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沿海开放30年文化发展纪实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05-20 浏览次数:   字号:【

武依林

1984年,连云港市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30年来,全市文化建设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两位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开拓创新中奋力拼搏,在持续提升中全面发展。30年来,全市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艺术创作和精品生产成果丰硕,频繁摘金夺银;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优秀地方文化有效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升级,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基础不断牢固,为宣传连云港,提高连云港的对外美誉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4年以来,连云港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复苏繁荣阶段(1984年至1996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连云港市各项社会事业开始复苏发展。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催生连云港市文化事业加快复苏繁荣。全市群众性文化展演活动常年开展,传统文化庙会与节日节庆文化相得益彰,戏剧小品成为群众文艺演出的重要形式,徐福节、东海水晶节、连云港之夏等节庆活动相继举办并延续至今,逐渐形成地方文化品牌。1984年,连云港市举办首届专业剧团创作剧(节)目调演,淮海戏、话剧、京剧一度演出不断,不久受电视等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逐渐衰微,1990年后京剧团暂停演出。美术创作进入繁荣期,仅1984年至1988年,连云港市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参展的国画作品比新中国建立后34年总和还多。1992年10月,市书画院正式建院并举办建院书画展。东海县版画创作多次在全国及国际赛事中获奖,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从国外传入的摄影艺术得到迅猛发展,全市各县区、各行业纷纷成立摄影工作者协会。1984年后,随着各种文化形式的涌入,社会文化市场呈现勃勃生机,传统的民间演唱恢复发展,营业性舞厅、歌厅、桌球、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逐步遍布城乡。艺术研究和修志工作开创新局面,承接完成被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研究项目的《中国戏曲志》等五个项目连云港分卷编纂工作,出版《海州宫调牌子曲集成》、《连云港市文化志》等五部专著,抢救研究湮灭近半个世纪的海州童子戏并拍摄电视资料片。

二是大力推进阶段(1996年至2006年)。1996年12月,江苏率先在全国提出文化大省建设。党的十六大为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期间,连云港市启动了文化大市建设,全市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大步前进,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等文件,贯彻实施文化部推出的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工程”、“全国边疆文化走廊建设工程”、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等,全市兴起文化设施建设高潮,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推出了舞蹈诗《云港云》、话剧《车站浪漫曲》等一批优秀作品,戏剧小品创作走在全省前列,广场文化活动逐渐占据群众文化主导位置,网吧、量贩式歌舞厅等新兴文化娱乐场所快速发展。连年举办西游记文化旅游节,不断加强对西游记文化的宣传推介。女子民乐团崭露头角,多次走出国门,成为连云港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实施孔望山摩崖造像危岩加固工程,藤花落龙山时代古城获评200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抢救性发掘海州双龙汉墓,出土西汉女性湿尸,震惊考古界。2002年市话剧团和市群众艺术馆进行整合,话剧演出中止。2003年,连云港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少儿流动书库工程在全省产生广泛影响。2004年,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三是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连云港市文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管理体制实现一体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驾齐驱,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步加强,艺术生产与群众文化共同繁荣,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综合执法管理逐渐深入。期间,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市革命纪念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使用,县级文化设施面貌显著改观,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先后实现全覆盖,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推出大型魔幻剧《梦境西游》、歌曲《和谐中国》等文艺精品,王咏梅音乐作品唱响全国,女子民乐团成为全省文化名片,市演艺集团挂牌运营。2010年2月,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到2020年把连云港建设成为中国沿海中部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特色文化精彩纷呈的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2012年2月,市委下发了《连云港市文化建设工程行动计划》,2014年出台了《连云港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

1984年以来的30年,是连云港市文化发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多的30年。30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各项文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向完善,文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连云港沿海开放30年特别是近年来,连云港市着力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较全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市有三馆一院、县区有两馆、乡镇(街道)有一站、村有一室、社区有一中心”的目标要求。先后建成开放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新城海鸥大型文化广场,连云港市首个文化综合体新世界文化城开工建设,广播影视文化产业城、连云区科教文化创业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四县“三馆”同步建成,功能不断完善,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广播电视村村及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先后实现全覆盖。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东海县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13个乡镇(街道)获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乡镇、街道。全市7家公共图书馆中有6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四县文化馆均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至2013年底,全市文化广电设施覆盖率超过90%,万人拥有文化设施面积达883平方米。2014年,连云港市入选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

30年来,连云港市群众文化经历了从自娱自乐到主动参与、登台亮相、社会共建、普遍开花的变化,初步形成了“文化大舞台,大家一起来”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市级带动、上下联动、城乡互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定期举办社区艺术节、企业文化节、全民读书节、农民艺术节、戏剧节、“三新”文艺调演、音乐舞蹈节,2000年起年均组织举办“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300余场,两次获“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称号,东海的版画创作展览、赣榆的方言微电影、灌南的魔术杂技、灌云和海州的民俗文化演出、新浦社区文化讲堂、连云的海滨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广受好评。2008年以来,率先推进“三馆”免费开放,年均举办展览、论坛、培训等活动200余场,培育形成十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市文化馆的“市民文化课堂”、图书馆的“苍梧讲坛”、美术馆的“美术大讲堂”、少儿图书馆的“七彩夏日”、淮海剧团的“周末剧场”等系列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实施“三送工程”,年均完成送戏下乡千余场、送书进农家书屋十万余册、送电影进村17000余场次。

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1984年以来,连云港市组织举办了六届专业剧团新剧(节)目调演、三届音乐舞蹈节、十余届戏剧小品比赛等艺术赛事,推出了话剧《车站浪漫曲》、舞蹈诗《云港云》,淮海戏《左邻右舍》,魔幻剧《梦境西游》,大型音舞蹈诗画《大潮连云》、《风从海上来》,歌曲《和谐中国》等一批优秀作品,在省戏剧节、音乐舞蹈节等一系列重大文艺赛事上屡获大奖。出版《连云港优秀剧作选》及三部个人剧作选。美术创作不断摘金夺银,工笔画、东海版画多次获省级以上美术展赛金奖。2007年始,每年开展新农村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并将优秀作品辑录成册,免费发放给基层文艺团体及农民剧团使用。2002年市歌舞剧院成立女子民乐团,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乐团实现4次人才升级,从当初歌舞剧院的内设10余人小团发展为40多人独立建制的职业女子民族乐团,先后出境开展文化交流十余次,两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在省音舞节、中国民族器乐组合大赛上获得奖项30余个,并赴江浙沪、丝绸之路经济带巡演,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王咏梅十余件作品获全国大奖,被业内评为当代最高产的主旋律青年女作曲家。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五年来,连云港市共获省以上奖项近200个,其中国家级奖项近20个,省以上金奖(一等奖)近40个。

城乡文艺舞台繁荣活跃。1984年以来,专业剧团年均送戏下乡100多场,定期举办新剧(节)目调演、音乐舞蹈节、戏剧节、“新农村新文艺新农民”文艺调演、工笔画大展、摄影作品展等文艺展演活动,1999年起连续多年举办新年音乐会。1987年,成立连云港市歌舞团,2002年更名为歌舞剧院,先后与王子啤酒、康缘药业等企业联婚姻,建立与淮海剧团、艺术学校一体化内部发展模式,探索实践文企合作、资源整合的良性发展之路。2013年整合市级演艺资源,推进演出团体改制,挂牌成立市演艺集团。近10年来,通过整合市级文艺院团及场馆资源,先后组织或承办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或企业庆典100余场,为服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近年来,淮海戏周末剧场免费演出持续不断,排练青春版淮海戏《三拜堂》并组织巡演,吹响了地方戏振兴的号角。东海县吕剧团、汪其魔魔术杂技团演遍大江南北,市文化馆艺术团、市艺术学校青年歌舞团、民间爱乐乐团、管弦乐团先后成立,成为国有院团的有益补充。市文化艺术中心在精心组织惠民演出的同时,策划推出“欢乐零距离—名人名团港城行”系列演出活动,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院团来连演出,《风华绝代》、《江姐》、《孔雀东南飞》等经典剧目先后登陆港城。

艺术教育稳步快速发展。市艺术学校先后与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省艺术学校联合办学,不断扩大招生范围,突出特色办学,为社会各界培养输送了千余名基础性文艺人才。近年来,艺术学校成功创建省三星级学校,舞蹈表演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成立艺校青年歌舞团,获全国、全省多个荣誉,学生就业率保持前列。2008年以来,艺校新开设小学起点五年制免费中专淮海戏班,为淮海戏的振兴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

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多年来,连云港市主要通过项目审批和规范市场管理促进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并后,市文广新局成立产业处,将发展文化产业摆上重要位置,与繁荣文化事业一起部署安排,突出宏观管理和服务扶持,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若干政策》,设立1000万元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下发《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命名管理办法》,与浙江清华研究院联合编制《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连续举办六届文化(产业)产品博览会,在省内率先成立文化产业协会,主动对接服务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组织特色文化产品频繁参加国家、省级展会,促进文化产品走出去。通过招商引资、企事业单位改制、扶植民营企业等多种途径,连云港市逐步建立了包括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生产等行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门类,产生一批投资数亿、数十亿的文化项目,以东海水晶产业为代表的珠宝首饰品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珠宝、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零售、批发,知识产权服务、版权服务等产业,已实现产业集聚,“酷歌?杰瑞国际创意孵化园”暨“连云港广告产业园”开园运营,716文化创意街区开街,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选江苏省文化科技产业园,伍江数码、新元素、酷歌动漫等企业获评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加快发展、质态优化的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年均增长17%。到2013年底,全市有互联网经营场所525家,歌舞娱乐场所104家,电子游戏场所92家,发行企业285家,印刷复制企业243家。预计到今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GDP将达到3﹒5%。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山海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守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1984年以来,连云港市不断加强文物综合保护力度,先后发掘将军崖岩画、藤花落遗址、海州双龙汉墓等文物考古新发现,实施了将军崖岩画锚索加固、孔望山摩崖造像危岩加固工程以及防风化保护工程等60余项维修、保护工程,组织开展第二次、第三次文物普查及近现代古建筑调查,实施民主路历史文化街区、连云老镇改造工程并开街,在全省率先组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文物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28处,市级71处,“藤花落遗址”入选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江苏省十大遗址保护名录,近80%的文物点已成为重要旅游景点。市博物馆打造推出《连云港历史文化陈列》、《彦涵美术作品展》、《千古之谜—凌惠平》、《西游记文化陈列》、《碑林景观陈列》、《水晶工艺品展》等基本陈列,“凌惠平”专题节目多次在央视播出。全市现有馆藏文物18762件(套),其中等级文物401件套,包括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东海尹湾简牍、汉代长寿绣品、汉黄玉猪、明代玉佛等。市民俗博物馆重新维修开放,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港口博物馆、海洋博物馆、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建成开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04年9月,连云港市正式启动全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全国统一口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海州五大宫调成为首批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在全省率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启动为期5年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普查,先后普查整理各类项目近5000个。2008年,印发《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办法》,近百万字专著《海州五大宫调全集》出版。2010年,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后制定下发保护规划纲要、保护总体规划。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该《规划》的编制实施为中心,不断健全保护体系,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东渡传说、东海娘娘庙传说、汤沟酒酿造技艺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25个项目入选省级保护名录,确立公布120个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及相关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建成运行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数字博物馆,汤沟酒、云雾茶、锻铜、水晶、柳编等非遗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频繁亮相国家级展会,受到高度评价。

对外文化交流蓬勃发展,女子民乐团成为文化交流的核心品牌。1984年之后,连云港市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与日韩的书画交流日趋活跃,市京剧团及以美术、摄影为代表的造型艺术频繁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至2000年,连云港市赴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展美术、摄影、京剧等方面文化交流近20次。特别是2002年市歌舞剧院成立女子民乐团后,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范围扩大到亚、欧、美、非等数十个国家,女子民乐团成为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名片。2003年春节期间,女子民乐团先后赴西班牙、德国、荷兰、法国,进行为期18天访问演出。2004年5月,受省委、省政府委托,以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名义,随江苏省人民政府代表团赴法参加中法文化年江苏文化月交流活动,并应邀延伸到江苏友好省——比利时那慕尔省演出。2005年2月28日至3月5日,女子民乐团作为唯一受邀外国艺术团体参加木浦十届花节。4月6日至12日,参加木浦市海洋文化节交流演出。2006年1月4日至18日,赴台湾进行为期两周的文化交流演出。在回经香港途中,乐团还为香港江浙同乡会作专场演出。2007年7月1日,参加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演出活动。2011年4月26日至5月2日,随省侨联赴阿联酋演出。2012年10月3日至16日,受文化部委派,出访土耳其、科威特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参加了“2012年土耳其中国文化年——‘感知江苏’文化节”、第一届亚洲国家合作对话首脑峰会“中国文化日”等重要国际活动。2013年8月底,受中国侨联的委派,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亲情中华?锦绣江苏?魅力连云港”赴美国开展文化交流慰问演出。

在力促连云港市文化走出去的同时,连云港市不断加大国外优秀文化引进力度,日本、韩国频繁来连云港市开展书画交流,美国、俄罗斯、德国、奥地利、荷兰、哈萨克斯坦、古巴、乌克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文艺院团和艺术家多次应邀来连演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文化市场监管有力有序,综合执法管理走向深入。30年来,全市文化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大众舞厅到量贩式歌舞厅到酒吧,从黑白小电视到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和大型电子游艺,全市初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结构日趋合理、供求关系相对均衡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管理也在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从单纯的文化市场管理扩展到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广播电视、文物领域的综合执法。多年来,全市各级文化市场、新闻出版(版权)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在省内除试点城市之外,第一个建立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和文物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开设12318文化市场统一举报电话,打造广播电视文化市场综合管理监控中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狠抓市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非法演出、盗版侵权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通过举办正版出版物读者节,开展星级文化娱乐场所创建活动、“双优诚信”印刷企业评选活动,促进规范发展,成立印刷业协会、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文化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出版物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及其它宣传愚昧迷信与伪科学类出版物明显减少,销售侵权盗版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软件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市文化市场呈现出健康、繁荣的良好发展态势。近年办理的文物执法案件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市场重点案件,联合公安高效办理李德勇团伙新闻敲诈案,受到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署表扬。东海水晶版权保护初显成效。

回顾连云港市沿海开放30年来文化建设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改革创新是最鲜明的特点,与时俱进是最突出的标志。总结连云港市文化建设30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经验和启示: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始终把握正确发展方向。这是保障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的基本保证。30年来,连云港市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先进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促进发展。在文艺创作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促文艺作品接地气、显特色;在活动开展上,坚持用广场文化活动、优秀地方历史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在文化市场管理上,以扫除腐朽文化垃圾、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为己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始终保持“扫黄打非”高压态势,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和版权保护,净化荧屏、声频,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惠民,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放在首位。30年,连云港市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丰富群众文化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首位,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共建,大力实施文化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1996年开始,连云港市重点实施了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农家书屋达标建设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民生工程,先后实现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全覆盖,建有免费开放的达标文化站75个,农家书屋(村文化室)1450个,各乡镇文化站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全市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10万户,入户率达92%,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整转80万户,城乡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一体化建设除灌南、灌云农村外,其它地区基本完成,乡镇广播电视站达标率近70%。实施行政村“1村1月1场”放映目标,年均放映电影17000余场次。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服务大局,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和发展。这是做好文化工作的一条根本经验。3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文化部门牢固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自信,及时研判连云港发展大局,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发展大势,在服务发展的积极作为中找准位置,推进文化自强。1997-1999年,先后围绕拦海大堤建设、雷锋车组事迹,排演了话剧《什么的长堤》、《车站浪漫曲》,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紧扣东部大开发大建设的主题,排演了音舞诗画《大潮连云》并演出20场;2010年,针对连云港市文化旅游市场剧目演出的空白,推出了大型魔幻剧《梦境西游》并演出42场;2012年,配合省文明城市的创建,排演了现代都市淮海戏《左邻右舍》并组织进社区巡演;2014年,为助推连云港市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精心组织策划了江苏女子民族乐团“中国梦?丝路情”系列巡演活动,先后赴丝绸之路经济带7省12市演出15场;发起承办了首届“丝绸之路”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积极推动连云港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是这种服务大局、融入发展的注重意识和主动担当、不断追求的发展定位和实际行动,使得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日渐显现,文化工作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开门办文、开放办文,在改革创新中推进持续发展。回顾连云港市文化建设3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创新创造的主题。1984年后,针对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连云港市多次调整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先后增设社会文化市场管理处、演出管理处、新闻出版科,增挂“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牌子,2010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三局合一,成立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2007年,成立连云港市美术馆,市美术馆书画院复合体模式开全省书画院改革先河。2013年,连云港市演艺集团正式挂牌,为做大演艺产业夯实了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针对连云港市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的实际,市文广新局不等不靠,敞开大门,努力借用市场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壮大实力、推动发展。在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上,探索实践“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走出了一条欠发展地区创建先进经验的发展之路;在演艺事业发展上,市直院团主动融入社会,不断深化合作服务理念,把承接企业、行业等大型活动作为发挥自身功能、增加综合收入的切入点,打造文化全媒体宣传平台,构建现代营销体系,注重服务品质,为社会各界量身打造优质文化大餐,受到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高度评价,收到了双赢的效果;2007年以来,还通过连年举办文化项目推介会、文化产品博览会,以合作、冠名权出让、项目联办、打包提供文化服务等方式吸引各类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社会文化社会办的良好格局。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文艺人才高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3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文化部门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全市文化系统先后引进以本科学历为主体的文化人才300多人,人才资源显著优化。同时,注重对各类人才的培养使用,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通过选送优秀人才外出深造、培养提拔、搭建锻炼平台、开展岗位练兵等多种手段,突出提升专业素养、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形成了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熟练、善于创新的核心团队,聚集了导演、策划、艺术创作表演、舞美设计、宣传营销、市场运作等一批核心优秀人才,涌现了女子民乐团、王咏梅等名团、名家和文化名人,全市文化队伍在筑巢引凤中壮大发展力量,为繁荣连云港市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辛勤耕耘,连云港市文化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结出了累累硕果。随着连云港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步伐的加快,全市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7万平方米的新世界艺术城即将建成使用,多个文化产业园竞相建设,《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面实施,各项文化工作正在刷新历史的标杆。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与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城市交相辉映,一座融合西游文化、山海特色、陆桥风情的文化强市,必将矗立在黄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