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艾、陈重坤夫妇与连云港的情结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5-21 浏览次数:   字号:【

   何洪斌


 


王少艾,常州武进礼嘉三房桥村人。1943年参军,先后参加了涟水、孟良崮、临汾、太原等战役和解放西安、咸阳等地的战斗。此后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到了四川。19505月,组织上决定将年迈的陈毅父母从四川接送到上海居住,时任遂宁军分区侦察作战参谋的王少艾受司令员王诚汉指派承担护送两位老人及其小女儿陈重坤从老家乐至县劳动乡抵达重庆后再到上海的任务。这次行动,王少艾因机智果敢、素质过硬、完成任务出色而在二老和陈重坤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好印象。此后,陈重坤也因此与之鸿雁不断,彼此产生恋情。19513月,王少艾赴朝参战,19539月回国后到南京军事学院情报系学习。1954年春,王少艾与陈重坤在南京军事学院完婚。军校毕业后,组织上分配他到安徽蚌埠60179师司令部任侦察科长。文革期间,王少艾、陈重坤夫妇参加江苏省生产建设兵团来到连云港工作,王少艾先后担任一团和四团团长。


陈重坤,陈毅胞妹,192182日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早年上过私塾,后到公立学校读了几年书。19505月,在组织的安排下,陈重坤陪同父母投靠在上海担任市长的哥哥陈毅。是年秋,考入上海卫生技术学校,19529月毕业,分配在上海防疫站工作。陈毅赴京任职后,陈重坤留在上海工作。195910月,陈重坤调入江苏工人医院检验科工作。1969年,随丈夫王少艾到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工作,在卫生队担任卫生员。


 



一、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连云港


1952 2 1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的改变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武器,捍卫祖国”。同年10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首先成立,为军垦事业创立一个崭新、完整的模式和经验。19691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复南京军区,同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和安徽生产建设兵团。


1969 2 24 ,江苏省革命委员会颁发苏革发(69)第22号通知,遵照毛泽东“五七”指示以及备战、备荒、为人民和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教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小组的批复精神,迅速组建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以加强沿海地区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 3 17 ,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成立后的生产建设兵团,在江苏省革委会和省军区领导下工作,隶属南京军区建制和直接领导。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师部驻在当时灌云县境的南云台林场,下辖五个团、二个独立营。五个团分别是:一团建立在原新浦农场,二团建立在原灌云县境的云台农场,三团建立在原灌云县境的东辛农场,四团建立在灌云县境的五图河农场,五团建立在东海县境的东海农场;二个独立营分别是:独立一营建立在原连云港市北云台林场,独立二营建立在原灌云县境的南云台林场。营以上配备现役军人干部,兵团知青主要来自南京、无锡两市。


王少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陈重坤商量决定向组织提出申请到农村、到基层一线去建功立业,这样还可以避开政治锋芒,免遭“二月逆流”的影响。他们的申请很快得到了组织的同意,于是,王少艾奉命跟随师部领导来到连云港,担任驻在新浦农场的一团团长。时值新浦农场整建制划归兵团管理,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团。陈重坤也被分配到连云港,在一团卫生队担任卫生员。


王少艾担任一团团长不久便调任四团团长。196910月,五图河农场与沂河农场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原来的沂河农场、五图河农场的土地、房屋、设备等都划归兵团管理。


这就样,王少艾、陈重坤夫妇在连云港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了六个春秋,与连云港结下了不解因缘,也奉献了他俩的心血与汗水,为兵团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肩扛政治责任汗洒连云港


五图河农场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四团时,正营级以上干部由部队军人担任,营以下干部则由转、复军人和先前管教劳改犯的干部担任,后来逐步提拔了知青干部。王少艾到四团后,十分关心知青们的生产生活,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一批知青在“扎根”还是“拔根”的思潮中免除了一场新的路线斗争。


带着满腔热血和远大理想下放到农场的知青们,面对繁华安逸的城市学习、生活环境与偏僻的农(盐)场苦脏累的生产活动,形成强烈的思想反差。除了身体劳累外,还时常感到心累,主要是因为对前途的迷茫。他们胸怀梦想,不愿碌碌无为,也不甘心在农场或盐场当一辈子农民或盐工。刚来时的初、高中生转眼三五年过去,小的二十二三岁,大的也已二十五六岁了,想回城、想上学、想成家、想到城里找一份安逸工作的不在少数,有的还想尽办法找关系、找理由要离开农(盐)场。于是一场做“飞鸽牌”还是“永久牌”知青的争论很快演变成两条路线的斗争。营连干部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动员知青要扎根农场做“永久牌”,如果想离开农场就是拔根做“飞鸽牌”。各个连队积极树永久扎根典型,斗私批修挖拔根离场的“飞鸽分子”。


知青们对“一打三反” [1] 和揪“五一六”分子 [2] 的运动已惊若寒蝉,再不敢随意冒出“离开农场”的念头,但心里的纠结一直缠绕着他们,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知青们的矛盾情绪逃不过心细的团长王少艾的眼睛,王团长即时到营部召集干部交流谈话,他语重心长告诫大家:“什么飞鸽牌、永久牌,都是国产牌,我们知青都是生在解放后,长在红旗下,都是共产党领导、教育出来的革命青年,知青到哪都是革命青年,知青到哪工作都是革命工作。要走,符合政策的,欢送;要留,安心工作的,欢迎。”王团长语重心长、入情入理的话语打动了在场每个人,一直处于高压政策下的知青听后心里暖暖的,甚至留下激动的泪水,慈父般的教诲如雪中送炭,让知青们破迷开悟,立场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确。王少艾团长这一席脍炙人口的讲话很快在农场知青中传开了,也自此给“拔根”还是“扎根”的路线斗争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四团成千上万名知青的心得到了凝聚,他们对劳动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


上级配给四团一辆吉普车,作为团长王少艾的工作用车,但他下基层从来不用。四团下辖的盐场离团部七道沟有30里路,也是王少艾经常去指导生产、了解知青情况的地方。每次王少艾团长都是骑一辆国产的自行车往返,尽管沿途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对于年过半百的王少艾来说,往返60多里也许并不算轻松,但他却一直这样坚持骑自行车前往,从没有破例。


一天,王少艾团长骑车到30连调研指导工作,这是他担任四团团长后第一次到该连,指导员特意悄悄地安排司务长到10多公里外的徐圩集市上买些鱼肉,操办了六菜一汤准备“隆重”招待王团长,没想到被王团长狠狠地一顿训斥:“知青一天的伙食费才几分钱?他们每天吃什么?你单独给我搞菜,知青要多少天不沾荤鲜,这饭我不吃。”弄得在场人十分尴尬。以后,王团长到连队,再也没人敢破规矩了。


盐场生产用水是由灌西盐场扬水站从海堤外打进来再输送到四团大水库的。受潮汐影响,常遇用水紧张时,王团长就会从七道沟骑自行车经六营所在地的沂河再转到灌西盐场去协调供水问题。到灌西盐场有40多里路,临海风又大,每次来回80多里路有一半是顶着风骑车的,这对一般人都是不容易的,何况王团长已50出头而且是三级残废(体内还存有一块在战争年代留下的弹片),但王团长依然坚持不坐车。王团长平时不抽烟,但为了协调工作方便 ,口袋里会放些烟。正是因为王团长工作扎实又平易近人,与周边单位的关系协调得非常好,每次遇到对外协调的事情,只要他出面,都会得到圆满地解决。


王少艾团长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天天与基层职工群众打成一片,深受全团干部职工的拥护和爱戴。他工作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扎根基层、心系一线,时常把解决基层生产和职工生活问题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当他了解到四团知青全都来自数百里之外的南京、无锡等城市,虽然各自都手写保证书三年不回家并发誓扎根在这里一辈子,但他们多是首次远离家门、远离父母亲人,其内心时常想着家、思念着亲人,逢年过节时更为迫切,希望能与家人团聚。对此,团长王少艾非常理解并深为同情,从各方面照顾知青们的要求,放宽探亲政策。由于五图河农场地处偏僻地带,团部七道沟离灌云县城三十五公里,且路况较差,连队的知青经场部再到县城乘车就更为不便,探亲回家时把有限的假期大部分耗在赶车、转车、乘车上,苦不堪言。王少艾为此不遗余力地与有关部门交涉,最终在五图河农场特设长途汽车站,增设开往南京、无锡等地的专门班车,每日一班,极大地方便了知青们的出行。 


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王少艾回部队。1977年调任苏州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离休后,王少艾担任苏州军分区顾问,住苏州干休所。19904月,苏州彩香中学社区教育理事会成立,王少艾受聘担任名誉理事长,为建立彩香社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对学生施以高效的教育发挥较大的作用。20039月,王少艾因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并发,经苏州医院多方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19757月,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陈重坤回到南京。1977年王少艾到苏州军分区任职,陈重坤调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和江苏省血液病研究所工作。退休后的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710日,陈重坤在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癌症扩散逝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