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开放30年 连云港城市建设大发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5-21 浏览次数:   字号:【

 孟卫卫

 

    连云港市地处中国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是国家中部沿海地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外向型海港中心城市,其港口水深港阔,为我国东部沿海天然良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连云港是中国1984年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中国水晶之都和中国十大港口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是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城市。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给连云港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连云港市多措并举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国际性海港城市,城市面貌显著改观,依山傍海,环境良好,适合人居和创业。

    一、沿海开放以来连云港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以来的30年间,连云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建设发展经过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一)应势而谋,抓机遇,城市建设新突破(1984年-1991年)

    1984年12月19日,国务院下发了题为《国务院关于南通、连云港两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批复》的文件。文件中指出“要努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要求“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邮电、电力等方面的建设项目,要抓紧施工,争取提前投入使用;要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市政工程建设,改善市内外的交通状况,增建必要的宾馆和其他服务设施。”目标是“将连云港建成‘华东地区新外贸港口城市’”。连云港得开放风气之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这进一步加快了连云港早期的建设发展,其开发区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开发区。

    沿海开放以来,连云港市城市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城市改造速度明显加快。从1984年至1991年,城市主抓基础设施、园林、城区建设:对城区主要道路进行新建和改建,将原来的泥结碎石路面、煤渣路面修建为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增加城市道路路灯覆盖面积,安装一般道路和小巷路灯;增加景区、公园和道路绿化覆盖面积;对通灌路地段进行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初期,连云港市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总方针,狠抓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加快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及邮电等建设。1984年9月,完成改建连云港庙岭码头工程——中山路自程庄桥至港务局段为水泥混泥土、沥青路面,这是连云港首次大面积使用水泥混泥土真空吸水新工艺铺装路面。1984-1989年,新建新海南路、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二路和纬二路、平山路和海滨南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朝阳路、郁州路、苍梧路、新建路为沥青路面;改建新浦新农路自解放路至铁路段、解放中路、通灌路自铁路至海连路段、大浦路、中山路自海军司令部至港务局段、北城西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孔路自海连路至大庆路段为沥青路面,中山路自海棠路至程庄桥段为水泥混凝土、沥青路面。其中,1984年和1986年,分别将通灌路和海昌路向南延伸至机耕路为沥青路面。1986年11月至1989年6月,改建连云港第一条一级公路——新墟公路为水泥混凝土沥青路面,路长23公里,宽27.5-33米,上下道分道行驶。1990年扩建海连东路。1988年至1990年,分别建成平山广场、龙河广场、朐阳广场,其中龙河广场为当时最大的广场。新建、改建大庆路、利民东路、新海南路、朝阳路、台北路、龙河广场、江化路、新孔路、幸福路等主要下水道。

    (2)园林建设。1984年至1991年期间,连云港在园林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截至1990年底,花果山景区投入800余万元,先后恢复、重建古建筑景点十余处,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铺设上山道路混凝土路面2800米,新建停车场3256平方米。新增全市区级公园5处,面积50.8万平方米,各类游园、绿地14处,面积24万平方米,绿化广场5处,面积2.2万平方米,绿化道路60条,总长33072米。1984年至1992年,连云港在建设发展同时加强景区建设,保护历史文物,其中重点建设孔望山景区、花果山景区、宿城景区、海滨浴场和抗日山烈士陵园。重新规划公园布局,新建和修建新浦公园、海滨公园、猴嘴公园、海宁园和朐园,增加园内道路、建筑及配套设施,培养观赏花卉数十种。公用绿地稳步增加,新建龙河广场绿地、西天池游园绿地、蔓园绿地、孔巷绿地和顾圩园绿地,其中龙河广场绿地是1989年受省政府表彰的绿化工程。道路绿化显著,解放路、海连路、海昌路、幸福路、中山路、新建路、海滨路、海棠路、新海路、南极路等十条道路绿化覆盖。

    (3)城区建设。1984年9月7日,苏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淮海大学在连云港市创办。市政府于1985年拨出专款在新浦火车站南边路西侧兴建科级干部住宅楼群,一式7层,共18幢,23个单元,322套,分55、75、90平方米三种户型,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新建同时也着力于旧城改造。1984年,开始出现旧房屋改造工程,投资1.4亿元,新建住宅面积155万多平方米。通灌路地段的旧城改造始于1985年,是连云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工程, 路东侧建成于1987年,改造后的通灌中路由9米拓宽到14米,五交化体育场、物华商场、上海饭店、国际商厦等临街商业楼出现。1990年6月统计,全市直管共2298幢,其中平方1723幢,2-3层楼房490幢,4-5层楼房幢,6-8层楼房26幢。

    二、因势而动,打基础,城市建设稳步推进(1992年-1997年)

    1992年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连云港与全国一样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建设发展步伐,这一时期,直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连云港经济建设已进入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城市建设在此阶段也取得了新进展,市区成片开发与旧城改造步伐加快,生产生活环境多有改善。海州古城改造、多国商城、蔷薇小区等城区重点地段的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公用事业不断发展。1995年,新增住宅面积40.8万平方米,缓解了居民的住房困难。1995年12月29日,连云港市被确定为一类城市。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92年12月1日,新亚欧大陆桥(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铁路线)开通运营,全程1.08万公里。1993年12月8日,我国最长的拦海大堤连云港西大堤建成合龙。1994年1月20日,连云港至韩国釜山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1993年,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铺城市道路5125米。1994年,人民东路建成通车,长途汽车站已搬迁至新址。1995年1月10日,新浦汽车总站启用,人民路正式开通。昌中路、大港路、幸福南路、石花路等道路工程如期完成。1995年,新建、扩建了朝阳西路等13条主次干道,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区路网逐步健全,交通拥挤情况有所缓解,城市交通条件得到改善。1994年9月12日,宁连一级公路新沂河大桥通车。1996年11月18日,宁连一级公路全线建成。

    (2)园林绿化。在1992年至1997年发展的6年间,园林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1994年,城区新增公共绿地44.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22.2%。1995年,城区新增公共绿地8.05公顷,绿化覆盖率25.1%。

    (3)建筑业发展。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建筑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84亿元。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对外开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优化环境等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994年,尽管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力度,压缩基建规模,但连云港市施工队伍凭借其较强的竞争实力积极向外省拓展,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较好的成绩。全市建筑业增加值4.69亿元,系统内完成施工产值18.11亿元。1995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3亿元,系统内完成施工产值16.3亿元。

    三、顺势而为,跨世纪,城市建设加速发展(1998年-2003年)

    1998年开始,连云港城市建设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六年间,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面貌的更新和变化明显,城市规模和内涵明显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扩建了海连西路、海昌南路、南极南路以及苍梧路、西苑路,新建海滨大道北段。1999年,完成了海连路、瀛洲路改造和通灌路降坡工程。2000年,盐河路、花果山路建成通车,完成海昌路降坡改造和海滨路立交桥引道工程,苍梧东路实施改造,陇海商业步行街东街竣工开业、中街开工建设。2001年,先后完成了大港路拓宽、南极路降坡、青年路改造等工程,建成了陇海步行东街和中街,启动了新城区建设,苍梧东路、朝阳东路、郁州南路等市政重点工程项目按期竣工;完成了新火车站广场、朐阳门广场照明工程和解放中路路灯改造工程。2002年,新浦新区的“五路三桥”工程已全部竣工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加速实施。2003年,市区新建和改建新港城大道、盐河南路等3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修建了龙河南路等7条便民道路,新增道路48.5公里。

    (2)园林绿化。1998年,城区新增绿地面积50.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4.8公顷,人均绿地面积6.2平方米。2003年,全市城市绿化投资规模大,绿化档次高,精品工程多,市区共实施51项城市绿化项目,新增绿化面积190公顷,其中新增城市绿地162.5公顷,相当于1998年的4.7倍;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9.9%。苍梧绿园改建工程的完成,以及赣榆5个绿化广场和环城路绿化、灌南悦来河和盐河河滨绿化等,显著提升了连云港市的城市绿化水平。

    (3)建筑业发展。建筑系统坚持“立足本市,面向全国、跻身国际建筑市场”的行业发展战略,抓住投资需求扩大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1998年,建筑业从业人员16.43万人,实现增加值14.9亿元。建筑业系统自行完成施工产值43.61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6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90万平方米,全市工程质量优良品率平均为33.8%。2003年,建筑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87.67亿元,相当于1998年的2倍;实现增加值34.20亿元,相当于1998年的2.3倍。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26万平方米,是1998年的1.19倍。

    四、乘势而上,促发展,城市建设快速发展(2004年-至今)

    连云港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和方针,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连云港市提出了“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的战略方针,连云港市开始了建设临港工业区和加快东部城区建设的步伐。2007年元旦,温家宝总理视察连云港,把连云港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重新定位,要求连云港尽快建设成为我国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一个重要经济纽带。2014年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一期工程远程投产仪式,这是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后的首个中外经济合作项目,对于充分发挥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战略区位优势,促进我国与中亚特别是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7月8日,连云港举行赣榆区、新的海州区和南部拓展区指挥部挂牌仪式,对部分区划正式进行调整。这次调整后,连云港市区人口从不足100万增加到216万人,市区面积从原来的1200平方公里扩大到2700平方公里,扩大一倍多,“大市区”发展的发展格局形成。此次调整对连云港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极大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夯实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基础,推动中心城市快速做大做强。

    (1)城乡建设。2004年,仅建设局系统完成城乡建设项目投资达4.95亿元,中心城市建设完成投入40亿元。再次开创城市建设项目、投资、速度历史新高。从2004年到2009年,城乡投入稳定增加,中心城市建设项目快速增加,以每年增长10亿元的幅度递增。2009年,全市城乡建设突破困境、逆势而上,全年完成投入达260亿元,共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160项,其中市区实施城建项目460个,完成投入90亿元,连续五年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5%,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旧城改造全面推进,新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形象刷新,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形成了东部城区与原新海城区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格局。从2010年到2013年,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建设完成投资分别为420亿、934亿、556亿和947亿,城区面积从130平方公里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5.7%。2013年,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全市26个乡镇、119个村庄城乡统筹试点稳步推进,5个乡镇实施市级城市化示范镇创建。从2012年到2014年,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基本建成”的目标要求,三年累计投资400亿元,重点打造8平方公里的商务中心区,全面加快特色旅游、高端商务和滨水居住三大功能区建设,将连云新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复合、集约高效的高端化商务中心区。

    (2)路网建设。从2004年到2008年,重点建设和完善了现代城市形象的样板道路,如海连东路、通灌中路、郁洲北路、陇海中路、中山东路、栖霞路、人民路、凌州路、中央景观大道、海昌北路、南极南路,形成了外部成环,内部成网的道路交通网络,东西城区连接更加畅通方便,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提高。2000年10月8日,第一条纵贯市区的现代化景观大道盐河路竣工。2008年8月5日,连云港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开工建设,同年12月28日,江苏沿海首个亿吨大港诞生。2009年到2013年,海棠路立交桥、东路跨西盐河桥、郁洲南路跨玉带河桥等10座桥梁全部建成并通车;全长33.1公里BRT一号线工程建成运营;朝阳东路、海宁大道、郁洲南路等支环线构建的城市快速公交网络逐步形成;全长120公里海滨大道快速实施;郁洲路、朝阳路、花果山大道等20条60公里主次干道实现出新,形成了快捷顺畅的道路网络系统,不仅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还提升了城市功能,刷新了城市形象。

    (3)园林绿化。2004年城市新增绿地面积360公顷,超过前五年的总和,城市绿地面积达229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4.4%。从2004年到2013年,市区绿化面积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328公顷,2013年绿地面积达5247公顷,是2004年的2.29倍,绿地率达37.5%,绿化覆盖率达40%,比2004年增长3.1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平方米。其中,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园林城市”。2009年,建成了花果山大道、中央景观大道、青年公园、海州行政中心广场、中云火车站广场等一大批亮点工程。2011年,园林城市创建顺利通过了国家考查组的考核验收。2013年,园林绿化不断推进。BRT1号线沿线绿化有效提升,城市道路景观实现出新,海滨大道绿化迅速实施;孔望山公园二期加速推进,连云新城商务公园快速施工,苍梧绿园改造有效落实;苍梧元宵灯会成功举办,省第八届园博会硕果累累,国家园林城市奖牌成功捧回。

    (4)建筑业。建筑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育,大力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市改制企业和按公司制组建的企业达165家,改制面达76.4%。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达105亿元,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67万元/人,利税总额达5.20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87万平方米。从建筑市场拓展情况看,全年承接建筑工程遍及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3个省市,外出施工人数达16万人次,外出产值实现达34.70亿元。2013年,建筑业总产值555.1亿元,是2004年的5.3倍。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36.5亿元,比重为总产值的96.6%;安装工程产值12.9亿元。

    二、沿海开放以来连云港城市建设主要成就

    从争取开放城市以来,港城人民沐浴着沿海开放的春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积极探索出了一条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加快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显著改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面貌显著改观

    城市改造和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面貌快速改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1984年,市区面积仅为26平方公里,到2013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50平方公里,相当于1984年的5.8倍,全市城市化率达55.7%。旧城改造效果明显,人居环境持续改善。1984年,城区多以平房和瓦房为主;1990年,据统计,2-3层楼房490幢,4-5层楼房幢,6-8层楼房26幢;而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气象越来越浓。全市城建投入力度相当大,仅2013年,就投入城乡建设资金达到947亿元,其中城市中心城区完成投资达480亿元。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全市26个乡镇、119个村庄城乡统筹试点稳步推进,5个乡镇实施市级城市化示范镇创建。凤凰新城、东河新城、孔望山新城和海滨新城开发建设,将“一市双城”的城市格局变革成了“一心三极”,南侧的新海城区、东侧的连云区、北侧的赣榆区、中间的海滨新城,勾勒出了一座大气磅礴的城市组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花果山酒店、陇海步行街、苏宁商业广场、第一人民医院科技园区新院、中央国际购物中心、金鹰商场、沃尔玛购物广场、家乐福购物中心、香港尖沙嘴百货、义乌小商品市场、兴隆装饰城重建、五羊路购物中心等城市综合配套工程的建设不仅优化周边环境,而且完善了服务功能。加快棚改步伐,推进城市转型,建设和谐港城,锦屏磷矿和金桥盐化两个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成绩显著。同时,连云港市陆续出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导则,不仅为各城建主体提供了更加统一精细的规范标准,也把连云港市城市建设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2014年,随着基础设施和重点板块工程稳步推进,大港口、大城市、大产业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连云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形象快速提升。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公用整体推进。道路建设成果显著。按照“中心成网、外围成环、东进北连、四周通达”的建设目标,完成了城市道路网络体系,连云新城23条主次干道和27座桥涵全面建成,一批功能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城框架初步呈现。朝阳路、海宁路、海连路、人民路、郁洲路、中山路、瀛洲路、港城大道、花果山大道、解放路、秦东门大街和大港路等城市主要道路的新建和改建提升了城市功能,刷新了城市形象。一批如港城大道、花果山大道、东方大道、海宁大道等连接新浦、海州、连云、开发区的城区快速通道相继建成通车,组成城市主干道的道路也由曾经的一环扩延到了现在的四环。城市道路的日益完善,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构筑了大城市的发展框架,更带动了城区土地增值,提升了整个城市的价值。快速公交网络逐步形成,构筑了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居民的“幸福生活半径”内涵更加丰富,城市的“经济发展商圈”范围迅速扩大。照明事业不断壮大。全市路灯灯盏数已超过50000盏,路灯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高出国家规定标准4个百分点,路灯设施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高出国家规定标准20个百分点,各主干道已形成一路一灯一景的立体景观效果,凸显了港城海滨城市的特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亿吨大港成为现实,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投用;“神州第一堤”——西大堤改造工程和连岛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提升了港口形象和功能。

    (三)园林绿化不断推进,积极创建园林城市

    30年来,连云港市共投入千亿元,组织实施了道路绿化、公园广场、河滨绿地、生产绿地、出入口景观整治等十多类绿化工程,开展春秋两季绿化,全市绿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建成了一大批精品亮点工程,城市形象得到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和谐城市。2012年连云港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到2013年底,城市绿化面积5247公顷,相当于1984年的72.9倍,城市绿地率达37.5%,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平方米,相当于1984年的15.8倍。完成造林面积16334公顷。新浦公园、苍梧绿园、郁洲公园、青年公园、猴嘴公园、胜利湖景观工程、东盐河风光带、海滨公园等园林、景观改造工程的推进,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城市的发展环境。全市已初步建成了以城市公园、公共绿地、道路水系绿化带以及单位和居住区绿地为主,点、线、面、带、网、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了乔灌结合、花草并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园林环境,实现了“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发展目标。

    (四)建筑业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截至2013年底,建筑业总产值555.1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36.5亿元,比重为总产值的96.6%;安装工程产值12.9亿元。连云港从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满足市民的合理购房需求、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保证了连云港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连云港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市的发 展将为经济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房地产行业投资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

    连云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落实政策,促进连云港建设新的发展。城市建设逐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东部城区新的海滨风貌初步展现,新海城区加速互连东进,赣榆城区向主城区靠拢,以连云新城为核心,东部区域、新海区域、徐圩区域和赣榆区域所组成的“一中心、四区域”的总体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拉开。连云港的建设发展正从园林城市、港口城市迈向生态宜居国际性海港城市。

    三、沿海开放以来连云港城市建设主要经验和启示

    沿海开放三十年,连云港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任重而道远。连云港的城市建设需要走出一条符合连云港市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连云港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城市绿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精心规划和努力。

    (一)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体系,提升城市品质

当前的城市建设发展仍与连云港市城市地位、悠久历史、社会影响及环境保护等差距甚远,亟待引起重视。连云港的概念规划要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总体规划要根据概念规划的宏观架构和策略,为各个地段做更详细的规划。加强对项目发展的管制,包括按照规划的要求通过招标的方式公开出售各类明确了具体用途的规划土地,如果出现不同项目之间用地的矛盾或与规划用地不协调的用地要求,则负责调整解决。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优先建设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要坚持科学规划、超前谋划的原则,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作为推动连云港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方向,加大投资和管理力度,努力在提升城市形象上实现新突破。交通方面,要建立多方式、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先进的交通运输管控体系。

    (三)加快旧城改造,改变落后面貌。

    旧城改造不伤城市“血脉筋骨”,带来的是城市容貌的美丽蜕变,换来的是和谐人居的新景象。在旧城改造推进过程中,市政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功能配套、成片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市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区的城市功能,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使旧城焕发出新生机。旧城区改造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利民工程。从连云港市城市建设现状看,仍存在有许多大片相当陈旧的“区域”急需改造。因此,有待进一步采取经济乃至行政手段,强化管理,加速改变。当前,连云港市要更加注意旧城拆迁后的规划建设工作,要确保新建工程的质量和先进性,要有明显的超前意识,切忌边规划边落后,边建设边破旧。

    (四)打造生态宜居城,提高生活舒适度

生态宜居城市应当是“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统一。“宜居生态城市”是一种软实力,内核是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城市重点存于生态的建设与规划,注重的是绿化园林建设、水文水利建设、工业规划建设等综合性的精神文化建设项目,以各种指标来恒定宜居的理想程度。要求城市总体布局合理,城市设施先进,生态环境良好,居民就业充分,综合交通便捷。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内核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市民的福祉,时刻紧扣民生,同时又对城市长远发展胸有成竹,兼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