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推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12-08 浏览次数:   字号:【

史卫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辆支前用的独轮车,它的主人是赣榆人董力生。1949年3月,这位淮海战役支前模范出席了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在淮海战役中,海属地区人民全力支前,涌现出大批功臣。董力生巾帼不让须眉,是竹庭县(赣榆县)万名支前民工、4500辆独轮车运输队中的唯一女性。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全民动员 倾力支前

海属地区全境解放之际,正是淮海战役拉开序幕之时。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民的支援,因此,解放了的海属地区人民全力支援淮海战役成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为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194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华北、中原党政领导,“应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以实现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的战略计划。

11月13日,中共华中工委、苏北军区、华中行政办事处遵照华东局关于“华中应全力支援前线,争取胜利”的指示,发出了《华中支前总动员令》,对地方武装、支前机关和组织、后方机关、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向华中解放区军民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的口号。为了统一苏北和江淮两区的支前工作,11月22日华中支前司令部正式成立,翌日,六分区支前司令部成立,六地委书记吴觉、第六行政区专员章维仁分别兼任政委和司令员。

新海连地区解放后,立即成立新海连特区生产支前委员会,专员李云鹤任主任。特区所辖各市、区乡(镇)亦分别成立生产支前委员会。路北东海县成立东海支前指挥部,李静山任指挥。竹庭县(今赣榆区)早在1946年10 月就成立了支前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王士超任部长,各区相应成立了支前部。

淮海战役打响后,竹庭县组织了担架团(共500 副担架、2976人)、子弟兵团一个营(300多人)、挑夫大队,以及由4500辆木轮小车、近万名民工组成的万人小车纵队支援淮海战役。路北东海县将全县民兵和支前农民组成三个运输团和一个担架团。每个运输团有大车300辆,每辆大车3个人,三个团共900辆大车,2700余人,刘凤琢、娄景成、吴德芳分别任团长。担架团有担架400副,由1600 名队员组成,参议长杨岐山任团长。

路南东海县和潼阳县(1949年5月撤销,区域分属新沂、东海、沭阳)除遵照华中六分区支前司令部的决定,两期共组织600人左右的常备民工外,还组织一支2000人的临时民工队伍,由县委宣传部长蒋景楼任队长兼政委率领支援淮海战役。灌云县(含今灌南县大部)遵照华中六分区支前司令部的指示,立即成立支前总队,副县长何春台任政委,县委宣传部长侍伊成任总队长。全县抽调6000民工,组成800副担架的担架队,500辆小车组成的运输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48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在给中野、华野、中原局、华东局的电报中明确指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80 万人左右.....”因此筹集运输粮食是支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在淮海战役期间新海连特区组织135辆平车和43辆汽车共运送粮食559000多斤。两次组织支前运盐队,共出动117辆大平车、832辆小平车、13辆马车225辆独轮车(小推车),计1635人,运出食盐74.18 万斤。灌云县共运送大米面粉241万斤。竹庭县的万人小车纵队历时99天,往返数千里,运送粮食达2000万斤。灌云县的陈楼、王集、陈集、董集等区群众,还自发募捐,慰劳前线指战员,共募集肥猪37头、鸡324只、牛肉156斤、鸡蛋1366个,华中币12220元,派400多名代表扛着六面大旗带着锣鼓送往前方。

支前民工在运送粮食的同时,还参加修路、为前线运送被服、鞋袜以及弹药等战略物资的任务。担架队员在前线不顾生命危险抢救运送、护理伤员。竹庭县子弟兵团在碾庄战斗打响后,还随军参战缴获机枪两挺、冲锋枪两支、卡宾枪两支、匣枪一支并押解虏500余人。

在支援前线的过程中,留在后方的妇女贡献不可低估,她们挑起了生产、支前两副重担。参加碾米磨面、做军鞋,还搜集军工原料如生铁、熟铁、铜以及苘秆等送往兵工厂。

巾帼英雄 支前模范

董力生1923年生于赣榆城头镇董青墩村的一个穷苦家庭。12岁时,逃荒到青岛,在日本人开办的纱厂当童工。在青岛期间,接触到一些进步人士,年幼的心灵种下了革命的火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董力生回到家乡,在赣榆沿海的盐坨靠挑盐、推小车谋生。

1939年,赣榆县城沦陷,县常备总队找到董力生,要她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为抗日刺探敌人消息。董力生此后为地方抗日组织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1940年,八路军在赣榆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董力生主动要求参加土改,1941年,18岁的她先后担任了村识字班班长和村妇救会会长。1942年,董力生发动群众开荒种地,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支援抗日军队,还带领妇女赶制布鞋数百双,送给前线将士。

1943年,董力生被评为滨海区劳动英雄,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分局委员的肖华点名要见一见她,称赞她“巾帼不让须眉”,是“滨海区难得一见的女英雄”,并当场奖励她一头毛驴,鼓励她“更好地为革命工作”。

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董力生成为竹庭县担架团4000多名民工里唯一的女性担架员,战后被评为特等功。她使用的担架如今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支援淮海战役时,她是竹庭县万名支前民工、4500辆独轮车运输队中的唯一女性。时值寒冬,董力生推着独轮车,送给养、运弹药从未落在男队员的后边。敌机扫射轰炸,她毫不思惧,冰天雪地,顶着寒风擦着汗,也从不叫苦,数次趟过冰河,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1949年3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北京)召开,董力生出席会议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亲切地握着董力生的手说:“董力生这个名字起得好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妇女同志也要有特立独行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的锐气!”

1950年,董力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接见了她。朱德被董力生的事迹深深感动,9月27日,赠送给董力生一张他和夫人康克清的合影,并在照片背面题写“送给我们的英雄董力生同志存念”。

在支援淮海战役中,海属地区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包括董力生在内的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高度评价了人民支前的功劳,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最后一个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前。支前的民工达500多万,遍地是运粮、运弹、抬伤员的群众。他们不顾倾家荡产,历尽艰辛,冒着弹雨,忍着风雪饥寒支援子弟兵作战。这是我军真正的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障了部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