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市区最繁华的地段,耸立着一组群雕:一位辫子姑娘双手紧握车把,身后的平板车上坐着老人和孩子,还有几位车手或是搀扶着孕妇,或是手拎着包裹,她们步伐坚定、目光有神、面带微笑。这就是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 58年如一日,热心为群众服务。
因雷锋而得名 接力长跑58年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让新浦汽车总站的职工们心潮激荡。当时的连云港火车站离汽车总站有1里多路,没有公交车。下了火车又匆匆赶汽车的人,大包小包,拎的拎扛的扛,步履艰难,特别是那些老弱病残的旅客,十分不便。这时,几名车站职工找来三条扁担、几根绳索,在火车站为旅客免费挑行李。后来又添置了一辆平板车,风里来雨里去,义务为旅客服务。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亲切地称这辆小板车为“雷锋车”。
78岁的朱秋霞,是第一代“雷锋车”车手,见证了“雷锋车”半个世纪的辙痕。“我是1962年调到车站工作的。毛主席号召学雷锋,我们怎么学?就帮助过往的旅客吧。1963年3月,我们开始用3根小扁担,帮助行李多的、带小孩的、年老体弱的旅客。后来站里给我们买了平板车,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三轮车,车子不同,名字也变过几次,但大家还是喊它‘雷锋车’。”
20世纪80年代初,交通还很不发达,经常有旅客不能正常中转换乘,滞留在车站候车室。于是,“雷锋车”组就在车站候车室里安放了简易的床铺和被褥,白天是车站、晚上是旅馆,解决了滞留旅客的住宿问题。遇到除夕夜滞留车站回不了家的旅客,她们就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
“雷锋车”组由清一色的女职工组成,58年来,“雷锋车”组的车型换了9种,先后有六代车手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倾情奉献,免费运送旅客32万人次,行李包裹36万多件,行程22万多公里。她们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师带徒、母传女、党员干部传帮带,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用实际行动温暖着他人,感动着社会,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信任和支持。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新浦汽车总站广大“雷锋车”手们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成立“雷锋车新冠疫情防控先锋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抗击疫情。为了帮助不会使用健康码的旅客,“雷锋车”手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到车站门前手把手地帮助旅客下载。高速公路卡口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时,“雷锋车”手积极报名参加。在得知受疫情影响,献血人数减少,市中心血站血液供应压力增大的情况后,“雷锋车”组立即组织人员到血站开展无偿献血活动。“雷锋车”组还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疫情期间面向广大市民发起了“抗击新冠病毒,争做文明市民”的倡议。
宁愿自己千般苦 不让旅客一时难
“雷锋车”手们把旅客当亲人,把帮助别人当成最大快乐,把奉献社会作为自觉追求,践行着“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诺言。她们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扶老携幼、排忧解难,使南来北往的旅客切身感受到“在家千日好、出门也不难”。
“没有‘雷锋车’,就没有俺老王这一家。”说起“雷锋车”对他的帮助,山东人王廷记老泪纵横。王廷记是山东莒南县王家炕村农民,1996年3月的一天,他失魂落魄地蜷缩在新浦汽车站候车,长途组的郝芳萍等几位服务员关切地上前询问。原来,王廷记家境贫困,身体不好,妻子离他而去,撇下两个四五岁的孩子。“家里又没老人,俺下地都要一手抱着一个娃,这日子还咋过?”留下遗书后,王廷记精神恍惚地来到新浦车站。郝芳萍等服务员了解了王廷记的情况后,给他端来热腾腾的饭菜,耐心地劝导他;车站用困难旅客救助基金捐助王廷记500元钱,并通知王家炕的村干部接他回村。在长途组和汽车总站的帮助下,王廷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如今,他的两个孩子都有了工作,家里还盖了新房。
有位叫朱秀兰的雷锋车手,和善爱笑,大家都喜欢她。1983年底,一张癌症诊断书如晴天霹雳,打破了朱秀兰的幸福生活,但她竟然从医院跑出来,坚持拉“雷锋车”。姐妹们都来劝阻,她说:“我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但我拉车十几年,这份情丢不下,就让我再拉几回吧!”那一年的春运特别忙,扫地、检票、送水,哪里人手紧,她就出现在哪里,下班后,她以病弱之躯又默默地出现在“雷锋车”旁。她含着笑,姐妹们却含着泪。弥留之际,她对15岁的女儿肖彦说:“孩子,妈最后一次帮你梳梳头。把你交给服务组,妈就放心了……”年仅37岁的朱秀兰永远告别了心爱的“雷锋车”,3天后,从山东日照寄来一张汇款单和一封感谢信,钱是朱秀兰生前为一位旅客买票垫付的。后来,肖彦也像妈妈一样,拉起了“雷锋车”。
“雷锋车”帮助了南来北往的旅客,也收获了一份份真挚的情谊。
1989年秋天,赣榆乡村教师单兴惠在长途车上丢了装着3800元钱的布包,那是他为两个儿子借来的学费,长途组服务员史朝荣帮他找回了布包。单兴惠当时没记下服务员的名字,14年后他专程来到车站,终于在车站荣誉室的照片中找到“恩人”。第二次握手,两人都激动得流下热泪。
单兴惠一家四代人都曾坐过“雷锋车”,深受“雷锋车”精神感染。他退休后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教书,坚持拿出每月三分之一的工资,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学生王子明身患重病,单兴惠骑着三轮车捡废品卖钱为孩子治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这三轮车,也是‘雷锋车’。”
1999年1月5日,“雷锋车”车手郝芳萍在上班途中被摩托车撞倒,脾脏破裂、左小腿骨折,生命垂危,抢救急需大量输血。这个消息惊动了连云港全城——满满一车的消防支队官兵赶到医院献血,16位农村青年从各自家乡连夜赶几十里路到医院献血,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排队前来看望,病房成了“花的海洋”。康复后的郝芳萍得知这一切后非常激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没想到‘雷锋车’在港城人心中有这么重的分量。现在,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港城人民的爱心和期盼,我要一辈子拉好‘雷锋车’,永做雷锋人!”
58年来,雷锋车免费运送了几十万旅客,行程可绕地球4圈。因为这一份坚守,“雷锋车”被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授予“中国第一雷锋车”称号,“雷锋车”组先后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示范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年文明号”。目前,“雷锋车”组已经获得了省级以上荣誉100多个,成为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一面高扬的鲜艳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