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从同
“烈日当头照,热火烧心间,四平火热战斗里,王西兰的虎威震动天……”一首名为《纪念不死的英雄》的革命歌曲至今还在部队传唱着,而歌曲的主人公便是在四平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赣榆籍特等战斗英雄——王西兰。
胸怀抱负 毅然从军
王西兰,原名王世兰,1924年出生,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二师五团一营三连三排排长,1947年四平攻坚战中牺牲,被追认为“特等战斗英雄”,是“毛泽东奖章”获得者。
1942年,年仅18岁的王西兰在“我也不要枉做一个男子汉,为天下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去打天下”的思想驱使下,毅然辞别父亲,参加了当地区中队,后调八路军主力部队,成为一名战士。参军后,王西兰作战机智勇敢,进步很快。1943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过警卫员、通讯员、通讯班长。幼年的艰苦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强好胜的性格,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曾机警地捉获了一个企图进行暗杀的特务。担任通讯班长后,他更是苦练杀敌本领,刺杀技术在部队也是数一数二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西兰随部队奔赴东北。到东北后,他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组织同意了他的要求,派他到五团一营二连八班任班长。不久又因工作出色,被调到三连任三排排长。
舍生忘死 从容报国
1947年6月11日,四平攻坚战打响了。王西兰所在的第一纵队担任了四平南面的突破任务,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恶战。总攻开始后,仅一分钟,解放军就打开了突破口,王西兰率领三排火速进击,一口气拿下敌人三个地堡,把50米狭窄突破口扩大,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条件。激战中,他先是腿上中弹,但咬紧牙关,将滚烫的弹片从左腿上拔出来,用绷带扎紧伤口继续向前突破,接着是头上、腿上两处负伤。连长让他撤出阵地他坚决不肯。在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后,他的左臂上又添了一处伤。
在一天中,王西兰与他的战友们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反扑。火线上,荣获“战斗英雄”奖章。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艰难,王西兰从头到脚都是伤,胸前流着血,左手掌被打穿,脸上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耳朵被炮弹震聋,但他坚定地对连长说:“除非我牺牲了,只要有一口气,就是躺在地上也要指挥战斗。”后来腹部中弹,肠子淌出来,他用手塞了塞,仍然不顾一切向敌人射击,正当他用一只手握着冲锋枪向敌射击时,一颗子弹击中胸部,年仅23岁的王西兰牺牲了。
红色精神 赓续传承
王西兰在两天两夜的激战中,多次负伤不下火线,率领全排打退了敌人16次反扑,坚守阵地,英勇顽强,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四平攻坚战结束后,为表彰王西兰的英雄事迹,部队追认王西兰为“模范共产党员”“特等战斗英雄”,并命名王西兰所在排为“王西兰排”,他所在的三三八团一营三连被授予“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王西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新华日报记者、著名作家刘白羽当时专门写了题为《不死的英雄——纪念王西兰》的长篇战地通讯,生动再现了英雄的高大形象。那首为纪念王西兰而谱写的歌曲,从东北唱到海南,鼓舞了我军无数将士,唱出了成百上千个王西兰式的英雄。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烈士纪念馆内都辟有王西兰烈士专栏,王西兰的英名不仅是赣榆人民的光荣与骄傲,也是江苏省、全国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王西兰所在的三连在和平时期也始终传承着英雄的精神,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军事训练一级连、后勤建设、武器装备管理、安全管理、基层建设、文化活动等先进连队,红色精神代代延续传承。
铭记历史,慎终追远。2021年,赣马镇党委和政府修建了王西兰英雄广场,举行了王西兰英雄广场揭幕仪式,雕刻并竖立了王西兰烈士石像。全镇社会各界代表纷纷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坚守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公祭王西兰烈士活动。缅怀的思绪必将化作前行的力量,为建设“强富美高”新赣马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赣榆区赣马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