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地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及其主要贡献
信息来源:连云港市党史办 发布日期:2025-04-20 浏览次数:   字号:【

韩翠林

灌南既是新建县份,也是革命老区。1928年7月,灌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新安镇特别支部成立,距今已有90年历史。当年惠浴宇等一批爱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理想信念和青春热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谱写了壮丽诗篇,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追寻灌南地区早期党组织建立和成长的足迹,形成鲜活的教育资源,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中共新安镇特别支部的成立与发展

1928年7月25日,中共涟水县委派遣万金培来到新安镇与住在新安镇的共产党员宋沛然(后叛变投敌)取得联系并商讨建立党组织事宜。时宋介绍万金培认识了在家休假的东海中学进步学生惠浴宇(原名惠美琬),万金培向惠浴宇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宗旨,惠当即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天夜间,在新安镇一居民的小楼上,万金培、宋沛然秘密发展惠浴宇、周勤珍、周鎏(又名周勤友)、相国祥、惠美琯(又名惠献璞)、惠美绪等17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万金培代表中共涟水县委宣布中共新安镇特别支部(简称新安特支)成立,并指派宋沛然为特支书记。次日,所有新党员到惠祠堂参加了国民党登记。新安特支成立后,先在镇北的管庄村发展管作霖入党。1928年8月底,管作霖担任特支书记,先后发展管海萍、程宝礼等人加入党组织,并建立管庄支部。到年底,新安镇周围又相继成立了惠庄支部、窑湾支部和新安镇党小组。

于此同时,灌南地区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了党的活动。1928年秋到1930年,境内北部地区先后建立了白皂支部、马台支部、老沟支部和陈集党小组;南部地区先后建立了百禄支部、杨桥支部、孙庄支部和沿塘、周彭、朱庄3个党小组。灌南地区党组织建立,为中共灌云县委的成立创造了条件。1929年4月,中共徐海蚌特委在板浦秘密成立中共灌云县委,统一领导该地区党的工作。

党组织活动的活跃开展和群众运动的蓬勃兴起,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欲除之而后快。1929年6月1日,国民党灌云县右派势力密谋策划了“六一”大逮捕事件,有40名党员被捕,灌云县委及大村、太平堰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唯新安镇地区有部分党组织尚存,但革命斗争一直没有停滞。10月,在中共东海中心县委的帮助下,中共灌云县委在张店上马台破庙庄小学重新建立。为便于领导和开展斗争,中共涟水县委向淮盐特委建议,将新安特支交由灌云县委领导,管作霖参加县委。11月,中共灌云县委在上马台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对灌云县委进行改组,管作霖任县委书记,并任命县委委员管海萍兼任新成立的中共新安区区委书记。从此,灌南地区的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1929年10月到1933年夏,境内就爆发了大小七八次武装暴动和农民斗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颜马庄抗债斗争、管庄抗粮斗争、大怀兴暴动、引羊寺暴动等。灌南地区党组织存在的时间虽短,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并没有被敌人的屠刀所吓倒,而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后来党组织的重建和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灌南地区党组织的重建和壮大

卢沟桥事变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其任务是出山东、入徐海,组织发展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阻止和破坏日军打通徐州至连云港铁路通道的企图,创建徐海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中共苏皖特委。

1939年1月上旬,张店的孙存楼、张湾的张惠李一起到邳县铁佛寺,向苏皖特委代理特委书记李浩然汇报东(海)、灌(云)、沭(阳)地区的抗日救亡情况,要求组织上派人到东灌沭地区领导工作。经特委研究,决定组建中共海属工作委员会,领导海属地区人民发展武装、抗日救国工作。第二天,特委抽调熟悉党和地方工作的中共邳睢铜工委组织部长余耀海、熟悉军事工作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一连连长兼指导员孙朝旭跟随孙存楼、张惠李到东灌沭地区重建党组织,并指定余耀海任海属工委书记、孙朝旭任组织委员。不久,余耀海、孙朝旭及孙存楼、张惠李来到汤沟,和时任汤沟乡乡长的汤曙红取得联系,并分别以汤沟、上马台为立足点开始重建党的工作。余耀海在汤沟发展了汤曙红、孙良浩等人入党;孙朝旭则到响水口发展周至贤入党。1月中旬,海属工委以汤沟乡公所原有的10多条枪为基础,成立了“东灌沭边区人民抗日自卫队”,汤曙红任队长。这个由共产党人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在国民党沭阳县政府备了案,取得了合法身份,由县政府发给粮饷。4月底至5月初,自卫队发展到灌云、沭阳、海州等地,形成了有1000余条枪的抗日武装。

1938年10月,到山东找党的灌南籍早期党员孙海光,终于在沂水县大王庄找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要求组织上恢复他的党籍,边区省委组织部长程照轩要其等待中央批复。由于孙海光急于为党工作,又从山东返回灌南。根据边区省委的指示,孙海光先后介绍张树人、卢宝香、张惠李、孙庭武、张克明等到山东分局在岸堤开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使得这些同志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成为骨干力量。孙海光回来后,在家没有等到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恢复其党籍的通知,又于是年12月,到淮阴与东北军57军112师地下党员李欣取得联系,并介绍李欣认识了李干成。后李欣又带着孙海光、李干成再赴山东找党。1939年1月,李欣将孙海光、李干成的情况向中共山东分局(由苏鲁豫皖省委改编)作了介绍,组织上给孙海光、李干成写了介绍信,要他们返回苏北,与地方党组织联系。孙海光再返家乡后,组织上为他恢复了党籍,并让他担任海属工委宣传委员。

1939年2月,中共海属工作委员会在汤沟的汤化愚家正式成立。从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破坏的灌南地区党组织又重新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为加强对东灌沭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苏皖特委又于2月下旬派周瑞迎、张克辛到东灌沭地区配合海属工委开展工作。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亲自向张克辛部署了建党及开展武装工作的任务。张克辛遵照山东分局领导的指示,领了2000份八路军臂章,到邳县铁佛寺向苏皖特委汇报工作。苏皖特委按照山东分局的意见,同意成立中共海属中心县委,组建部队的番号定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简称三团)”。张克辛到达汤沟后,很快和余耀海、孙海光、汤曙红等人取得联系。

1939年2月下旬,中共沭阳县委(汤沟时属沭阳县管辖)书记章维仁、组织部长汤化愚、军事部长汤曙红决定在沭阳召开会议,重点研究发展武装、壮大抗日力量、发展党员等问题,并进行了具体分工,章维仁和汤化愚负责党员发展、汤曙红负责军事武装。3月中旬,中共海属工委撤销,正式成立中共海属中心县委。4月,张克辛担任书记。于此同时,在张店上马台成立了中共灌云县委,原海属工委书记余耀海任书记、吴建任组织部长、吴书任宣传部长。海属中心县委负责领导海属地区东海、灌云、沭阳3个县委的工作。8月,中共苏皖区党委建立,海属中心县委改组为苏皖区党委第二地委,灌云县委隶属之。11月,吴书在随三团西撤途中返回灌南,带来组织指示,调余耀海担任沭阳县委书记,吴书担任灌云县委组织部长。1940年1月,吴书担任灌云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1940年2月,苏皖区党委第二地委撤销,灌云县委直属苏皖区党委领导。1941年5月,苏皖区党委撤销,灌云县委隶属新建立的淮海区党委领导。

从1939年至1945年9月,灌云县委、涟东县委、涟水县委在现灌南地区曾分别组建8个区委、7个区委和4个区(市)委。党的领导使灌南人民心中有了主心骨,也促进了灌南地区的抗日斗争积极地开展起来。
三、灌南沦陷后党组织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939年2月27日,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联队从青岛出发,28日逼近灌河口。驻守在云台山、连云港的国民党三十三师不堪日本海军的疯狂炮击,弃守而逃;第八十九军在败逃时,将安康、时和、华顺三艘商船沉于灌河口的航道上,阻止日舰进入内河,但这种消极的办法并不能阻挡日军的侵略。3月1日,日军在灌河口换乘汽艇,沿着灌河溯流而上,当天就侵占了响水口、新安镇。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灌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以上马台为中心的党员骨干、进步青年几十人带着枪聚到义泽河南的陈庄,成立了灌三区抗日游击队。接着,百禄三里坊热血青年潘锦澜和灌云地下党员接上关系,组织了有1l支长短枪的人民抗日政治大队涟水中队。与此同时,汤曙红在汤沟成立东灌沭抗日游击总指挥部,亲任总指挥。1939年3月中旬,国民党沭阳县县长夏铸禹带一部分武装在东海西圩被大伊山下去“扫荡”的200多名日军包围。为团结国民党地方政府一道抗日,汤沟民众抗日自卫队70多人在汤曙红的率领下,赶赴西圩,在四乡民众的配合下,内外夹击,毙敌20多人,迫使日军撤回了大伊山。针对东灌沭地区民众日益高涨的抗日斗争形势,日军在侵占新安镇、大伊山、新浦、涟水等地后,立即从新浦到淮阴沿盐河东侧修筑了一条新淮公路。为扩充侵华力量,日军在“强化治安”的同时,加紧了对国民党顽固派及地方顽固势力的收买,灌南地区党组织和人民的抗日斗争形势也愈发艰难起来。

1939年7月,汤曙红牺牲后,三团决定西撤。日军、汉奸以为真正能和他们相抗衡的力量已不存在,就在盐河线上的新安镇、武障河、龙沟河、义泽河、张庄、二里河、大伊山等处建起了据点,在张店、五里槐、王马庄、关帝庙、左窑、杜圩等地修筑了碉堡。加之杀人魔王周法乾在汤沟、李恒一带欺男霸女、胡作非为,并和日军狼狈为奸,使得灌南地区的形势更加恶化。但是三团在人民中间的影响以及播下的抗日火种,却在日伪军及其走狗的横行暴虐下熊熊燃烧。秦奇均、孙洪建、许翔云、刘凯、孙良浩、吴俊臣、任延芳等分别在秦庄、孙圩、严荡、刘圩、上马台、大前庄、薛荡、任大庄等地利用拜把兄弟、结干姊妹的方式,组织抗日武装,继续和日伪展开殊死斗争。其中孙良浩、吴俊臣率领三团留下来的半个排,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发展成3个连、300多人(枪)的灌云游击大队。三团西撤时留在汤沟的孙若溪、厉国桢、汤玉连则在汤沟、侍圩一带组织地方民众武装,后来发展成有100多人的海南大队,并拉到盐阜区参加主力部队。在三团的影响下,涟东、灌云、沭阳、阜宁四县游击指挥部政治大队涟水中队,也于1939年6月在李官庄(今涟水县方渡乡前圩村)正式成立,主要活动在方渡、南禄、百禄、大新集一带。

为改变三团西移后东灌沭地区人民武装力量薄弱的形势,灌云县委于1939年8月指派武力璋到灌六区(今双港、海安集一带)开展恢复党组织和武装工作。10月,委派徐禹民、徐潜泰打入国民党涟灌阜沭四县联防指挥部内部,成立有50人的灌云政治中队。中共海属中心县委还委派宋振鼎、孙义年、马健中等20多人到涟灌阜边区(今小尖、周集、三套一带)发展地方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灌三区游击队在孙秉惠、孙良浩、孙桂余的带领下,化装成粮商于拂晓时冲进义泽河桥日军据点,打死日军7人,游击队无一伤亡,顺利撤回上马台,从而打响了三团西撤后灌南地区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境内南部地区的大新集、百禄一带党组织在涟东县委的领导下,革命活动也非常活跃,朱兴庄、谈庄、殷圩等地都建有党的组织。1940年4月,苏皖二地委书记杨纯在张湾召集灌云县委负责人开会,会议提出要团结中间势力、壮大抗日力量,县长要由有名望的民主人士担任,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做准备。4月底,杨纯又在响水的三垡召开地(县)委负责人联席会议,吴书、章维仁、汤化宾等十几人出席,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抗战形势,讨论了地方工作,布置了迎接新四军主力东进等事宜。至此,三团西移后灌南地区的抗战局面初步有了好转,抗日斗争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四、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1940年8月,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八路军五纵队主力迅速打开了淮海区的局面,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五纵队抵达涟水的杨口时,灌云县委派孙良浩前往联络。纵队领导要求灌云县委尽快集合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吴书得知后,亲自到五纵报告工作,请求上级指示。根据灌云的工作基础,纵队领导命令灌云成立游击大队,任命徐潜泰为大队长、孙良浩为政委、张紫扬为副大队长。灌云县委将原来坚持在本地斗争的灌一区队、灌三区队、灌四区队和县政府警卫连及上马台抗日兄弟团合编,组建灌云游击大队。境内冯庶桐、冯庶济、冯庶沛在渔涝组织的30多人武装,三团留在汤沟坚持斗争的孙若溪、厉国桢等集中地方民众武装,灌二区的海南大队及孙会川带领的国民党涟水特务连全部武装等,都编入其中。1940年8月21日,攻克颜马庄敌据点,对敌斗争形势趋于利好。8月28日,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汤沟镇汤圩成立,民主人士孙笃生当选首任县长,下设民政、财经、粮秣、军事、教育、保安六个科和税检局、承审室;县参议会也同时成立,吴月波任参议长。灌南南部地区的硕湖、新集、百禄、花园、小窑、新安镇时属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0年10月,苏皖区党委根据涟水到新安镇的公路已被打通,盐河交通线被敌控制、东西交通被严密封锁的情况,决定在灌河以南、盐河以东的涟水五区,灌云五区一部分、六区灌河南部分和阜宁八区及阜宁十一区这一区域建立涟灌阜边区办事处,同时成立中共涟灌阜边区工作委员会,并将滨海大队的两个连武装作为办事处的武装力量。10月4日,苏皖区党委决定将涟水盐河东的四、六、七三个区划为涟东办事处,境内百禄、小窑的部分地区归涟灌阜办事处管辖;百碌、新集、花园、小窑的部分地区归涟东办事处管辖。1941年2月,涟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百禄、新集、花园、小窑等地区统归涟东县管辖。12月22日,苏皖区党委将滨海大队的两个连与灌云县游击大队的三个连合并,仍用“滨海大队”番号,归灌云县委和八路军五纵队二支队双重领导。灌南地区人民抗日武装建设掀起了又一个高潮,抗日民主政权初步在灌南地区立住了脚。
     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活动愈演愈烈,磨擦与反摩擦的斗争在灌南地区也日趋尖锐。为保存灌南这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苏皖区党委和后来的淮海区党委,多次将东海、沭阳两县的边缘地区划给灌云县管辖,为形势发生变化时有回旋余地。灌云县委根据形势变化,时将区乡划小、时又合并,以集中力量袭击日伪军,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秋,八路军湖西大队攻克汤圩、颜马庄、顾庄、丁沟敌据点后,成立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将丁沟一带原海二区划为沭阳十二区,将六塘河东原灌云县辖区划为沭阳十一区。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在六塘河到小李庄的夹滩里与顽军打了几次仗,最终取得胜利,使李埠庄、顾庄、大竹园一带获得解放。1941年春,出生于莞南乡(原花园乡)陈老庄的22岁青年陈锡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陈锡恩奉命和金石、张颂九以3支短枪组建灌东南地区(百禄、新集、花园)抗日武装,到1941年底,队伍发展到200多人(枪),并在这一带打击敌人,有效地遏制了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进攻,为进一步组织民众夺取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97年的风雨历程,灌南县也同样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奋进之路。作为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早在1928年就在新安镇成立了党组织,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从当时的1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3万多名党员、1600多个党组织,见证了我们党成长成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灌南地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前赴后继、不畏艰险,赶走侵略者、打倒反动派、翻身做主人,他们用理想信念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树立了一座座革命斗争的巍巍丰碑,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必将彪炳千秋、青史永志。(作者单位:中共灌南县委党史办主任)

——《连云港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