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刘少奇在滨海的衣食住行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07-12 浏览次数:   字号:【

王晓华

刘少奇一生淡泊名利、克勤克俭,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1942年春,他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到山东检查指导工作近4个月,在这期间,他生活质朴、布衣粗食,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堪称艰苦朴素精神的典范。

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我们再穿好点也不迟嘛!

1942年3月19日,刘少奇一行90余人从苏北盐城阜宁县单家港出发,前往山东抗日根据地处理解决“发生争论为时已久”的历史问题。阜宁距中共山东分局所在地滨海抗日根据地不足200公里,但由于沿线敌伪碉堡林立,封锁严密,刘少奇一路风餐露宿、昼伏夜行,竟走了整整22天,直到4月10日才到达中共山东分局驻地西朱范村,住在当地一家王姓大地主家里。

刘少奇一向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在即将到达中共山东分局之前,刘少奇就对随行人员提出明确要求:“我们此次路过山东,要在山东分局作短暂停留,处理一些问题。同志们在工作生活期间,不要向分局的同志提任何要求,这要作为一条纪律,必须严格执行。山东的条件比较艰苦,大家要向山东的老大哥学习,一切服从分局的安排。”

刘少奇在提出要求的同时,自己也是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到达中共山东分局时,刘少奇与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115师、省战工会的领导同志见面,分局书记朱瑞、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等人看到刘少奇的衣服上竟然打了很多补丁,一只脚上的鞋帮,也因昼驰夜行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露出了粗棉灰色袜子。面对众人异样的眼神,刘少奇却很坦然,他抬起一只脚,指着布鞋风趣地说:“这样好,即可通风,又可防臭,一举两得哩!”

第二天一大早,刘少奇正在王家大花园里散步,负责他警卫工作、有山东第一战神之称的何万祥连长按照部队首长指示,给他送来了一身崭新的灰色军装和一双鞋子。

当何万祥说明来意后,刘少奇语重心长地对何万祥说:“我们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就是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忘我为公、解忧为民的光荣传统。眼下,我们各项物资紧缺匮乏,正处在极端困难的时期,前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奋勇作战,尚不能食饱衣暖,我们这些在后方工作的领导干部,哪还有资格讲究吃和穿呢?与他们相比,我们已经很好了。等有一天,抗战胜利了,全国解放了,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再穿好点也不迟嘛!”

王裕卿是当时的房东,与刘少奇隔墙而居。据她回忆,“刘少奇不开会的时候,没有事儿,就换了旧的服装,不穿军衣,中山服一样的,换上黑的粗布鞋子。随从人员、办事的人员也都穿一般的衣裳,看不出来谁是领导啊谁是士兵,就出去,到各个乡镇、各个村调查,哪个村子剥削量最大的、最高的,就到哪个村了解。后来,就开始减租减息。”

杂粮营养多,我吃杂粮就很有味道。

1940、1941两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日伪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的同时,又发生严重的旱灾、蝗灾,根据地军民生活极为艰苦。据当年跟随刘少奇去延安的警卫员魏良彬回忆:“那时候,我们经常吃没有脱壳的高粱米,吃的啥样,拉的还是啥样,不消化。有时用地瓜干放在高粱米里熬粥,这两样东西都是硬家伙,熬不烂,嚼得腮帮酸痛。没有油,也没有菜,我们就把摘来的野菜用开水烫熟了,放点盐一拌,用来送饭。时间久了,由于营养差,我们警卫班的同志脸上都有些浮肿,但精神却十分愉快。”

刘少奇是党的高级干部,按照规定,可以享受“保健饭(面食和肉类)”的待遇。为此,中共山东分局特意给他安排一个小伙房。说是小伙房,其实就是从老百姓家里借来的两个盘子、两个平底碟子、两个粗瓷碗、一把菜刀和一个小锅。细粮肉食几乎看不到。

在长期艰苦的革命环境里,刘少奇患上了严重胃病。为照顾刘少奇身体,华中局首长专门为他配备一个炊事员,是安徽人,高高瘦瘦的,同志们都戏称他为“老杆子”。他就经常向警卫员们抱怨,“给胡政委做饭太难了,他本来吃的就少,又有胃病,有时给他多炒个菜,他就不同意。看他那么忙,吃得又那么少,那么不好,我真担心他身体会垮下去!”

有些随行的同志也因吃不惯北方的杂粮,就向刘少奇诉苦:“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太苦了!我们在这里老吃杂粮,不太习惯。”听了同志们的反映,刘少奇心情显得很沉重,他对战士们说:“是比较艰苦呀!天灾加人灾,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当然苦!只要赶跑了日本鬼子,人民当了家,生活会好起来的!”

关于吃杂粮的问题,刘少奇又笑着解释说:“小米比大米好,杂粮营养多,我吃杂粮就很有味道。”

刘少奇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人变得愈加消瘦,咳嗽的也更加厉害。朱瑞、罗荣桓他们很是焦急,多次劝说也没有效果,只好在改善他的伙食上想办法。

有一天中午,刘少奇吃饭时,发现饭桌上突然多了几盘鲜虾等海鲜菜。当他问明情况,知道这些海鲜是中共山东分局搞运盐贸易的同志通过当地的地下交通员,从日军频繁活动的赣榆县柘汪渔港秘密买回来给他补充营养的时候,刘少奇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找来政治秘书吕振羽和“老杆子”,硬是让他们把菜送到附近的临时医院给伤员们才作罢。

事隔不久,刘少奇见到朱瑞他们,提及此事。刘少奇说:

“你们想一想,我们抗日的经费那么有限不说,有那么多的同志、那么多的群众吃不上饭、穿不到衣服不说,单是让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去买海鲜,就很不值得!要知道,如果为了搞点海鲜战士们出了危险,怎么办?我们那些在抗日战场上杀敌的战士的生命,才是最为重要的!”刘少奇担心朱瑞过于难堪,转移了话题:“根据地军民运盐搞经济生产,这和党中央提倡的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精神是一致的,是非常好的事情,要大力提倡和鼓励,但也应把安全稳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以后类似的事情决不能再发生了!”

还有一次,山东纵队打了一个胜仗,缴获一些战利品,就给刘少奇送来一袋面粉和十几斤猪肉。刘少奇感觉到是战士们的一片心意,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但转手又送给了警卫班的同志们。当大家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时,不少同志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王裕卿与刘少奇及战士们相处久了,彼此都很熟悉,经常来往走动。她时常能看到刘少奇和战士们一起打饭吃饭时的场景。她回忆说,“刘少奇就是不分昼夜地工作,他的生活很简单。吃饭的时间,哨子一吹,他和警卫员、战士一起到伙房打饭吃,待在院子里吃饭。刘少奇自己吃饭,就是高粱窝窝头一个。早晨呢,掺着面子稀饭,下午小米粥,中午一盘咸菜、一盘大白菜帮,放点辣椒一炒。他在北边月台上吃饭,才吃半碗饭,吃不多。

“当时我就说,首长就吃这种菜啊,还不如我们老百姓,俺还炒个豆腐呢。刘少奇有保健费,但他的保健费送给了伙房,他和战士们吃一样的。伙房师傅看着胡政委身体不好,或者来客人的时候,就给他两小片白面馍馍吃,他就吃一片。”

“文革”期间,刘少奇被打倒后,有红卫兵找到王裕卿,企图查找刘少奇“叛徒、内奸、工贼”的“罪证”。他们问王裕卿,刘少奇当年是不是花天酒地,一天吃一只老母鸡?王裕卿说,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红卫兵说,你还替叛徒内奸工贼辩护?!王裕卿说,不是倾向他,是事实啊。

怎么能占用你家的房子呢?病人是需要舒适和安静的。

在中共山东分局,刘少奇虽然住在大地主家里,但由于接连战乱,加上匪患洗劫,王家大院已是十室九空,居住条件并不好。刘少奇住在一个正厅,床是两块门板合起来的,下面就用长条凳子支撑着。从盐城带来的几件衣服,用包袱一包就是枕头。前后住了近两个月。

刘少奇在山东期间所作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帮助和指导中共山东分局开展了以“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简称双减)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为检查“双减”试点工作成效,5月12日,刘少奇随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移住到临沭县夏庄村。刘少奇被安排在一户基本群众家里,与户主同住。刘少奇所住房子的右边,有一个厕所,靠近窗户的地方,有一座石磨。房东经常在半夜三更起来推磨。刘少奇大都工作到深夜,房东推磨的时候,刘少奇此时才刚刚入睡不久。这对睡眠本来就不好的刘少奇而言影响很大。随行警卫发现这一情况后,打算让房东改换推磨的时间,以利于刘少奇好好休息。请示刘少奇后,他坚决不同意,并对他们说:“你们不让老百姓吃饭还行吗?”后来,随行人员又建议是否可以重新换一个住处,刘少奇不想给群众添麻烦,同样给予拒绝。夏天蚊子多,刘少奇经常被蚊子虰醒。警卫员想去条件好的群众家里借顶蚊帐给他支上,刘少奇还是没有同意。警卫员只好用当地的土办法,用艾草帮他熏蚊子。

6月17日,临沭一带发生敌情,情况危急。为确保刘少奇一行安全,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115师师部连夜转移至40公里外的赣榆县(现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

刘少奇到达大树村已是下半夜,带路的同志把他领到一户贫农家里,打算让他在那里居住。这户人家有5口人,住两间小北屋,里屋的床上躺着一个正在患重病的老人。刘少奇来到他们家时,老人家的儿子和儿媳妇为了把房屋腾给刘少奇住,正忙里忙外收拾东西,准备把老人往外搬。

刘少奇了解到情况后,急忙加以制止:“别搬,让老人家好好躺着。”并关切地对老人的孩子说:“怎么能占用你家的房子呢?病人是需要舒适和安静的。我们什么地方都可以睡,就是一夜两夜不睡觉又有什么关系呢?”

小夫妻俩听了刘少奇的话,十分激动,对刘少奇说:“首长,你们为我们老百姓没日没夜地干工作,打鬼子,够辛苦了。我们随便凑合几天,腾出间把房子,让你们好好歇一下,难道还不应该吗?”

刘少奇笑着安慰他们:“你们的心意,我明白,可是我们不能占用病人的房间,影响了老人家养病啊!”

第二天清晨,刘少奇又派来医生给老汉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汉逐渐好转起来。一家人也与刘少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当他家有新做的糁子煎饼或黄酱,都要送给刘少奇尝尝。在大树村之后开展的“双减”运动中,老汉一家都踊跃参加,勇敢与本村地主斗争。

7月下旬,刘少奇圆满完成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交付给他的各项任务。从西朱范村启程出发,再次踏上奔赴延安的征程。

有一天晚上,刘少奇一行留宿在离临沭县夏庄村东南方向不远的一座古庙里。说是庙,其实就是几间破草房,四周是残破的土围墙。正殿里的神坛上积满尘垢。在正殿的后面,有个小伙房和几间空房子。

正殿相对比较干净。但刘少奇为了尊重当地老百姓的风俗习惯,不愿意住在正殿里。警卫员只好把伙房隔壁那间又黑又脏的房子简单收拾一下,给刘少奇住。夏天风大,警卫员在伙房里做饭,不时会有阵阵浓烟往刘少奇住的房里灌。但刘少奇丝毫没有怨言,仍然坐在那里平静地看书写作、批改文件。

几日后,刘少奇到达鲁南根据地埠阳地区作短暂停留。负责护送任务、时任115师教导2旅5团参谋长的王六生,为让刘少奇能够好好休息,次日一大早,就派人从十几里外的沟西村一位开明绅士家中,借来一把藤条躺椅,给刘少奇送来。刘少奇知道了这把藤椅的来历后,就此事对王六生提出了严肃批评:“同志,为了我跑那么远的路去借椅子,可是不好啊!要知道,咱们共产党人又不是官老爷,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嘛!你说对不对?”说完,刘少奇从藤椅上站起身,轻轻把藤椅搬在一边,顺手摸过一条长凳,拉着王六生一起坐下,谈起了工作。

马还是留给你自己骑吧,好多打鬼子!

刘少奇从苏北盐城到革命圣地延安,千里迢迢,路途凶险。一路都是骑马、步行或是坐船,不仅行程缓慢,而且十分疲劳。临行前,华中局为刘少奇配备了一匹马用以代步,但他很少骑,大多用来驮文件书籍,有同志生病或受伤,就让给他们骑。

4月初,刘少奇一行在部队的掩护下,穿越日伪控制严密的陇海铁路线,进入滨海抗日根据地解放区。这地区情况较好,部队就改为白天行走,夜晚休息。

带领部队护送刘少奇一行的,是时任新四军独立旅第一团团长周长胜。由于改为白天走路,周长胜与刘少奇接触的就比较多。周长胜发现,刘少奇骑的马没有他的好,就想把马送给刘少奇。刘少奇笑着反问周长胜:“你把这么好的马送给我,那你骑什么啊?”周长胜回答:“我再从敌人手里缴呀,在鬼子、伪军那里,还怕没有好马?”刘少奇听了十分高兴,赞许周长胜:“对,应该有这种革命气概!”话题一转又说:“马还是留给你自己骑吧,好多打鬼子!”

在山东指导工作期间,分局领导曾几次提出要给刘少奇换马,刘少奇也一直没有答应。

刘少奇在鲁南埠阳休息了几天后,启程前往枣庄。一路上,刘少奇和战士们一样,徒步而行,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王六生知道刘少奇有严重的脚气病,怕他累坏身体,就劝他骑一会骡子。刘少奇却说:“这不是很好吗?骡子的负荷已经不轻了,又是吃的,又是衣物,它也够累的了。它不会说话,要是会说话,早该提意见了。我们不要只爱惜人力,也要好好爱惜畜力。如果没有它来配合,我们的任务也完成不好。”这样行走了几里路,天气越来越热,同行的同志们又劝说刘少奇骑上骡子走。他却爽朗地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红军长征两万五,不也是用两条腿走完的吗?”(作者单位:东海县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