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山、海、泉、晶等资源丰富独特,《西游记》《镜花缘》等名著文化影响深远,孔望山摩崖石刻、阿育王塔等遗存历史悠久,以此为依托,连云港旅游立足地方特色,突出品牌打造,加强宣传营销,由接待型、事业型迈向产业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开辟了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的创新之路,实现了产业定位、发展思路、发展方式的不断变革,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旅游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萌芽起步阶段(1984年—1996年)
1981年,国务院第一次组织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全国掀起了大办旅游企业的热潮。为此,1984年我市成立市旅游服务公司,负责对全市旅游业的规划、建设、经营、接待实行归口管理。
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要从主要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这启动了第一次旅游体制改革,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构建旅游产业体系的新阶段。1985年,我市正式成立市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市旅游公司合署办公,行政编制9人,附属编制2人,经费为财政每年定额补贴9万元。期间,市旅游公司通过资金自筹等方式分别成立了市旅游经济贸易公司、市旅游实业开发公司、市大圣旅游出租公司、云华宾馆等多家子公司。这一时期, 我市旅游产业初步发展,1984年至1990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3万人次,创汇1500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
1988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旅游事业委员会,作为国务院常设的议事、协调机构,发布了国家旅游局“三定”方案,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意见》。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在春节、五一、十一形成3个7天长假的“黄金周”,从而全面开启了我国旅游热潮。1988年,国务院批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同年我市成立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市园林局合署办公,负责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建设和开发。1993年12月建成了从连云区北崮山黄石嘴直达江苏第一大岛——连岛的江家嘴的拦海大堤,拦海大堤全长约6700米,为全国最长,被称为“神州第一堤”,从此连岛开始了快速发展。1991年,东海县开始举办中国东海水晶节,开始了东海水晶的旅游化发展。1985年,连云港民航站开始简易开航,开辟了至济南、南京、上海、北京四条航线。1990年,全市共有连云饭店、云台宾馆、云华宾馆、连云港科技活动中心、连云港远洋宾馆、神州宾馆、天然居宾馆等7家旅游涉外饭店,其中神州宾馆和天然居宾馆为三星级宾馆。有国内旅行社9家,导游40人,有直达南京、上海、宝鸡、天津、徐州的火车6对,199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万104.53人次,实现收入7.86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04.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7亿元,接待海外游客0.49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352.98万美元。
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我市旅游产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成立了一批涉外(星级)酒店、旅行社和旅游车船等企业,通过组织开展市场营销,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大力进行景区建设和提升,花果山、渔湾、海滨浴场等景区在周边区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产业取得了初步的发展。
(二)探索成长阶段(1997年—2010年)
市旅游局管理机构的探索。1997年起,我市开始了十余年的旅游机构设置和改革探索。1997年,我市撤销了市旅游公司,原市旅游公司(市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变更为市旅游事业管理局,列入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行政管理人员16人,附属编制1人,经费为全额财政拨款,下设办公室、旅游管理科和市场开发科。同年,市委成立连云港市加快发展旅游业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各县区和20余个部门任成员。2001年12月,市旅游质量监督所(市旅游执法大队)成立,为相当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名。2003年机构改革,市旅游事业管理局与原市旅游公司及下属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更名为市旅游局,列入市政府直属机构,人员参照管理,行政管理人员16人,附属编制1人,经费为全额财政拨款,设有办公室、行业管理处、市场处三个职能处室。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市旅游局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合署办公。2010年9月再次进行机构改革,将市旅游局列入市政府工作部门,2010年10月市旅游局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分开办公,市旅游局独立对全市旅游规划、宣传、开发实行行业管理。
各主要景区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调整。2001年7月撤销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05年5月管委会与旅游局合署办公,2010年10月管委会与旅游局分开后,与市科教创业园区管委会合署办公,2012年分开,根据《江苏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负责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1999年5月,市政府批准成立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为正处级建制,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一负责连岛开发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等各项工作,2001年,成立连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连岛度假区的直属国有企业,负责连岛景区的经营管理、旅游服务接待、景区开发建设以及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的承办。2001年,市政府批准成立连云港温泉旅游度假区,与东海县温泉镇政府合署办公,对东海温泉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2010年,花果山风景区管理处进行经营体制改革,组建成立了花果山旅游发展总公司,下设旅游公司、园林建设工程公司、茶叶实业公司、春秋旅行社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管经分离。
这一时期,我市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旅游节庆活动,1997年举办首届连云港之夏,1998年举办首届西游记文化节,1999年举办首届徐福文化节,2001年举办了首届“连云港之春”,2008年举办了首届东海花卉博览会,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业规模跨上了新的台阶。2010年,在省内率先全面实施旅游年票制度,当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40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4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1.5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08亿美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61亿元,旅游增加值78亿元。至2010年,全市共有国家等级景区20家,其中4A级景区6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家,旅游星级饭店增加到64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旅行社108家,持证导游员达1400余名。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全市旅游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2003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6年入围全国20家“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旅游发展对于城市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2014年)
201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连云港旅游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1年8月,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主任的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旅游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2012年4月,市委市政府又成立了全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县区和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市旅游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旅游局与县文化广电体育部门合署办公,旅游局保持相对独立;区旅游局与文体部门进行职能整合,成立了区文化体育旅游局,设立旅游科。
这一时期,全市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要素日益健全,区域合作快速推进,品牌景区大幅增加,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2011年—2013年,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13.2%,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4.7%。201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2亿元,实现旅游业增加值118.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1785.4)的比重达到6.6%。2013年,全市旅游年票发行量达达27.6万张,2014年实行了年票扩容,将景区从12家调整到16家,仅前三季度的发行量就突破22万张。
2011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A级景区26家,其中4A级景区5家,新增五星级酒店1家、出境游资质旅行社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36家。目前,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46家,其中4A级景区11家;星级旅游饭店5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7家;旅行社111家,其中具有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6家;持证导游员1620名,旅游产业规模跨上了新的台阶。
二、连云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成就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全市共识。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围绕建设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定位和目标,市委、市政府多次进行过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2009年6月,国务院讨论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连云港规划为“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2009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全市旅游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2009年12月,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围绕将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出了包括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在内的“六大中心”建设。201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的意见》,提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特色鲜明的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并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旅游专项引导资金1000万元。2011年9月,市委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城市”,将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正式作为全市的四大战略定位来发展,同年,市政府将旅游业发展目标任务、旅游业发展经济指标等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和考核内容,并纳入县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2012年,市委提出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市掀起了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浓厚氛围,完成了《连云港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东海、灌云等县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东海等县配备了每年100万的县级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二)旅游业的融合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多年来,我市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促进农旅、林旅、文旅等方面的融合展示了巨大的潜力。自2004年我市启动乡村旅游发展以来,当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06年年接待人次达70万人,2009年游接待游客153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8亿元,2010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综合收入4.5亿元。2011年以来,累计投资近30亿元,相继建成赣榆徐福生态园、赣榆夹谷山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东海青松岭森林公园、东海温泉乡村旅游区、连云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乡村类旅游项目。目前,东海黄川草莓节、灌云豆丹节、赣榆谢湖樱桃节、石桥苹果节等已成为周边地区知名的乡村旅游节庆品牌,推出了近20条成熟的乡村旅游线路,走出一条打旅游牌、唱文化戏、做品牌农业文章、带农民致富增收的路子,呈现出共促共荣的良好态势。
(三)多元化的景区体系初步建立。根据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游客消费更加理性与成熟,我市旅游景区逐步形成了不同等级、不同风格的多元景区体系。一方面,以花果山、连岛为代表的景区正在加快5A级景区创建,与其余9家4A级景区一起构成外地游客来连的主要目的地,以11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为核心,与其他30家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构成本地及周边地区游客的主要目的地。另一方面,全市拥有以花果山、海上云台山等为代表的传统观光型景区,以连岛度假区、温泉度假区等代表的度假型景区,以孔望山等为代表的怀古型景区,以大伊山、法起寺等为代表的佛文化景区,以抗日山、革命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区、以东海青松岭、黄川、赣榆谢湖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以东海水晶城、老街、民主路、美食水岸等为代表的餐饮购物型景区(街区)。随着BRT、海滨大道的建设及其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不同等级、不同类型景区之间的通达性进一步增强,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游客在我市从点的游览方式向线的游览方式加快转变。
(四)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在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下,我市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基本能够满足游客需求。景区建设精品众多。全市已有国家A级景区46个,其中4A级景区11个,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实验)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乡各1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41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家。星级饭店档次提高。全市现有星级旅游饭店5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7家,2013年以来,先后又建成了花果山大酒店、海州湾会议中心等大型旅游接待场所,经受了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连博会、八曲节等大型节庆展会活动的接待考验。旅行社发展迅速。全市有旅行社110家,其中具有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6家,持证导游员2371名,在推进全市旅游发展中作用明显,与外地旅行社签署了一系列大型团队来连协议,吸引来旅游专列、大型车队等团体。旅游交通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BRT快速公交系统正式运行,启动了海滨大道建设,陆续出新了全市主要旅游道路,对BRT、海滨大道和出新道路的指示牌和两侧的旅游综合信息导游牌进行了全面更新,设置了11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推出了“山海游+”手机旅游APP,进一步助推了自驾游和自助游的发展。
三、连云港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动旅游科学发展。近年来,《连云港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顺利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实施,为我市旅游事业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完成了《石梁河库区旅游发展规划(2013-2015)》《花果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性规划》《花果山旅游标准化体系文本》《徐圩新区云湖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连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策划的编制和实施。以规划为引领的旅游发展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形成了市县区旅游规划全面统筹,景区旅游规划全面覆盖,核心景区规划策划重点提升的发展格局。
(二)突出项目带动,加快旅游功能完善。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旅游投资。一是进一步完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库,拿出成熟的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方面的旅游项目引导资金。2002年以来,共争取国家、省级各类旅游资金7961万元;二是是积极与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联系,介绍我市的旅游开发项目,通过广泛宣传和联络,使有意在旅游行业发展的、有实力的企业家来我市投资,促进重点旅游资源尽快向旅游产品转化。2014年,全市在建旅游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364亿元,其中连岛旅游度假区改造提升工程、东海新水晶购物旅游区建设等项目入选全省重点旅游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快旅游基础功能的建设,在苏欣快客站、花果山、海上云台山、陇海步行街等游客集中场所设置了11个旅游信息和服务咨询中心(点),维护、新增旅游综合信息牌120余块,开发上线了手机旅游APP,加快实施旅游景区智慧化工程,以连岛开放管理为契机实施的总体提升改造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14年国庆期间游览人数增长了39.11%。
(三)坚持品牌创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继2013年成功创建1家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以来,继续推进花果山国家5A景区创建工作,组织东海水晶博物馆、桃花涧景区等单位开展国家4A级景区创建,开展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省自驾游基地、省景观名乡名镇、星级旅行社、星级酒店等品牌的创建。2014年,海上云台山、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获批4A级旅游景区,东海御园、赣榆夹谷山等景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全市逐步形成了不同档次、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高品质、高等级景区的比例进一步增加。
(四)强化宣传推广,提升城市旅游形象。一是政策“引导”。2010年制定出台了《全市旅游市场营销奖励办法》,2014年对其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扩大了奖励范围,提升了奖励层次,增加了旅游企业进行宣传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广告“铺路”。直接和引导旅游企业投资近500万元在上海地铁站、首都机场、杭州地铁、南京地铁、南京高铁、南京大型商场等场所投放旅游形象宣传广告,在《朝闻天下》《旅游卫视》《远方的家》进行广告投放和专题宣传。三是活动“聚焦”。以连云港之夏等大型节庆活动为抓手,策划举办了连云港旅游美食节、黄川草莓节、白虎山庙会等活动,组织参加香港旅展、上海花博会等展会活动。四是联合“拓展”。联合江苏旅游新干线城市共同走进上海、嘉兴、杭州、宁波等地进行推介,联合徐州赴郑州、西安和开封等地进行旅游推介,组织重点旅游企业赴合肥、南昌、滁州进行旅游推介。五是双线“融合”。坚持线上和线下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拓展网络宣传的影响力。重点抓好网络和新媒体营销,与同程网等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实行“1元门票”等优惠措施,利用手机公益短信平台为广大游客提供旅游资讯、安全提醒等个性化服务,升级了官方微信,与新浪网合作开展了“让红包飞”、关注微博微信抽奖、连云港——宝鸡“交换夏天”等特色旅游宣传,开通了旅游年票网上旗舰店。
(五)坚持科学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每年组织开展导游员、星评员、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统计等方面的培训活动20余次。2014年,开通了网上培训课堂,完成了1444名导游员网上培训,组织全市近30家星级饭店开展了服务技能大赛。二是加强市场监管。针对景区食品安全、特种设备、旅游交通等重点领域,联合工商、卫生、公安、质监等部门开展旅游安全、市场秩序检查,组织青年志愿者、行风监督员和电视台对行业单位进行了明察暗访,在电视台开展“行风面对面”系列访谈。三是创新发展模式。成立市场化、组团化发展的旅游地接联盟,开展了一系列踩线活动,初步建立了资源共享、联合发展的合作机制。首批65家联盟单位主要来自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车队和购物点等八大类旅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