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华
赣榆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张竞同,1926年春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青口创建了赣榆县第一个党支部。
张竞同原名张树珂,1903年6月26日出生于赣榆县青口镇河南村。父亲张彦林是个穷秀才,依靠教私塾养活全家,幼年的张竞同就与大哥、二哥一起随父上学。父亲去世后,张竞同依靠大哥的帮助,进青口油业私立义成小学读书。1919年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考入私立南京中学。在南京读书期间,正是“五四”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的时候,他接受了新文化思想。1922年夏,考入南京东南大学。1924年转入北京大学文科班继续深造。当时,北京是全国学生运动中心,张竞同锐意追求革命真理,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思想,1926年春,在北京大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大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由于革命任务的需要,张竞同没等到北大毕业就返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当时家乡赣榆处于封建军阀和官僚地主统治之下,政治黑暗、文化落后。面对这样现实,张竞同积极宣传新思想,唤起民众起来摧毁旧世界。他经常来往于赣榆、海州之间,联络同志,发表演讲,号召大家组织起来,打倒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进行革命斗争。
1926年底,张竞同经上级党组织同意,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1927年夏,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任干事。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由省派回县里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并准备迎接北伐军。国民党赣榆县党部成立后,张竞同被选为县党部监察委员。1927年底,县党部改组时,被选为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这一时期他利用这个公开的合法身份,团结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和全县各阶层的进步力量,组织“反王(王佐良)大同盟”,对赣榆县的土豪劣绅,封建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当时统治赣榆县的军阀官僚县长王佐良与地方土豪劣绅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残暴地统治赣榆人民长达15年之久。在当时的赣榆地区,革命势力要摧毁旧世界,首先要打倒以王佐良为首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张竞同与陈鉴波等人紧密合作,团结了社会上各阶层的反王力量,在1928年初,借用驻防海州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师师长李明扬部队的一个加强连,武装接管了县政权,逮捕了王佐良等贪官污吏,押送到南京特别法庭。张竞同作为赣榆首席代表,对王佐良出庭起诉,结果南京特别法庭判处王佐良无期徒刑,一切财产充公,反王斗争获得胜利。
1928年2月,张竞同与徐州籍共产党员侯文风、王少卿等人在青口油业私立义成小学,秘密地组建了赣榆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赣榆党支部,张竞同任书记。张竞同和王少卿等人多次赴海州向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寅谷汇报工作。他们在上级党的指示下,以合法身份为掩护,进行党的地下活动,先后组建了县总工会、农协会、妇协会、商民协会、平民教育促进会等革命群众团体。开办学校和医院,提倡妇女放足,修筑公路,开辟海港,全县呈现出一派反封建、反军阀、反贪官污吏的革命好形势。并在革命斗争中培养发展了孟乐天、张竞平、张绍九、纪宗玉等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入党;用没收王佐良欢墩恒聚油坊的全部财产,开办了赣榆县救济院,救济全县孤苦无依的贫民,并准备把王佐良在赣榆的四千亩土地,无偿分配给全县无地农民。当时,全国范围已处于国共分裂的局面,到处都是白色恐怖,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但由于赣榆地处偏僻,国民党县党部又进行了改组,一大批共产党员分别在县党部和政府机关任职,张竞同担任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监察委员、宣传部长;张竞平担任组织部长;侯文风担任县政府秘书、民政科长、青口市政局长(镇长);郭若水担任县总工会主任;徐秉琦担任妇女部长;侯晴岚担任青口小学女子部主任;薛东山担任沙河市政局长。纪宗玉、张绍九、王少卿等人也分别在妇协、工会和学校中任职。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进入低潮的形势下,赣榆地区竟能继续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在赣榆大地燃遍革命火种,实属不易。
1928年8月,张竞同因忙于工作,在县城到青口的途中着了急雨,因而染上伤寒病,由于治疗不当,于8月16日不幸病逝,年仅25岁。张竞同病逝后,青口镇社会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送葬队伍达千人之多。
张竞同是赣榆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个党组织的负责人,第一位革命烈士。1995年6月,中共赣榆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张竞同亲手创建的中共赣榆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单位:赣榆区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