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曾是共产国际的革命中心,在革命老区灌南县张店镇境内,有一个地方——上马台,人们称它为 “小莫斯科”。在土地革命或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涌现出很多仁人志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谱写出一段段气壮山河的红色传奇……
“红色火种”映衬上马台
时属灌云县协和市的上马台,其核心区域位于今灌南县张店镇马台村。一个偏僻的村庄,远离中心城市,但它扼据盐河之上,一向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处。到了战争年代,又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要冲。能被称为 “小莫斯科”,自然有它的特别之处。
1982年,时任江苏省省长惠浴宇对前去采访他的党史工作者说:“灌南是老区,能称得上‘革命之家’的多着呢!我知道的就有孙家。”惠浴宇说的孙家,指的是孙海光兄弟姐妹以及孙存楼等很多早期投身革命的上马台人。
史料记载,上马台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11年,当地人就曾响应李砚斋的号召,举旗反清。20世纪20年代末,上马台就有了中共活动的印记。1928年春,21岁的孙海光创办的上马台小学正式开学,由于学员大增,他又到当地的破庙庄开办破庙庄初级小学,并在学校广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29年夏,和孙海光同村、之前已在东海中学入党的孙存楼从东海中学毕业回到家乡,先后发展了孙存林、孙秉惠、孙海光入党,成立了上马台党小组,不久即组建了上马台党支部。由于党在上马台的基础好,农运骨干多,这里很快成为中共灌云县委的主要立足点和活动点。
上马台远离中心城市,又位于义泽河畔,扼守盐河南北交通要地,所以除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以外,上马台的交通和人员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此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
在如今马台村村委会院子的东南角,矗立着一块饱经风雨剥蚀的石碑,上书“孙秉惠孙以德二烈士纪念碑”“1953年元月吉日”“里人公立”等字。孙秉惠就是上马台投身革命、参加抗日的一位烈士。孙秉惠的弟弟就是后来曾经担任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孙海光。据史料记载,当时孙海光的大哥孙秉惠、大嫂李保青、弟孙秉松、妹孙婉如等都参加革命入了党。
“小莫斯科”燃起革命烈焰
上马台村是一个平常而神奇的村庄。这里英雄辈出,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这里的土地河流,诉说着抗日先烈的故事;这里的红色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散尽家财为抗日队伍购买枪支弹药的孙笃生,在对日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孙秉惠,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灌东战神”孙良浩……
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沿海向内地蚕食——他们沿着灌河顺流而上,盘踞在义泽河两岸,时刻威胁着张店人民。而上马台村正好就在义泽河岸边,村民们离危险最近,他们需要武装起来,但这需要领导和资金。
1937年8月19日,在国共两党和平解放西安事变时达成的“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的协议下,孙海光从国民党苏州陆军监狱被释放,返回家乡张店。他一回到家乡,就联络失掉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恰好此时,因领导民工暴动被关在南京的孙存楼回到家乡,也毫不犹豫地再次投身到抗日革命工作中,组建灌南地区第一个民众抗日团体“腊九社”。
武装群众需要枪支弹药,需要一大笔费用,孙存楼与乡亲们商议后,决定找经营连云汽车公司的实业家孙笃生。得知需要资金组织游击队抗日后,孙笃生当即关掉汽车公司运行,用变卖汽车公司的钱买来枪支弹药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
因上马台在一段时期成为了我地区党组织的政治中心,发生在其周围的战斗更是数不胜数,如火烧义泽桥、大王庄保卫战、五里槐伏击战等,特别是1939年7月的五里槐伏击战,彻底打破了少数人的“日寇不可战胜”的错误论调,揭开了淮海区人民抗日的序幕。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士气高昂,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
不少革命前辈都曾在此驻扎
据记载,刘震、洪学智、刘瑞龙、金明、杨纯等革命前辈都曾在这里战斗或留下足迹。曾在上马台地下联络站住宿歇脚的地下党员、军政领导和游击队员多达2000余人,其中有100多人后来成为党和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时任灌云县县委书记的吴书,还在上马台多次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为党组织建设和根据地武装斗争培养了众多干部。
杨纯——这位刘少奇眼中“新四军中第一个最好的女干部”,曾经回忆在“上马台的岁月”,也倍感温馨。1939年春,为保留海属地区的抗日骨干及武装力量,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组织决定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三团开赴皖东北。因三团所有干部战士都是海州东灌沭地区的人,对离开家乡,对于汤曙红团长血仇未报,思想上疙瘩都不小。部队西撤后,全团思想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苏皖区党委任命杨志雅为三团团长,任命杨纯这个二地委书记兼任三团政委,对三团进行整顿教育。
1939年春天以后,日寇进一步强化徐州方面兵力,苏皖边区环境恶化。为此,我主力部队决定北撤。经反复研究,杨志雅、杨纯等领导决定将三团编入钟辉的南进支队,向北转移。与此同时,三团中有些地方骨干调回家乡,开辟政权,建立武装。杨志雅团长随军出发北移,杨纯因兼二地委书记,留守地方。
部队走了以后,杨纯女扮男装和二地委机关一起,转移到灌云县上马台一带。二地委机关以及吴书为书记的灌云县委都设在那里,以后建立的武装小分队也是常驻这一带。当时党组织的领导人刘瑞龙、杨纯、徐禹民、冯家驹等人也经常在孙秉惠家落脚,研究党的工作。而李保青是孙秉惠的妻子,1930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工作需要,她家成为地下联络站,担负着掩护同志,中转外地干部等任务,李保青整天忙个不停,为住在她家的干部做饭、洗衣等,竭尽全力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上马台孕育了革命的火种、点燃了抗日的烽火、鼓舞了群众的士气,引导着当地和周边地区革命的方向,成为当时的革命中心,是许多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希望。
上马台体现了一种精神,它号召人们在共产党领导下,不甘屈辱、奋力斗争、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铭记荡气回肠的战争岁月,激励后辈铭记先烈英勇事迹,传承红色革命记忆,珍惜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