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浪
重庆市大渡口区一幢居民楼,87岁的张兆祥老人、老伴孙春莲和家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回家乡了,但是他们一直通过书信、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与家乡亲人们的联系中,密切关注着家乡面貌的变化,每当谈到家乡灌南,他们的关切和思念之情不由得溢于言表…… 1930年8月10日(农历6月16日),张兆祥出生在连云港墟沟,不久,因为战乱随父母回到家乡灌南县张店镇宋圩村(原属灌云县)。家里很少的一点土地,微薄的收成,吃不饱,穿不暖,童年在饥饿和贫寒中度过。 1939年3月,日本鬼子的铁蹄踏上了灌河两岸,灌河上空,乌云翻滚,盐河两岸,烽烟四起。日寇、伪军、土匪、自然灾害,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无数人民惨遭兵火蹂躏,流离失所。张兆祥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顿,生计变得更加艰难。为了生存,他先后辗转在王马庄、腰庄、陈庄等地,到地主家割草放牛,干农活,过起了披星戴月、起早摸黑的雇工生活,细小的手掌上磨起了老茧,稚嫩的双肩添上了压痕。十一二岁的张兆祥不得不和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英勇的中国人民坚决不当亡国奴!灌河人民在日寇的侵凌下没有屈服,灌河两岸抗日活动风起云涌,汤沟、大前庄、上马台……到处燃起了战斗的烽火。共产党员吴书、孙良浩、孙存楼、孙秉惠、封必琉等人在家乡积极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组织武装,勇敢地走在抗日第一线。看到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的战斗身影,在灌河边割草放牛的张兆祥也深受鼓舞。每当他看到日伪军的凶残暴行,他不由得攥紧了镰刀,每当他看到抗日战士与敌人机智周旋,也不由得为他们捏上一把汗。他有时候把观察到的敌情主动向抗日武装报告,担任了义务侦察员的角色,同时,他也多次向地方领导封必琉同志表达了要放下镰刀去打鬼子的决心。1940年9月,黄克诚将军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淮海、盐阜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为新四军第3师,新四军3师10旅地方化后兼淮海军分区,灌河流域的抗日政权建立了,抗日武装壮大了。1944年7月,十四岁的张兆祥志愿报名参军,光荣地成为灌云县新安区小队的一名抗日战士。他在区领导的带领下勇敢地打鬼子,给各乡送文件和通知,和战友们一起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他心中充满了对和平的希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工作积极,踏实肯干,受到了区领导的一致好评。战斗的洗礼和工作的磨炼,使他不断成熟起来,也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同年11月,他被选送到灌云县中队当战士。 县中队的任务是保卫政府机关安全,站岗放哨,巡逻,到边区剿匪,保护人民利益,帮助当地群众播种收割,保卫麦收等等。当时的县中队有一、二、三3个排,每排3个班,每班10人左右。在县中队,他和战友们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凭着430万军队,要打内战,要向人民军解放区进攻。在内战形势越来越紧急的情况下,上级领导要求要加强战备,1946年秋季张兆祥同志和部分战友被抽调到华中军区六分区(原淮海军分区,后为苏北军区第六军分区)一支队一营二连当战士。支队,相当于团,另外还有二支队和三支队。原来的淮海主力部队出师东北以后,淮海军分区于1945年10月重新组建新十旅,这三个支队是在1946年9月以新十旅第四团为基础组建起来的,又称华中六分区独立旅、淮海独立旅。这三个支队和地方主力新十旅立足根据地,依靠群众支持,一起战斗在苏北战场上。 张兆祥同志参军后,勤学好问,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认字,进步很快。1947年春季他由淮海独立旅一团二连战士调到一团一营营部通讯排任通讯员,通讯员的任务是从支队领文件,向各连送通知,行军作战时紧跟和掩护领导,必要时还要到前线参加战斗。由于表现突出,作战勇敢,张兆祥同志于1948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兆祥同志和战友们在一支队接受了更加严格的政治教育和系统的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有形势政策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革命纪律教育、群众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军事训练有队列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行军等。一支队,扎根苏北根据地,顽强地坚持对敌斗争,张兆祥同志先后参加过阴平、丁集、高流战斗、泗阳和宝应战斗、泗阳遭遇战、追击战等等: 1947年12月,第六军分区一、二、三支队,在泗沭地方武装配合下,于泗沭县王集迎头痛击由戚渡、史集过六塘河清剿的国民党部队;1948年2月,第六军分区三个支队改为直属一、二、三团,担任机动作战任务,1948年5月,第六军分区一团(原一支队)在沭阳城东北郝庄一带粉碎了敌人合击六分区地方武装及党政机关的企图;1948年6月20-21日,为配合苏北兵团35旅陇海铁路东段攻势,第六军分区以一、二两团和潼阳独立团攻打沭新线高流据点,高流守敌放弃据点逃窜,据点被我所摧毁; 1948年11月,第六军分区一、二、三团和灌云、宿迁两独立团参加淮海战役,解放了板浦、南城、墟沟、连云港;1948年12月,六分区一、二、三团南下两淮,追击敌人,在板闸、河下一线,与敌人激战,保卫了收复的淮阴城,然后沿大运河向南进军。1948年12月16日,在收复宝应、氾水之后,六分区独立旅(淮海独立旅)奉命上升为华东野战军12纵队34旅,旅长吴大林,政委雷铁鸣,该旅即日离开六分区,所属一、二、三团改为100、101、102团,从此他们和华野12纵35旅、36旅中的淮海子弟兵们一起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新的征途。 1949年元月,华东野战军12纵队改编为30军,34旅改为88师,其中100、101、102团分别改为262、263、264团。 1949年元月初,张兆祥同志从30军88师262团一营通讯排调到30军88师264团264团警卫班,由通讯员改为警卫员,排级待遇。 1949年4月,张兆祥同志与30军的战友们参加了渡江战役,部队在安徽当涂、芜湖正面登陆后,又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5个多军的歼灭战。 1949年5月,30军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解放浦东之奉贤、南汇、川沙、于白龙港歼国民党第51军8000多人,又协助兄弟部队攻克高桥,切断国民党东逃之路。上海解放后, 张兆祥和战友们一起担任淞沪警备任务,成为一名光荣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1950年秋季至1950年冬,张兆祥同志被选送到30军88师教导队接受培训。 1950年1月, 88师改隶志愿军9兵团26军,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 在88师教导队,学员们学政治、形势,重点是朝鲜形势,而后部队从上海移防山东藤县、东北辽宁抚顺、吉林临江,进入朝鲜后,88师教导队撤散,张兆祥同志被分配到88师264团通讯排担任通讯排长。 部队移防山东时,张兆祥有一次跟随团参谋长外出执行任务,在拥挤的集市上,一名土匪想借人多的机会偷参谋长的枪,土匪刚把盒枪拿到手还没有来得及开溜,一双铁钳子一样的大手从天而降,紧紧地抓住了他的手腕,眼明手快的张兆祥同志一举把土匪擒获。年轻的张兆祥同志时刻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和革命纪律性,时刻准备为党、为革命而投入战斗。 志愿军9兵团部队入朝,在东线长津湖一带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形势非常艰苦,穿的是在国内上海温带地区配发的一斤棉花的棉衣,在朝鲜寒带地区零下40摄氏度气候下,冷得吃不消,朝鲜老百姓的房子被美机轰炸焚烧所剩无几,我们军队住的是雪山挖洞,吃的是自己携带的干粮,很少有兵站补充,一两天吃不到一粒粮是常事。每晚行军路程都在100-120里以上,打的是美军的飞机、坦克加大炮。在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坦克铺天盖地,完全是现代化作战。我们志愿军是小米加步枪,条件非常艰苦。东线作战,志愿军9兵团指战员因严寒和饥饿导致减员很多。在东线战场, 88师的淮海子弟兵们作战英勇,不怕牺牲,经受了严峻考验,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二次战役结束后,部队转入咸兴地区修整,1951年2月,88师撤编。1951年6月,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后,原264团领导上调分配,团部机关人员和26军77师合并,264团通讯排与77师通讯排合并,原77师通讯排排长任排长,原264团通讯排长张兆祥任副排长。在通讯排,他常常要冒着炮火把指令送到前线指战员的手上,有时还要到前线了解敌情。有一次他到驻有敌人的一个院子里执行侦察任务,随行的一位战士在外边接应。任务完成刚要回撤时,被敌人发觉了,在这危急关头,张兆祥同志几个箭步跃上围墙,敌人在墙里拉他的脚,战士在墙外拉他的手,万幸的是,他被战士拉到了墙外,顺利归队。 没有多久,1951年的秋季,张兆祥同志又从77师通讯排调到77师230团二营四连任副排长,他与战友们坚守五圣山前的454.4高地有4-5个月,454.4高地对面就是美军占领的半个鸡雄山,与他们排阵地相隔的距离只有100多公尺。刚调到战斗排,张兆祥同志就冲锋在前,带领战士们勇敢接敌,一次打死7个敌人,一次打死9个敌人,让战士们对原来的师通讯排副排长刮目相看! 在朝鲜战场上,张兆祥同志和战友们一起从长津湖到汉江边,从三八线到平(康)金(化)前线,先后参加了第二、第四、第五次战役和五圣山阻击战,阻击美陆战1师、美2师、美25师和伪9师北进。他和战友们发扬我军勇敢的拼刺刀精神,不怕牺牲,打出了淮海子弟兵的威风,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威风,受到了军首长、兵团首长的高度赞扬。 正是抗美援朝的胜利,在政治上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经济上保障了国家恢复建设,在军事上也打出了国威军威! 1952年6月26军从朝鲜回国。 1952年秋季张兆祥同志调到坦克团任排长,不久又调到230团2营炮兵连、五连、四连任排长;1953年秋至1954年秋季,到26军77师教导队学习文化。 1954年秋至1955年春,张兆祥在26军77师230团3营8连任排长,担负刘伯承元帅创办的南京军事学院的保卫工作。 年轻的张兆祥同志看到军事学院里的将军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教室学习文化知识,心里也升起了学习文化的渴望。他小时候是一个穷孩子,没有进入正规学堂读过书,参加革命初期,基本上就是一个文盲小战士,随时都有为革命准备牺牲自己的准备,走到哪里打到哪里都不知道。后来在作战之余,挤时间零星地学习一点文化,在教导队也系统地学习了一些文化,但是在工作中,他时时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久,他的愿望就得到了满足! 1955年春至1955年秋季,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学校先驻安徽安庆市,后移防安徽合肥市。 1955年秋季,组织上调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碚步兵学校学习军事,为学校3营10连学员,在校有政治学习、射击训练、识图用图学习、战术学习、战术勤务学习等。以上政治、军事技术、战术学习共26项,他有24项课得到90分以上成绩,只有两项得80多分,1956年冬季毕业时他被北碚步兵学校定为上等生学员,只有26项课程全是90分以上,才能定为优等生学员。 1956年冬季,他被分配到13军37师110团2营4连任副连长,1959年秋季至1964年春任本连连长;1964春至1966年秋任13军37师110团2营副营长;1966年秋至1969年夏任13军37师110团2营营长。 13军当时驻防云南省,担任镇守边陲的任务,刚从军校毕业的张兆祥同志精神焕发,信心百倍,立即投入到火热的军事训练和战斗任务中去。他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战经验,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关心爱护士兵,手把手传帮带。110团是红军师奇功团,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陈赓大将麾下的四大主力团之一,二营四连是英雄的模范连队,张兆祥同志忘我工作,带领连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荣誉,受到了战士们的拥戴和首长们的赞扬!1968年13军移防重庆。1969年夏至1969年冬他任13军37师110团参谋长;1969年冬,他被任命为13军37师110团副团长、团党委常委。1972年,由于多年的战斗生涯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张兆祥同志患上了心脏病,但是他始终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声累,把病历和药瓶往兜里一揣,立刻又走上了练兵场,他多次承担军、师交给的战备训练和教学任务,每次都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1979年2月至3月,年届五旬的他主动请缨,参加云南方向对越自卫反击战。他身先士卒,随110团先头部队二营一起行动,在战场上,他有一个绝活,只要听到炮声,就能判断出是什么炮,炮的方位,距离多远,落点在哪里,是否安全。丰富的战斗经验,果断的指挥调度,大无畏的勇敢气魄,他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和信任,他成为战士们心中的主心骨和守护神。他参与指挥攻打205、221、218、264、332高地,他带领战士们攻果沙,战柑塘,二十多天的战斗,他昏迷了七次,瘦了十一斤,战场上无情的炮声,也再一次损伤了他的听力。
回国后,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他多次打报告要求到地方工作,1982年春组织上同意他转业,调到重庆钢铁厂任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从此他离开了战斗了38年的军营,他在13军37师110团工作期间,甘为人梯,甘当伯乐,讲风格,讲奉献,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不计得失,淡泊名利,他带过的兵,有的同志成长我军的高级将领,还有很多英雄模范人物和集体(如战斗英雄刘戈平、被中央军委授予“勇猛顽强英雄连”称号的110团一营第三连等等)。
转业时,张兆祥同志为行政十五级,到地方工作以后,又参加了两次行政级别调整,行政级别为十三级。1990年8月张兆祥同志离休,离休后根据党和国家政策规定,享受副厅地级政治生活待遇;2015年第二次提高待遇享受副省部级医疗待遇。
张兆祥老同志获得的荣誉和表彰主要有: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入朝慰问团慰问章、中央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章、云南省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章,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章。对越自卫反击战三等功奖章。
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严格要求,毫不放松,教育后代要听党话,跟党走,目前,张兆祥老同志的家庭有七名共产党员:张兆祥、老伴孙春莲、大女儿张苏昆、大儿子张苏华、大孙子张纹豪(重庆新桥医院外联部主任)、大孙媳妇武晓岚(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尉军官)、小孙子张卜允。
张兆祥同志的侄子张乃成,灌南县张店镇宋圩村人,1992年到重庆市动物园打工,他不负伯父的嘱咐,时时以伯父为榜样,努力向同事学习,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在大熊猫养殖领域做出了许多成绩,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十佳农民工”,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2008年夏,中央电视台第7套节目聚焦三农栏目以“熊猫爸爸张乃成”为题做了一期人物专访。2009年,张乃成同志光荣入党。
回忆起从当年淮海大地灌河两岸走出的许许多多老领导、老战友,如老政委吴书同志、老红军吴大林同志(四川人)、老领导孙良浩同志、封必琉同志、邱永生同志……,儿时的伙伴吴述之烈士(灌南县张店镇宋圩村人、30军88师262团战士,1949年5月解放上海时牺牲)、褚长发烈士(灌南县张店镇宋圩村人、志愿军29军某部连长,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封其雨烈士(灌南县张店镇宋圩村人、华野十二纵某部战士,淮海战役时牺牲),张兆祥老人感慨万千:他们为革命流血,牺牲,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感召和无私帮助,永远是自己前进的动力!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兴县视察说:“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成千上万个像张兆祥老人这样立场坚定的淮海老战士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义无反顾地踏上战斗征途,奋战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他们在革命的每一阶段,都时刻不忘初心,甘愿做一颗普普通通的螺丝钉,他们永远是我们家乡人的骄傲!
夕阳正红,桑榆未晚,如今离休后的张兆祥老人,和老伴孙春莲居住在重庆,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他虽然离休了,但是仍然保持军人本色、党员本色,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新长征”的路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