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8月,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如此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即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具体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当年的“新海连市”也参与到了这热血洪流之中,为当下的连云港发展提供了“强本固基”的历史支撑。
农业改造树典型
毛主席亲评“大社的优越性”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其中对农业的改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农业改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
从1951年底开始,新海连市和赣榆、东海、灌云三县各级党组织就层层传达贯彻中央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推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健康发展。市、县委在此基础上,都进行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工作。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性质。在初级社里,土地、耕畜、农具仍是入社农民的私有财产,只是交给合作社统一调配和使用。初级社建立生产、劳动、财务三大管理制度,完善评工记分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与按土地入股分红及其它生产资料报酬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可组织起较大规模的劳动协作。
新海连市和三县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起步最早的是赣榆县,境内农村的第一个初级社──玉河区南庄乡戴家岭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于1952年5月18日建立,入社70多户人家。当年秋,中共灌云县委以龙苴区严中美互助组作为试点,建立了灌云县的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此后,灌南县、东海县境内,陆续建立了各自的初级社。这些试办的初级社由于有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劳动模范的积极带头,坚持了自愿互利等办社原则,均有较强的凝聚力。
此间,有一个典型案例不得不提,就是朝阳的前进社。1952年底,中共新海连市委向朝阳乡派驻工作组,开始初级社的试办工作,于1953年春建立新海连市的第一个初级社——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有16户农民参加。成立当年,粮食产量就比互助组、单干户分别增长15.7%和25.4%,成为带动初级社发展的示范。当年冬,这个社扩大到132户。到1954年冬,扩大到578户,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初级社。这件事被很快上报党中央,由此引起毛主席的重视。毛主席看过原文件,随即提笔将标题《社越大优越性越大》改为《大社的优越性》,接着洋洋洒洒写了259个字的“按语”。
由于各市县在办社过程中,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总结出具有较强示范性的经验,并大力推广,因而使党的“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办社方针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的增长。1952年,新海连市和三县的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56%,达43.47万吨;棉花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3.1倍,达565吨。到了1957年,市、县掀起了升办高级社的高潮,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推进工商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不断高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海连市、淮北盐场和赣榆、东海、灌云三县党委、政府全面贯彻执行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利用、限制、改造”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并积极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扶持工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生产,稳定市场物价,调整商业,搞活流通。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工作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初,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逐步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同时按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将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逐步提高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的目标。
解放初期,新海连市和三县的工业规模很小,多数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几乎没有机械制造企业。且行业分散,设备简陋,管理落后,有的甚至濒临破产倒闭。商业多数为小本经营,大户极少,市场十分萧条。市、县委为解决失业市民的生活问题,对地方工业的恢复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有利国计民生的行业,政府积极帮助和扶持发展。如对织布、百货、医药等行业,政府通过银行贷款进行扶持。政府对工业采取加工订货,对商业采取经销代销等措施,帮助大部分企业渡过了难关,维持了生活,缓和了劳资关系。
由于政府正确地执行了对工商业的政策,市、县工商业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1952年,新海连市委、市政府采取组织物资交流大会、放宽贷款、国营合作商业不断扩大对私营企业的加工定货等措施,对工商业进行了调整,使商品成交额、企业营业额、加工定货总值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繁荣了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后,新海连市和三县即开始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试点工作,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1954年5月,新海连市成立对私改造办公室,并作出工作部署。随后,各区和国营企业也都建立对私改造领导小组,工商联成立对私改造辅导委员会,配合市对私改造办公室开展工作。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加大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力度,提出统筹兼顾、归口安排、按行业改造的方针。各行业以大带小,以先进带落后,先对中小企业进行改组、合并,然后实行公私合营。我市也紧跟步伐,开展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了翌年年底,新海连市和三县县委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决定加快改造步伐。很快,新海连市工业、商业、饮食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1月25日,新海连市政府冒着-10℃的严寒,在新浦召开3万多人参加的“祝捷大会”,庆祝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或合作化。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潮起”
让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有成就感
新海连市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始于1949年秋。11月,新海连市创办了山东省临沂地区最早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海州席业供销生产合作社,这是全市典型试办的开始。到1951年9月,新海连市成立5个合作社,占临沂地区手工业合作社总数的一半多,在全地区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
市、县委和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出台一些具体措施,扶持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对资金不足的社安排银行贷款,安排税务和工商部门给予税收和原材料供应方面的照顾。据统计,新海连市银行部门共向铁业、织布业发放贷款137万元。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市、县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先后出现海州席业社、新浦铁业社、新浦织布社、青口大众铁业社等典型和骨干社。虽然合作社在同期手工业行业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在发展生产、满足社会需要、扩大人员就业、增加社员收入、改善社员生活等方面都显示出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增强了对个体手工业者的吸引力。
1953年,中共新海连市委和三县县委根据中共中央的要求,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积极推动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当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新海连市委在新浦召开第三次手工业代表会议,海州席业社等5个单位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经验。这里所提及的海州席业社值得一说,它是一个集体组织,主要职能就是负责购销,同时也为各家提供芦柴。各家各户把编好的席子送到“社”里,有关技术人员鉴定质量等级,然后根据等级付钱。大部分是由席业社卖给粮食或盐业等部门。刚解放时还作为支前物品,支援过前线。
此后,各级党组织按照既定方针,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努力调动广大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积极性,并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广运用典型经验,稳步推进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而随着国家计划指导的不断加强,手工业生产逐步纳入地方工业计划。市、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积极帮助手工业行业与地方国营工商业及合作社商业牵线搭桥,建立产供销关系,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进行生产经营,使手工业生产有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