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局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沿海开放城市,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国际性海港城市迈进。市规划部门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城市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监督,不断指导城市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城市面貌。
一、《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编制内容
1979年按照国家建委要求组织编制《连云港市总体规
划》,于1982年10月完成,10月27日提交市第六届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原则通过,1984年4月3日省政府正式批复(苏政复[1984]53号)。
(一)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根据连云港市地理位置、港口前景、资源、工业基础、城市建设条件等,城市性质确定为我国沿海中部的重要海港城市。
城市布局型式。根据城市现状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城市总体布局为“一市双城式”,新海城区是连云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连云城区是港区,风景旅游和外贸、工业区。猴嘴为原盐集散地和云台行政管理中心。
城市规模。中远期人口为45万人,其中新海地区22万人。连云地区15万人,其它地区8万人。两城用地控制在50.5平方公里。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1986年):为了加快连云港的经济建设的发展,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国函(1984)183号文《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实施方案的批复》、江苏省政府苏政发(1984)53号《关于连云港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江苏省连云港建港指挥部苏港规(84)第305号中报交通部的《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连云港市计“七•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连云港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及《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的性质进行调整,1986年8月13日经 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讨论通过并上报省政府。
调整的内容:1984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复(苏政复
[1984]53号),城市性质为“我国沿海中部的重要海港城市”。建设上应注意积极发展轻、化工业和积极开发风景旅游资源。修改拟定为“我国沿海中部新兴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原规划中远期的人口由45万人,调整为53万人,其中新海地区22万人。连云地区20万人,开发区3万人,其它地区8万人。
批复的内容:1987年8月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1987]48号正式批复,省政府原则同意总体规划调整方案所确定的城市规模及规划布局,所提城市性质与1984年4月省政府原批复无原则区别,不再更改。为适应港口建设的发展,要突出港口城市功能,开发区应以发展技术先进的工业和现代化科技事业为主。
二、《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是1987年省政府批准的《连云港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1980-2000年)和《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的修订规划。1991年11月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1-2010年)修订稿,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95年5月11日批复(苏政复[1995]42号)。
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城市的性质。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我国沿海中部的重要的工业、商贸、科技、文化、风景旅游综合发展的海港城市,远景发展成为国际海港城市。
城市的主要职能。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临海工业基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风景旅游胜地。
人口规模。规划确定市域总人口2000年380-390万人,2010年市域总人口455-460万人;市域城镇总人口2000年120-125万人;2010年市域城镇总人口170-39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2000年32%;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36%-40%。规划市区人口规模为2000年市区总人口为81万人,2010年市区总人口为109万人,城市人口2000年58万人,2010年城市人口为80. 7万人,市区2000年城市化水平71.6%,市区城市化水平为80.7%。
城市规划区范围。北起蔷薇河、临洪河,南至八一河、
盐河、妇联河、烧香河(含烧香河向南8公里),东起黄海西岸,西至蔷薇河,并包括前三岛、白塔埠机场控制范围,总面积888平方公里。
规划城市形态。“一市双城”式,即由新海地区,连云地
区组成。
三、《连云港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主要内容
2002年,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并经市四套班子领导审查,通过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论证。2005年4月12日省政府对连云港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予以了批复(苏政[2005]18号)。
市域范围。指连云港市的行政区范围,包括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的全部,以及市域海岸线以外近海海域及所属岛屿。市域总面积3275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7444.59平方公里,其余为海域面积。
规划区范围。包括现连云港市区行政区划范围,东海县的浦南镇,灌云县的宁海乡和沿海铁路编组站以东岗埠农场的部分用地、同三国道以东的张湾乡部分用地,以及白塔埠机场控制区,总面积约102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行政区面积约830平方公里,浦南镇面积约122.5平方公里,宁海乡面积约45.5平方公里,白塔埠机场控制区约12平方公里,岗埠农场约11平方公里,张湾乡约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包括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两部分。其中西部新海城区包括新浦区和海州区建成区范围,东部连云城区包括连云区、港区、开发区及临港产业区建成区范围。
规划用地范围。西自同三高速、新沭河、临洪河一线,南至连霍高速公路、烧香河一线,东至海滨及连岛,总面积约639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2003—2007年;远期:2008—2020年;远景:展望至21世纪中叶连云港市的区域定位(1)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2)上海和青岛之间迅速发展的港口城市。(3)江苏省城镇体系一级Ⅱ类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三圈五轴”中处于徐连城镇聚合轴和连通城镇聚合轴的交汇处,苏北主要的出海口岸。(4)江苏沿海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城市。
连云港在我国沿海港口体系中的地位。(1)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我国水运主通道、公路主骨架的重要节点。 (2)我国黄海南部的综合性贸易港,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3)我国西北以及中原地区的最便捷的出海口,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组织。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在全省“三圈五轴”空间发展格局指导下,构筑由一个中心和“一纵一横”两条城镇发展聚合轴构成的城镇空间总体格局。一个中心:指连云港市区。“一纵一横”两条城镇发展轴:“一横轴”指陇海铁路和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的徐连城镇发展聚合轴连云港段;“一纵轴”是指连盐通(沿海)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大铁路青岛——连云港——盐城段以及沿海港口群体构成的连通城镇发展聚合轴连云港段。
城市性质。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国际性海港城市,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江苏省海洋开发基地。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现状(2002年):59.26万人,其中新海城区42.05万人,连云城区17.21万人;近期(2007年):72万人,其中新海城区50万人,连云城区22万人;中期(2010年):80万人,其中新海城区55万人,连云城区25万人;远期(2020年):100万人,其中新海城区68万人,连云城区32万人。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现状(2002年):62.59平方公里,105.62平方米/人;其中新海城区37.11平方公里,88.25平方米/人;连云城区25.48平方公里,148.07平方米/人。近期(2007年):88.72平方公里,123.22平方米/人;其中新海城区50.71平方公里,101.42平方米/人;连云城区38.01平方公里,172.75平方米/人。中期(2010年):101.83平方公里,127.29平方米/人;其中新海城区59.09平方公里,107.44平方米/人;连云城区42.74平方公里,170.96平方米/人。远期(2020年):120.15平方公里,120.15平方米/人;其中新海城区70.37平方公里,人均103.49平方米;连云城区49.78平方公里,人均155.55平方米。
城市结构形态。由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组成的组团式城市形态。组团功能:新海城区——城市的行政、文化体育、商业商务中心,科研教育和创新研发基地。连云城区——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海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加工区、临海产业区和海滨旅游基地。
城市发展方向。新海城区:主要向东北方向发展,适度向东南方向发展。连云城区: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
城市中心格局。规划城市中心结合连云港组团式城市形态,形成“一主一副双中心”格局。城市主中心:位于新海城区,包括市级行政、文化、体育中心和城市商业商务主中心功能;城市副中心:位于连云城区,包括城市商业副中心和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功能。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对外公路交通 建成连盐通高速公路(同三国道苏北段),构建城市向西、南和北向的对外公路主通道,发挥国家级公路主枢纽的功能和作用。在新海城区北侧预留山东临沂至连云港的高速公路的通道,在虎山东侧连接连霍高速,延伸至港区。新建市区至白塔埠机场的干线公路,连接东方大道城市快速干道。配合连云港港口建设,修建南港区疏运主通道——大港路,新建北港区疏运通道——北港路,建设赣榆至灌云杨集的242省道一级公路。促进市县公路路面等级化和农村公路等级化,建成市到县一级公路及以上标准的公路,县至乡镇公路应达到二级公路及以上标准。保留现有4个客运站:新浦客运中心站、海州客运站、苏欣客运站和墟沟客运站;规划新建2个客运站:城南客运站和中云客运站,总占地面积约为22公顷。规划结合物流设施的布局,保留洪门货运站,新建宋跳货运站、新建东路货运站、中云货运中心站、庙岭集装箱配载中心和大岛山货运站,总占地面积约为54公顷。加强主枢纽管理、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分布合理,结构协调,使用方便的客、货运两个系统。
内河水运 通榆运河具有通航、调水、排洪等综合功能,其连云港段走向为:从响水向北接灌河,向西与盐河相沟通,沿盐河向北,经妇联河向东北,接规划建设的新墟运河,向西跨临洪河接朱稽河至赣榆。新墟运河市区段按四级航道新建,建设新浦新港等内河港。近期去赣榆、东海运河按现玉带河、蔷薇河航道运营,远期通榆运河由新墟运河向北接朱稽河、青口河至赣榆,东海运河改由盐河、善后河、新开运河接淮沭新河至东海。
铁 路 完成东陇海复线工程和技术改造工程,积极促进东陇海铁路运输电气化。建设沿海铁路(连云港至盐城,南接新长铁路),进一步增强连云港港口集疏运条件。规划沿海铁路从同三高速公路西侧通过,在城市西部包庄设置与陇海铁路交汇的编组站,并预留从新海城区北部至云台山编组站的港口支线通道。
航 空 白塔埠机场按国际4D标准建设,进行二期工程扩建。加强机场对外公路建设,建成市区与机场最便捷的快速联系通道。
港口规划
港口性质为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最经济、便捷、运输通畅的出海口岸,我国能源外运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全国水运主通道、公路主骨架的重要节点,是以腹地内集装箱运输为主、并承担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沿海集装箱运输基本港和区域性的国际物流中心。
绿地系统规划
近期目标: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迅速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提高中心城区的绿地率,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到2007年,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绿地率>36%,绿化覆盖率>41%。远期目标:将连云港市建成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山水资源、文物古迹合理保护利用,园林绿化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花园式城市,创建生态城市。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11平方米,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3%。
旅游规划
坚持“大旅游、大发展”战略,构筑旅游要素协调配套,产品结构优化组合,经济效益显著发挥的旅游产业体系,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国内旅游为重点,加快发展国际旅游。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旅游产品开发,逐步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发展旅游生产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提升旅游总体水平,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构筑连云港大旅游格局,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旅游系统定位: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海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序合理地开发海滨、花果山、温泉等旅游资源,全面整治旅游环境,树立城市旅游新形象,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树立“活力港城、旅游胜地”的品牌形象,将连云港建成为以休闲、观光、度假、科普、文化为主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旅游特色定位:山海之城——中国东部沿海休闲度假中心。旅游开发方向定位:名山名水、绿色生态、古城名郡、现代港城。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以朐海文化发源地、海州古城为主线,以保护大伊山、大村、二涧朝阳、藤花落、将军岩画为轴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主要内容,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凸现文化底蕴,形成连云港的人文个性。
四、《连云港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编制与实施
现行《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于2008年启动编制,于2009年5月获省政府批复,是江苏省首个规划期至2030年获得批准的城市,并获得2011年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规划对城市五年多来发展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一)编制主要内容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突出了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发展、港口交通框架以及城市特色四个重点,同步开展了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市域城镇体系、综合交通、城市生态、城市特色、市政基础设施等七个专题研究,提出新的框架理论。在规划方法上进行积极的探索,从传统的“数据推导、规模预测型 ”改为“目标导向、规模定性型 ”——按城市发展需求来确定城市规模,这一创新规划举措得到了省建设厅的认可。
1、城市性质与目标。该总体规划将连云港定位为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以及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城市。在城市发展定位指导下,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对我国中部沿海地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东中西部生产力布局优化,积极推动与新亚欧大陆桥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
2、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该总体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沿海城镇发展轴为:北起柘汪镇,依托同三高速公路和规划沿海铁路等构成的沿海交通走廊,经连云港中心城区向南延伸至燕尾港、堆沟港、杨集镇等地区,是汇集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为: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一心”是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云港中心城区。由新海城区、连云城区、海滨新区及南翼新城组成,承担市级行政、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体现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形象。
3、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该总体规划调整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提出“城市东进,拥抱大海”空间发展策略,前瞻性提出了将赣榆纳入城区统筹发展,形成2000平方公里的都市发展区,城市由“一市双城”发展为“一体两翼、一心三极”。“一体两翼”是指:“一体”即连云港中心城区,是全市的行政、文化、商贸及流通中心,“两翼”即连云港中心城区南、北两侧的产业发展及综合配套区。“一体”与“两翼”建设用地之间控制一定宽度的生态绿带,并通过平行于东部海岸线的快速路建立便捷的交通联系,促进沿线产业区与城镇的拓展。“一心三极”是指:“一心”即连云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徐圩新区和赣榆城区。连云新城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主要承担市级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职能;新海城区主要承担市级高等教育,以及区级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职能;徐圩新区主要培育成为产业实力雄厚、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临港新城,成为我国中部沿海产业带的重要龙头;赣榆城区承担都市发展区北翼的服务中心职能,重点发展区级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功能。
4、城市发展规模。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20年连云港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10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连云港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0平方公里以内;至2030年平均每年约增加城市建设用地5.8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020年连云港中心城区规划人口总规模控制在170万人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23平方米/人以内;2030年连云港中心城区规划人口总规模控制在200万人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20平方米/人以内。
(二)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于2009年批复后,正好迎来连云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五年多城市发展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发展区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连云新城、新海新区、赣榆县城等多个发展组团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城市增长极,同时,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建设目标按照总体规划有序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全面加速,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对连云港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1、前瞻性提出“都市发展区”。该规划前瞻性提出了“都市发展区”规划理论框架,将赣榆县纳入“都市发展区”,构建“一心三极”格局,为赣榆行政区划调整提前进行了充分的规划储备,也为构建大尺度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础。基础“都市发展区”发展需求,“用时间换空间”,将规划期限调整到2030年,这在江苏省直辖市中属首个城市。
2、拉开了大城市发展框架。规划制定了市域“两轴一心”以及大都市区“一心三极”发展格局构想,经过了五年多发展建设,虽然在城市的各个发展方向上的建设速度不尽相同,空间发展速度不完全平衡,但基本上按照总体规划提出的总体框架在逐步实施。市域沿海城镇发展轴形成了连云新城、赣榆新区、徐圩新区、柘汪、燕尾港等城镇发展带,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形成了新海城区、东海县城、白塔、桃林、浦南等城镇发展带。市区连云新城、新海新区、徐圩新区等新城框架基本成形,赣榆县也划入了市区范围,“一心三极”的发展格局正在不断丰满,城市集聚规模进一步扩大。
3、重大基础设施有序实施。按照积极推进海港、空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网络的建设,形成以海港、空港、铁路、公路为枢纽,水路、轨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城市快速路、内河水运与管道运输为辅助的集疏运系统,实现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分离、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的分离的规划目标,总体规划实施五年多来,连云港“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建设通航,BRT快速公共交通建成通车,连盐铁路、连淮杨镇铁路、连徐客专等重大铁路线路即将成为现实,新机场正在选址建设中。
(三)城市总体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不断滚动调整、完善、提升,既符合现实需求,亦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新的行政区划调整、“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等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格局与城市发展诉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行回顾与反思,建议对连云港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调整:
1、优化大市区发展格局。根据国函2014(56号)文《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连云港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有关内容,赣榆县区划调整后,市区行政辖区面积增加了1427平方公里,总规模达到约3000平方公里,行政区与规划的功能区不匹配,对城市整体空间与功能优化制约明显。建议调整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发展空间、城市布局,以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市发展要求。
2、调整提升城市发展定位。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无法满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总体布局的要求,通过总规优化调整,突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价值,确定连云港市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和作用,将连云港市打造为开展区域合作、集聚要素资源等方面的重要开放平台,促进产业、城市、港口联动发展,充分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作用。
3、划定城市建设用地边界。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束缚要求连云港市走内涵集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为此,总体规划优化调整宜以“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为基本原则,划定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留出城市呼吸的绿色生态空间,控制城市无序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