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建设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29 浏览次数:   字号:【

连云港市港口管理局

 

    连云港港口位于黄淮之滨,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并直通中亚、欧洲,是中国12个区域性主枢纽港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港于1933年开港,1984年,连云港市被列入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港口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入发展的快车道。30年以来,连云港港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解放思想的进程,在改革大潮中奋进,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一个个显目的发展成就,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从不足千万吨到成功突破2亿吨的20余倍的巨大飞跃,有力的带动了本地经济和中西部地区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谱写了顽强拼搏、崛起腾飞的壮丽诗篇。

    一、连云港港口近30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连云港港口沿海开放30年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战略飞跃阶段(1984年—1993年)

    1984年以前连云港港口因港址争夺而出现“回淤严重、软基基础、陆域狭窄,不能建深水泊位”的论调,以及国家中止与荷兰财团承包合作建港谈判,致使大港规划建设不断延后,港口建设处于停滞期,1982年,对连云港港口得出“泥沙来源枯竭、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科学结论,为开建深水航道和码头扫清了障碍。1984年随着深水大港规划的快速重启,港口跳出马腰老港区,开辟庙岭新港区,相继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的重点工程(开辟5万吨级航道,建成庙岭煤炭、杂货、木材、钢铁、集装箱等16个泊位等)。至1993年底,共拥有岸线5525米,泊位35个(含非生产性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最大等级5万吨级,设计能力2115万吨,其中集装箱24万标箱;航道水深—7.5米,可供2艘2.5万吨级船舶同时进出,3.5万吨级以上船舶乘潮进出;港口自营铁路25条,总长10.9公里,年编解能力1300万吨以上。港口吞吐量1988年跨入1000万吨行列,至1993年达到1417万吨;集装箱从1986年的13标箱起步,至1993年达到23269标箱;活牲畜、散粮、木材、大件、集装箱铁水联运等业务名扬全国;外贸运输比重超过62%,成为中国外贸运输的重点港口。1992年12月1日,“东方1808”号国际集装箱铁路列车从连云港驶出,标志着从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正式开通运营。被誉为中华第一堤的拦海西大堤(6.7公里)临近完工,通过连接连岛与陆地,使港口形成30平方公里的港池,可供建设上百个泊位,为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性深水大港提供了绝好条件。

    (二)艰难前行阶段(1994年—1999年):

    时值我国港口从“奠定基础期”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因国家对港口建设水下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改变以及港口建设原先所使用的日元贷款大幅度升值,资金投入严重匮乏,年度投资从2—3亿元降至1亿多元,1999年仅为1876万元,共建成墟沟港区一期工程6个泊位和16号泊位,新增设计能力310万吨,航道实现3.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由于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腹地经济相对落后,临港工业支撑单薄乏力,以及诸多的主客观因素,港口功能未能实现最大利用,至1999年底,吞吐量低于设计能力近30%,完成2017万吨,其中集装箱11万标箱。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除1998年盈利10.9万元,其它年度全部亏损,1999年亏损高达10.3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2105吨/人,市场综合竞争力极为薄弱,面临被淘汰的处境。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8年)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从2003年下放至地方政府管理,实行政企分开的经营管理体制,省、市确立“以工兴港、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启动“亿吨大港建设工程”以来,连云港港口迎来了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格局。

    战略地位确立,在2006年国家新一轮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连云港港再次被定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首次被列入长三角港口群并作为三大主体港之一,布局煤炭、铁矿石、粮食、集装箱、原油等货种的运输系统。2008年,《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获得部省联合批复,明确港口岸线100.7公里、入河口段岸线44.5公里,确立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灌河等五个港区组成的“一体两翼”港区总体发展格局。此后,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等国家战略中,连云港港又被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冀望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桥梁作用,服务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到2008年底,港口吞吐量成功突破亿吨,成为我国沿海第14个亿吨大港;集装箱300万标箱,跃居江苏第一、沿海第九、全球第23位。集装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1986年的13标箱起步,自2002年后快速崛起,2005年实现了100.5万标箱,2007年突破了200.3万标箱,2008年又突破300万标箱,位居全球百强集装箱港。2008年3月27日中远集装箱欧洲航线正式开通连云港,8月5日连云港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开工建设。连云港港将建成集商贸、仓储、保税、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沿海商港。

    在此期间,连云港港成为中国进口氧化铝、有色矿和木薯干第一港,中国出口铝锭和胶合板第一港,中国出口焦炭第二港,三大化肥进口港、四大机械设备出口港、五大粮食接卸港;五大煤炭输出港及唯一无索赔港,大陆集装箱服务最佳港,自2004年起6次入选中国船港星光榜“五星级”港口。

    (四)组合发展阶段(2008年—2014年)

    港口综合功能全面提升,航道浚深至25万吨级,可接进吃水达20米的超大型散货船和装载14100标箱的集装箱船。港口拥有集装箱、矿石、焦炭、煤炭等万吨级以上泊位52个,建设有江苏最大的3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最先进的第六代集装箱码头。港口拥有300多万平米的港内堆场、22万平米陆桥保税库、45万平米港口物流园、51万平米保税物流中心一期,以及正在建设的22平方公里中云台国际物流园区,具备货物仓储、多式联运分拨、海河联运、临港加工、商贸展示等功能。

    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初成规模,赣榆港区、灌河港区、徐圩港区路线开港运营,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60万标箱,港口辟有远近洋航线60多条,月航班300班,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连云港港口已搭建起陆海循环物流平台,实现“陆上开放”和“海上开放”新格局。陆向形成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喀什3个过境通道,开行13条国际国内铁路班列,布设11个内陆物流场站,目前大陆桥运输量已经突破10万标箱。海向开辟有50多条集装箱航线、13条杂货客货班轮航线和2条中韩客货班轮航线,铁水、海公、海河多式联运优势明显。同时,连云港又是我国唯一低碳示范港、首个科技示范港、铁水联运示范港三大示范港口,“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模式倍受全国瞩目。

    二、连云港港口近30年的主要成就

    (一)开放成就突出,巩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桥头堡地位

    中哈物流中转基地项目成功启动。2013年9月7日下午,在中哈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连云港市政府与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股份公司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正式签订项目合作及协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构建通过中国连云港的过境货物运输通道及货物中转分拨基地项目。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推动下,成功将中哈物流中转基地项目上升为国家层面,成为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的签约项目,成为国际国内各方关注的焦点。并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二次会议上将连云港确定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共用出海口。

    成功列入中韩陆海联运试点口岸。连云港港成为日韩到中亚最佳港口。2013年11月8日从第十二届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上获悉,连云港港被确定为日韩货物进出中亚市场最佳推荐港口。积极开展陆海联运市场调研及运作模式研究,全力争取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支持,在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正式将连云港列入中韩陆海联运试点口岸,连云港作为日韩货运进出国内中西部及中亚市场最佳港口的地位更加牢固。

    达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识。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连云港港连接亚欧陆桥与太平洋海运,是我国海陆双向开放的重要结点,是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亚欧海陆枢纽。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和省区都视连云港为最便捷出海口,这些国家经连云港港外运货物约40%发往欧美、20%发往日韩,进口量也在同步快速增长。成功举办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运输合作恳谈会、新丝路新陆桥国际物流合作推介会,深入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兰州、西安等中西部地区宣传推介,与多市签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协议,持续提升了连云港港口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口岸开放取得新突破。赣榆港区临时开放获批,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进入国家层面审查阶段。庙岭集装箱三期、氧化铝散化肥等7个泊位正式开放,创港口年度泊位开放记录。自由贸易港区申报、恢复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资质的请示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东中西示范区综合保税区请示上报省政府。

大通关效率不断提升。无纸化通关作业试点全面推广,已占据整个口岸通关的九成以上。“属地申报、属地验放”跨区域通关新模式开始启用,关检部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联合查验方式加快试点,边检加快从传统模式向新型信息化勤务模式转变,有效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

    (二)建设成就显著,“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基本形成

    主体港区能力显著提升。30年来,港口航道从2.5万吨级扩建到3.5万吨级、5万吨级、7万吨级,今年上半年扩建到15万吨级,设计水深达到-16.5米,满足15万吨级散货船、第六代集装箱船全天候进出和2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进出条件。与此同时,为顺应船舶大型化趋势及与大型石化基地、钢铁产业发展相配套,30万吨级矿石码头铁路专用线建成使用,内河航道连云港段“五改三”改造工程完工,北疏港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连云港港迈入世界少有的深水大港行列。

    南北两翼港区先后开港运营。赣榆港区逐步实现稳定运营,一期2个泊位投产发挥效益,全年吞吐量突破500万吨,并正式开通集装箱航线。徐圩港区实现开港,2013年12月28日上午,江远扬州号国际货轮满载着红土镍矿稳稳地停靠在徐圩港区10万吨级通用2号泊位,宣告徐圩港区实现开港试通航,连云港港徐圩港区开港试通航标志着连云港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已从蓝图变为现实。

    改扩建专业化码头。30年来,港口完成了庙岭二期工程5个泊位、墟沟一期工程6个泊位、庙岭三期顺岸工程4个泊位、墟沟二期工程3个泊位、墟沟三期工程1个泊位等码头项目建设,庙岭三期突堤5个集装箱泊位、焦炭专业化泊位、30万吨级矿石码头也建成,港口增加37个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新增散杂货吞吐能力75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近300万标箱。

    配套设施日趋完善。30年间,除码头后方配套场地外,港口完成了庙岭煤堆场、中云物流园区、远大渔业公司场地、陆桥保税库等新建和扩建工程,新增各类场地200万平方米;建成了墟沟北港口站编组场及庙岭和墟沟作业区煤炭、焦炭、铁矿石、集装箱等货种的10余条专用装卸线,完成了站场到发线1050改造,实现了港口10公里港区铁路延伸至码头;启动了东、南、北3条疏港公路工程和疏港航道工程,并完成了南疏港道路一期工程,港口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

    (三)发展成就稳定,港口经济稳中有升

    特色物流不断壮大。海铁联运完成集装箱25.7万标箱,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连云港——霍尔果斯班列逐步成为陆桥过境运输新动力,达到日均2列的规模,全年陆桥过境运输突破10万标箱。海河联运吞吐量首次突破150万吨。保税物流中心全年进出货物127万吨、实现监管货值约7亿美元。

战略合作取得新突破。成功引进世界第一大码头运营商新加坡港务集团投资运营集装箱业务,与巴西淡水河谷、中航油、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等大型企业和地区签署合作协议,港口在西安、霍尔果斯合作的物流场站基地加快推进。

    物流链网形成。陆向形成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喀什等3条过境通道,布设9个内陆物流场站,开行13列集装箱班列,其中过境班列从中亚延伸至欧洲;海向开辟40余条集装箱航线、13条杂货班轮航线、2条至韩国仁川和平泽的客货班轮航线,基本形成内外贸并举、近远洋互补的航线布局;建起40多个公共性大型信息系统,成为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实现港口、口岸、航运、物流、商贸、金融等信息资源共享;区域通关模式扩大到中西部15个省区,苏北地区实现“港站快速转场集港”,口岸出口通关速度平均用时1个小时。

    (四)转型升级成就显著,港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劲。

    港容港貌整治出新基本实现大变样目标。国际客运站主体落成,港口博物馆实现开馆,港区内主次干道改造、主要货场整合、煤炭转运系统建设、重要卡口重建等项目全面完成,墟沟东、庙岭西、马腰等三个侯工区及庙岭消防站具备入驻条件,六大邻里中心建设初见成效。

    低碳港口建设成果显著。成为全国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主题性项目管理试点单位,船用岸电技术产业化取得积极成效,占据全国四分之三市场份额,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完工并通过交验,成功研发国内首台8吨LNG装载机、33米高杆LED灯、能量回馈节能测量装置,港口全年碳排放减少1.3万吨以上,综合能源单耗下降9%。推进节能减排,研发节油、节电、节水等操作与控制技术,涌现“自动摘钩吊钩” “王冬春装车法”“镍矿转场法”等一批国家专利或优秀工艺,“船用岸电系统”“矿石码头节能减排技术综合应用”列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示范项目,其中船用岸电系统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

    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全年获得专利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6项、高新技术产品2项,岸电公司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获得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立项,深水航道863课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岸壁结构试验成功。创新施工技术,形成“爆破挤淤”“真空预压”“围堤吹填”“淤泥冻融固结”等多种技术,增强了“成本低、质量优、资源增、环保好”的建港效果。建设数字化港口,开发和集成生产、办公、通关、贸易等信息系统,成为国家和江苏首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并升级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造就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首个港口。智慧港口”总体方案通过专家验收,港口散杂货智能化调度系统上线运营,口岸单一窗口和电子闸口建设部分功能调试运行。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我国首家实施路港直通运输示范港口、对韩客货航班密度最大港口、唯一低碳示范港、首个科技示范港和首批四家焦炭期货交割库、六条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线、“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办江苏首家集装箱甩挂运输交易中心和苏北首家航海技术学校。

    港务管理方面。2002年,连云港港口移交连云港市政府管理;2003年11月,登记注册13年的连云港港务局正式实现政企分开,分别成立连云港市港口管理局和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连云港市港口管理局以原连云港港务局港口行政管理职能为基础,将市相关部门涉及港口管理的职能调整划入。市口岸管理委员会与其合署办公,作为主管全市沿海港口以及口岸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由原连云港港务局及其所属企业改制组建而成,为市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并兼具部分社会事业职能;灌河口办事处整体移交灌云县政府,实行属地管理。(调整位置)

    (四)服务产业成就明显,连云港港口有力拉动经济发展。

    港口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强力推动了地方物流、金融、贸易、教育、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在港口发展的带动下,连云港临港经济发展很快。连云港市装备制造业产值率先突破千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六大重点园区实现销售收入3200亿元,海州区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市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达到17家,新海石化过200亿元。中小企业园和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标准厂房264万平方米,签约企业359家。炼化一体化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连云港跻身国家重点建设的7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7个集聚区全面推进,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3.6亿元,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选首批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金港湾物流园区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陆桥优势,巩固扩大“五定”班列规模,开通了至郑州、西安、成都、阿拉山口、西宁、无锡等多条国内五定班列和至阿拉木图、莫斯科2条国际五定班列,成为沿海唯一开行东、西双向“五定”集装箱班列和国际集装箱“五定”班列的港口。1992年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以来,连云港港海铁联运集装箱量一直领先全国,2007年首次超过6万标箱,其中过境箱达到5.2万标箱,连续16年占陆桥箱运总量的90%以上。2013年,连云港港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到发总量达25.7万标箱,其中过境运输突破10万标箱。

从中西部来看。30年来,连云港港与腹地经济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内地货物运量一直占港口货物吞吐量的60%以上,外贸运量也占70%-80%。随着港口功能的快速提升、服务质量的优化,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省区利用陇海兰新铁路大动脉实现对外贸易运输的需求迅速扩大,拥有功能完备、交通便捷、品牌服务、海铁联运等优势的连云港港正日益成为中西部地区钢铁冶炼、汽车制造、能源深加工、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原材料和产品进出口的首选港。港口在极力开通更多集装箱班列、散杂货大列的同时,也在货源密集的侯马、西宁等地建立了场站,并正谋划在兰州、西宁、郑州等地建立场站,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建具备货物仓储、配送、运输和口岸查验功能的“无水港”,打造畅通无障碍的物流通道,有效服务于内地企业,满足沿线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山西、陕西的焦炭、煤炭,河南的日产汽车、彩色玻壳,四川绵阳的长虹电器,新疆的棉花、番茄酱,以及各地的工程机械、大型设备等高附加值的货物都从这里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工业发展所需的氧化铝、铁矿石、红土镍矿等原材料也通过连云港港进口。港口正日益成为中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重要依托。

    三、连云港港口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途径。30年来,我们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港情出发,不断冲破习惯势力和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革新阻碍港口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羁绊。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推进港口工作,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要着眼于打破旧的思想束缚。30年的改革开放雄辩的证明了,没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曾经长期困扰港口发展的“回淤严重、软基基础、陆域狭窄”三顶帽子,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摘除;没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就不可能引进中海、中远、中外运、韩国兴亚、新加坡丰益等战略合作伙伴,我们的港口的国际化进程就会大大受阻;没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运用现代投融资方法破解资金瓶颈,解决港口建设投入难题,连云港的“东方大港”还将停留在规划蓝图之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才能突破发展瓶颈,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二)坚持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初期,连云港港规划岸线不足10公里,码头最大泊位等级2万吨级,码头作业主要依靠肩扛担挑。30年后,以港口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了连云港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强力推进科技兴港战略。历时3年多的时间论证,连云港港总体规划于2008年2月获得部省联合批复,确立了建设组合港发展港口群的思路,明确了各港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为连云港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港口宏观调控和岸线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港口规划岸线增加到100.7公里,码头泊位最大等级30万吨级;在港口发展框架上,实现了由连云港主港区单一形态向一体两翼组合港形态转变的历史突破,“一体延伸、两翼拓展”发展总格局已然形成;在港口现代化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统一的电子口岸平台和管理信息平台,所有泊位都配备了齐全的专业化机械设备,极大提高了通关速度和作业效率。大量事实说明,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才能使港口事业步入科学、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求真务实、坚定信心是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础。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国际航运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就已经开始显现,连云港如果无法建设深水大港,航道只停留在万吨级的水平上,那么就无法适应国家对外贸易和腹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省政府作出了要在连云港港口研究建设深水航道的重要指示。我们都深深记得,正当连云港港口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号召,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时刻,1979年来自有关方面的要求罢建连云港深水港的人民来信,使关于在石臼所港还是连云港建设深水大港成为争论焦点,尽管江苏省和连云港市几经争取,但最终连云港还是失去了一次早日建设成为国际深水大港的机遇。面对大家在连云港这样淤泥质浅滩上能否建设深水大港的重重疑虑,我们组织大量科研人员和权威专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专题研究,得出了连云港港口完全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科学论断,从而坚定了在连云港建设国际型枢纽大港的信心和决心。这些充分说明,加快港口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必须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按照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四)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党和政府决策部署,是取得辉煌成就的动力源泉。3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连云港港不断进步、茁壮成长的历史。30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连云港港的发展,对连云港港在促进苏北振兴、服务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中发挥重要经济枢纽功能寄予了深切厚望。早在1977年9月,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对连云港的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深切期望把连云港建设成一个“很大很好、与世界现代化名港相媲美”的港口。30年中,胡耀邦、江泽民、万里、李鹏、朱镕基、吴邦国、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连云港视察,对加快港口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特别是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从国家战略层面赋予了连云港更高的发展定位,对连云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要举全省之力建设连云港,使连云港成为振兴苏北的龙头、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全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经济枢纽。市委、市政府把港口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以工兴港、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在政策支持、资源调配、干部配备等方面都对港口极大倾斜。这些对港口的优先发展、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0年来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连云港港口才有蓬勃发展的今天。

    (五)团结奋进、凝心聚力,是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港口口岸系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经济发展为工作重心,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切实履行各项职责,创新拼搏,奉献进取,不断深化“一家人、一盘棋”的认识,加强与内地口岸的沟通协调,开展共建共用连云港口岸活动,努力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企业范围,增加“提前报关,货到验放”的地区和货种,推进腹地“无水港”建设,加快码头闸口自动化、口岸船舶统一申报系统研发,不断提高口岸综合服务功能,为连云港港口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可以说,连云港港跨越发展的30年,是港口口岸系统团结协作、辛勤耕耘的30年,是港口口岸系统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30年。

    (六)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港口城市互融发展,是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曾几何时,连云港港口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未能融为一体,造成港口与城市相互脱节,这样既阻碍了港口的跨越发展,也影响了城市的崛起腾飞。改革开放以来,省市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心转变连云港发展方式,凸显港口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做出了连云港要“城市东进、拥抱大海”的战略决策,以提升港口和城市整体综合实力,实现港口和城市的自我良性循环为目标,统筹推进港口和城市的共同发展。从此,连云港开始了战略重心东移、港口城市互融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功能支撑,城市的提升也需要港口快速发展,只有港口与城市互相推动、互融发展,连云港事业的航船才能不断乘风破浪、驶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