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东海战八十二周年祭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5-07-15 浏览次数:   字号:【

汪亮

壮阔的黄海之滨,祥和的小沙村东,海风吹拂下的小沙东海战纪念碑巍峨耸立。造型帆船面向大海,奔着朝阳,随风呼之欲出;英雄群雕紧握钢枪,同仇敌忾,个个栩栩如生。伴着远处的阵阵汽笛和滚滚海浪,向我们讲述着八十二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悲壮历史。

组队赴延安 木帆船海上拼刺刀

1943年初,也就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最后一年,中央指示全国各抗日根据地“一面支持斗争,一面保存干部”并“抽调好的、真正可靠的高级干部送延安学习深造,以适应将来形势大发展的需要。”在华中盐阜区(今盐城阜宁)坚持敌后抗日的新四军三师接到中央指示,选派11位团以上前线干部赴延安学习,并准备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决定,由师参谋长彭雄负责抽调人员并带队奔赴延安。干部队由51人组成,因日伪军扫荡造成陆路受阻,改行水路,临时搭乘木帆船自盐埠区旧黄河口入海北上,计划经海上秘密航线,绕过连云港新浦的日寇封锁,由赣榆柘汪口登陆转道西进。

1943年3月,新四军3师干部队赴延安学习离开盐阜区时合影,彭雄(右四)、田守尧(左二)、张池明(左五)、伍瑞卿(左七)、吴为真(左四)、陈洛涟(前排右八)

八十二年前的3月17日,干部队所乘木帆船因海风骤停而滞留于赣榆小沙村的东部海面。破晓时,又突遇日寇巡逻艇,干部队军民以仅有的短枪、手榴弹与日寇驰援的四艘巡逻战艇激战至黄昏,退敌数番进逼。激战中,指战员和水手船员临危不乱、绝境反击。在驾驶舱指挥战斗的师参谋长彭雄重伤昏迷后牺牲;船老大和大部分水手牺牲,仅存的水手小张在牺牲前,强撑着躺卧拉绳掌舵,让瘫痪的木帆船再次开动;木帆船搁浅后,三师八旅旅长田守尧与妻子陈洛涟率先下船,并游在最前面为同志们探路,不幸被卷入暗流壮烈牺牲。是役,新四军三师16位干部战士和28名水手及工作人员壮烈牺牲,其他同志在赣榆军民的救援下脱险。

长眠抗日山 战友追思激斗志

由于当时情势紧急,带着巨大的悲愤和沉痛的心情,赣榆芦阳区军民暂时将烈士遗体安葬在新宅东南角和石桥西北角的山坡下。1943年7月,小沙东海战烈士被集体迁葬马鞍山(今赣榆抗日山)。中共滨海区委、八路军滨海军区隆重举行追悼会,书记兼政委符竹庭主祭,军区政治部撰写《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并镌刻立碑;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开国元帅)亲笔题词“浩气长存”、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开国上将)题词“英灵千秋”。同年9月20日,新四军三师在盐阜区为小沙东海战死难烈士举行追悼会,师长黄克诚(开国大将)亲致悼文并敬献挽联;副师长张爱萍(开国上将)、盐阜区专员曹荻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和中共盐阜区委敬献挽联;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1944年牺牲在前线指挥中)、新任3师8旅旅长吴信泉(开国中将)、政委李雪三(开国中将)等战友纷纷发表悼文。1944年3月,周而复、刘白羽、吴伯萧、金肇野等集体创作《海上的遭遇——纪念彭雄、田守尧同志殉难一周年》,连载在延安《解放日报》,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军事题材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同年7月7日,八路军山东军区在赣榆马鞍山举行五千人大会,沉痛悼念小沙东海战罹难烈士和符竹庭、汉斯·希伯、金野博等全体抗日烈士,并将马鞍山正式更名抗日山。

化悲痛为力量 移防赣榆报仇雪恨

踏着烈士的足迹,接过他们手中的钢枪。烈士们牺牲当年(1943年),他们所属新四军3师的8旅23团移防赣榆,划转为八路军滨海军区23团,并于同年11月作为主攻团之一,仅用不到20小时的时间,几乎兵不血刃地解放赣榆城,全歼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71旅和伪保安队、盐警队共2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粉碎了日伪对我沂蒙山区和渤海军区大“扫荡”的阴谋。1945年5月,23团在大吴山战斗中伏击日伪军,团长覃士冕、副团长叶健民率一营、二营指战员,面对优势之敌浴血奋战五个多小时,毙敌近百人,粉碎了敌人向赣榆腹地扫荡并控制沿海公路的企图。正义从不缺席。23团的防区正包括了烈士牺牲地--赣榆小沙东一带,其3营、2营在墩头伏击战中先后痛击妄图打通海青公路并控制沿海的日寇,揭开了保卫海岸线、保卫海上交通的斗争序幕。23团指战员在轰轰烈烈的“保卫海岸线斗争”中,与赣榆人民一起,一次次痛击沿海日寇和伪军,为烈士们报仇雪恨,并取得最后的全面胜利。

饮水思源 赣榆人民不会忘记

小沙东海战烈士们被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的青山翠柏中,受一代代赣榆人民和全国到访者的祭扫缅怀,其中,16位新四军干部队员被集体安葬在“小沙东海战烈士冢”,28名船上工作人员被分别安葬在陵园东南方墓地(后迁回原籍)。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铭记,是最大的尊重。2010年4月2日,小沙东海战纪念室在赣榆石桥镇小沙村正式启用;2015年9月3日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小沙东海战纪念碑暨大型群雕在海战旧址的岸边隆重揭牌;2020年10月,党史故事微视频——“小沙东海战--海上血战”在各级媒体热播。小沙东海战英烈的故事被先后载入《抗日山志》《赣榆百年大事》《赣榆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概览》等历史书籍,海战遗址遗迹和各纪念设施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沙东海战英烈一直活在赣榆人民的心中。

接续奋斗 红色沃土日新月异

赣榆作为革命老区和兵员大区,红色资源丰富,拥军传统悠久,长期致力于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从巍巍的抗日山到浩浩的黄海之滨,从十八勇士血战的火叉巷到“赣榆母亲湖”小塔山水库火热的建设工地,从极度苦寒的长津湖战场到碧波万里的南海海疆,在先烈精神的激励下,赣榆人民战天斗地、披荆斩棘,红色基因一直在血液中奔腾,涌现出战斗英雄王世兰(曾属滨海军区23团2营5连)、“万岁军”军长朱月华(曾任滨海军区23团连长)、新时代青年海警烈士徐祺鹏等一批又一批英雄楷模。

如今的小沙东海战旧址上,柘汪大港巨轮穿梭,港区企业热火朝天,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自2012年入选“全国百强县”至今,赣榆人民继续以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告慰着先烈们的英灵。

浩气长存 英烈事迹光耀千秋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公布彭雄、田守尧为全国首批著名抗日英烈;2015年8月24日,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全国著名抗日英烈,曹云(小沙东海战牺牲时任新四军三师供给部军需科长)名列其中。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烈们怀着对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抱定朴素的共产主义理想,铁心跟党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万千场小沙东海战这样的战斗,千万名小沙东海战英烈这样的中华好儿女,绘就了中国近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诗篇,凝结成中国共产党人伟大而质朴的精神谱系。

小沙东海战英烈们敢于“海上拼刺刀”,他们直面强敌、血战到底,临危不乱、斗智斗勇;他们军民一心、同仇敌忾,舍己为人、前仆后继。热血忠诚,铁骨铮铮,狭路相逢勇者胜,小沙东海战英烈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铁血战魂,燃烧在一代代人民子弟的胸膛血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代人接着一代人长征。党的二十大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形势催人、重任在肩。新的长征路上,同样会有波谲云诡、急流险滩,同样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凶险与考验,这就更需要弘扬小沙东海战英烈“敢于海上拼刺刀”的精神,铁骨铮铮、不畏强敌、同仇敌忾,始终做到热血忠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英烈们的勇气、智慧永远是我们长征路上的熊熊火把和指路明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伟大历史时刻,港城山海永远铭记他们,老区人民永远铭记他们,历史永远铭记他们。

浩气长存,英灵千秋。

小沙东海战英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