期,生动活泼,为官兵喜闻乐见,入耳、入脑、入心,激发了官兵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仇恨。受此影响,师部和师内其它团也都分别办起了名为《火把》《火炬》《火光》《火焰》的小报,部队上下洋溢着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了极富朝气的精神面貌。

其次,寻求共鸣点。成立了各团战地宣传队,谷牧的想法和万毅一拍即合。谷牧与同志们分头到各营、连开展工作,宣传抗日主张,鼓励为民族国家而战,他们编排了大量的抗战街头短剧,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东北一角》《流寇队长》等戏剧,有流行的抗日剧本,也有自己编写的本师、本团抗战事迹的新剧,还有即兴创作的描写第112师在连云港实行军民合作、抗击日军登陆战事编写的剧本《连云港暴风雨》等,进行有力、鲜活、生动的政治动员。

万毅有时也亲自登台表演,他的每次出场都将演出推向高潮,引来掌声如潮。他们不仅在部队演,还组织到连云港及周边地区演,受到了群众热烈欢迎。李欣将军在万毅米寿时曾写了一首贺寿诗,诗中云:”……连云港的人民说:‘鬼子不怕一万,怕的是那个万毅’……“这是连云港人民赞誉万毅英勇善战的真实话语记录。

第三,把握关键点。在培训、培养骨干队伍上下功夫。第112师党工委在谷牧领导下,以667团为阵地,带领党员积极分子开办文化课,教唱进步歌曲,如电影《风云儿女》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并在活动中注意发展培养和发现积极分子,加以重点培训辅导,使之成为政治骨干,合格的发展成为中共党员,带动更多的青年军人为民族和国家而战。学习帮助部队中下级军人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民族荣誉感和责任心,进步思想的传播,日军暴行的揭露和对国民党顽固投降派的批判,使官兵的政治觉悟和辨别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日本侵略军作战的自觉自动自发自强的内生动力得到了有效激发。

第四,抓难点,加强了万毅的667团内部管理。谷牧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部队平等意识有了提升,打骂士兵现象少了,士兵的生活、文化、卫生等方方面面都有了不同于军阀部队的明显好转。万毅本人作为新型军人,特别是成为中共特别党员以后,更加严格自律,以身作则,关心体恤下级,深得士兵爱戴。部队的凝聚力增强,战斗力提升,精神面貌一新。

第五,打造热点、亮点。谷牧和万毅亲自创作的两首歌曲,成为鼓舞士兵勇敢坚定地战斗的号角!谷牧创作了《战地工作团团歌》,在营连士兵中广为传唱。歌中唱道:“不怕死不畏难,旧血债今朝还,抗战责任在青年。用戏剧去宣传,用歌声去动员,战斗到明天,努力吧!前进战斗工作团。”极为上口而鼓舞斗志!万毅也马仿赛曲写了团歌。歌中所唱”寇已深,国将亡,家已破,我们要誓死收复旧山河,……“每每让大家为之动容,引起共鸣。激发了全团上下为民族国家而战的不屈斗志和慷慨赴国难的爱国之心!

以上这些举措得当、效果显著的扎实工作,提升了667团乃至112师、111师,以及整个57军的士气,部队的纪律性和战斗意志、民族血性、民族斗志、民族韧性都有所加强,官兵上下同心,为国家民族而战,为收复失地而战,打回老家去的主动意识澎湃,战斗力得到了实质性增强,这在即将到来的连云港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五、实战检验:连云港保卫战功垂后世

连云港保卫战是徐州会战(1938年1至6月)期间的重要外围战役。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57军(原东北军),联合地方保安部队抵抗日军第五师团进攻,日军久攻不下,在战役的第二阶段急调第114师团合围,加强海陆空火力,对连云港形成包围。战斗持续至1939年3月。

1938年5月20日日军开始了首轮进攻。日军第五师团一部从青岛南下,这支板垣师团,可谓是”威名赫赫“,从1937年底一路击溃30几个中国师,可谓风头正劲,不可一世。根本就不把中国守军放在眼里,扬言“三日即可拿下连云港”。

5月20日拂晓,日军乘着潮水在孙家山抢滩登陆。(孙家山是今连云区东端,当年最靠近港口的海岸)日本战术企图就是夺取港口,建立桥头堡,配合陆军第5师团从陆路夹击连云港。日军炮轰如雨,陆海空优势火力给国军以极大压制,但英勇的57军死战不退,浴血拼杀。

上午七时许,乘着大满潮,日军组织了数十只登陆艇,艇上共载有60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本陆战兵,气焰猖狂地向半圆型孙家山滩头冲来。国民党第57军111师667团万毅一部,依托海岸岩壁工事阻击。他们的布防设伏高中低火力错落交叉配置,当日海军陆战队抢滩登陆时,在接近阵地100米处,狙击手占据有力位置进行射杀,隐蔽官兵的机枪、冲锋枪、掷弹筒、手榴弹齐发,给敌寇登陆上岸制造了极大困难,日军依托登陆艇为掩体进行抵抗,日军海军陆战队遭国军密集火力压制,未能突破主阵地。

战至5月21日,日本陆军第五师团步兵第42联队从陆路进攻,与海军陆战队合流,但被国军反推至滩头。

5月22 日夜,万毅667团组织赶死队,夜袭滩头日军。战士们腰缠白布,赤膊杀敌,以杀一个够本,临死也要拖个小鬼子给爷爷垫背的民族血性,打得鬼子措手不及,斩敌近40人,粉粹了日军首次大规模登陆企图。日军因伤亡过重且陆上进攻受阻,残余海军陆战队撤回舰船,改由陆军主攻。

667团官兵不畏强暴,奋勇杀敌,利用岩壁地形以轻武器阻击登陆成功,为抗战初期少数挫败日军两栖登陆的战例。

对于这场战斗,日本防卫厅《中国方面海军作战史》记载:“昭和13年5月20日,佐世保七特陆于海州(连云港)孙家山强行上陆,遭敌111师顽强抵抗……上陆队死伤将校以下128名,作战的目的未达。”第5师团战报称:“海军陆战队登陆失败,需我部队从陆路强攻。”(《第五师团作战日志》1938年5月)

国军第111师师长常恩多电报(1938年5月21日)“敌海军陆战队八百余猛攻孙家山,我旅奋击,毙敌数十,沉艇三只,残敌退据滩头。”(《江苏抗战史料》第一卷)

这是中国军队在连云港保卫战中首次战术胜利,亦迫使日军转为更艰难的陆路强攻。

连云港保卫战中的大桅尖战斗发生在1938年的7月至8月间,此役是保卫战中最惨烈的山地争夺战之一。第五十七军667团和672团依托云台山主峰大桅尖(海拔605米)的天然地形,与日军第5师团步兵第42联队血战月余,成功挫败日军夺取制高点的企图。

大桅尖因山峰酷似船上桅杆而得名,它是后云台的最高峰,控制此山可俯瞰港口、陇海铁路及海岸线,是防御核心支点。

此役挫败日军速胜计划,日军战前“3日拿下连云港”狂言成为海上的泡沫。大桅尖战斗以山地防御经典战例载入抗战史,其惨烈程度与战术创造性值得深入研究。

667团以二营守主峰,1营控扼西坡隘口,3营为预备队。利用山脊线构筑“之”字型战豪,并设有多处暗哨,阻击手依托地形、地势实行精准击杀,削弱日军炮火效果。672团在鹰嘴岩阵地阻击日军第42联队第3大队。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陆海空立体攻势,中国守军伤亡惨重,“战事异常激烈,敌军板垣师团因消耗严重,后增114师团继续进攻,我部驻守的十几个山头阵地,经常是白天被敌人攻陷,晚上又夺回来。”667团、672团以万毅为首的团、营、连级一线指挥员,常常亲率敢死队、突击队,利用暗夜,出其不意,刀砍枪劈,打得日军晕头转向,为阵地坚守赢得了时间。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57军参战部队667团、672团,以惨烈牺牲守住战略制高点,表现出的民族血性和民族大义惊天地、动鬼神。

日军第42联队《战斗报告》(1938年8月)“敌667团据大桅尖险要,我军强攻损失中队过半……其指挥官万毅用兵狡黠。”参战日本士兵回忆:“夜间频遭突袭,山区无法发挥火力优势,伤亡不断增加。”日军第5师团战报记录:“敌军依托山地顽抗,扫荡耗时远超预期。”日军第114师团军官战后回忆:“若非支那军补给断绝,海州战事或将更久。”“从去年5月开始策划行动,直到现在占领的10个月的艰辛情况时,几乎使我们不无惊叹之感。”“进攻连云港使海军吃尽苦头。”国民党《中央日报》曾在头版报道:“守卫云台山部队,坚如钢铁,固若金汤。”1938年8月报道称:“海州(连云港)将士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堪为全军楷模。”

硝烟早已散去,但连云港保卫战大大小小战斗30多次,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经过谷牧等领导的中共地下同志在57军积极开展工作,部队官兵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提高,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民族气概。

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日统一战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谷牧等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第57军中,建立了特色鲜明的爱国抗战宣传,并在1938年早春发展万毅成为中共特别党员,他们以万毅所在部队为依托,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经过谷牧等共产党人政治工作的熏陶,官兵作战英勇顽强,战术运用灵活。万毅本人身先士卒,指挥有方,该部多次击退日军猛烈进攻,予敌重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这正是这支部队所以有如此之强战斗力的根源所在。

连云港保卫战,是国民党第57军官兵爱国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共在57军内部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使然,是政治工作直接转化为强大战斗力的明证。它彰显了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成功。此役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民族血性,打破了日军“三日即可占领连云港”的无耻狂言。

六、结论:经典案例的价值与启示

谷牧在57军的统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案例,主要体现在成功锁定东北军57军这一具备统战潜力的“中间势力”,并聚焦于关键人物万毅。完美实践了“发展进步势力吸收万毅入党、建立党组织、争取中间势力,团结广大爱国官兵,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通过细致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文化教育、关心士兵、改善管理等方式,由内而外地提升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功发展万毅入党,并建立地下党组织,为持续工作和应对变局提供了核心保障。在连云港保卫战大小30余次战斗中,统战工作的成效直接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证明了其价值。

谷牧在国民党第57军的经历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宏观层面的战略方针,更是需要无数党员深入敌营、细致工作、勇于牺牲的微观实践。

这种将党的政策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复杂环境中坚持原则、灵活斗争、最终赢得人心,并提升抗战力量的能力,是中共统战工作成功的关键,也是其领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无数铁的事实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责无旁贷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从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从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到实施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到积极开辟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经典案例,为研究抗战史、中共党史、军事史和统一战线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