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华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刚刚获得解放的连云港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天斗地,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导沭整沂工程,变千年水患为水利,让水资源为民造福。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有着战胜任何困难的巨大能力,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执政理念,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力,使人民群众对建设新中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今连云港境内入海的沭河、沂河及其他众多河流,大多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原在老淮河口附近入海。上游山高流急,中游水系紊乱,下游屈曲易淤,自古以来洪涝频繁,水患严重。南宋光宗绍熙九年(1194),黄河夺淮入海,沭、沂两河失去入海通道,每遇大水,漫滩行洪,肆虐乡野,形成苏北、鲁南大片洪泛区,土地长年遭受水淹,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遭受暴雨之年,上游山洪挟泥砂滚滚而下,下游再遇海潮汹涌顶托,河口渲泄不畅,洪水四处泛滥,沭、沂河下游地区往往一片汪洋,形同泽国,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百姓饱受水患之苦,急切盼望根治水患。
1948年冬,连云港地区刚刚解放,党和民主政府就决定兴办导沭整沂工程,为民除患解忧。这时,虽然新中国尚未成立,但解放区的人民已有了当家作主人的英雄气概,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一边支援前线,解放全中国,一边兴修水利,建设美好家园。
导沭工程
沭河,源出山东省沂水县沂山南麓,同沂河平行南流,经莒县、莒南、临沂、郯城、临沭等市县,在临沭县大官庄分为两支,进入江苏省,北支入东海县原青伊湖,再经蔷薇河至临洪口入海,全长255公里,流域面积5700平方公里。由于沭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入海之路不畅,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年中,沭河下游东海、赣榆、海州、新浦及盐场年年都遭遇严重水灾。1947年夏,连日大雨,上游大水猛然下注,又逢海潮顶托,沭河水与蔷薇河水相侵,平地水深数尺,青口、墩尚、海州以东一片汪洋,交通赖舟楫维系,洪水历半月尚未退尽,所有在田作物尽被淹没,颗粒无收,受灾民众达10余万人。
1948年6月以后,赣榆、东海、新海连地区相继解放,此时虽然淮海战役尚未结束,但中共鲁中南区党委和行政公署为防洪灾再次肆虐,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即做出决定,拨出60万公斤小米,以工代赈,调集民工,实施导沭工程。翌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导沭经沙入海工程全部计划(初稿)》,确定“苏鲁两省统筹兼顾,治泗必先治沂、治沂必先导沭”和“沭、沂分治”的整治原则。3月初,成立山东省导沭委员会,鲁中南行署主任李乐平任主任,新海市市长薛翰亭、中共云台工委书记刘海岩和山东省沂、沭河流域工程总队总队长江国栋为副主任,具体领导工程施工。3月18日,中共鲁中南六地委又作出《关于导沭入海的工作决定》,对负责工程建设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作了具体调配和安排,在解放区动员民工参加导沭治水工程建设。
1949年4月21日,就在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同时,中共中央华东局调集鲁中南区10万治水大军开赴导沭工程战场,拉开了治水除害、兴修水利的建设序幕。
导沭工程亦称“导沭经沙入海”工程。赣榆县境内的大沙河上源距沭河最近处仅8公里,但中间有马陵山阻隔,如能凿通马陵山引沭河水经大沙河入海,可缩短沭河流程130公里,使原河道所经过的下游各县免受洪灾之苦。于是导沭委员会经实地测量堪察,科学论断设计,决定腰斩马陵山,开挖一段新河道,将大沙河与沭河沟通,在临沭县大官庄西北建一座名为“人民胜利堰”的分洪堰障水,分泄沭河2800立方米/秒洪水入大沙河,然后沿大沙河旧套开挖中泓,筑堤束水,经东海、赣榆两县边界东流至临洪口入海。河道总长85公里,河宽1000-1500米,漫滩行洪,设计最大洪峰流量3800立方米/秒。同时开挖分沂入沭水道,建拦河坝、溢流堰、穿沭涵洞,开中泓河槽,筑堤防。整个工程历时近5年,共进行了10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从1949年4月21日开始,到5月20日结束,历时一个月,投入民工10万人,其中6.3万人开挖引河,3.7万人筑石梁河至小东关大堤,完成引河土方46.71万立方米,筑堤土方211.71万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从1949年12月1日开工,至1950年1月30日结束,历时2个月,投入民工3万人,开挖新河土石方61.3万立方米。
第三期工程从1950年3月14日开工,至5月21日结束,历时68天,投入民工6万人,开挖引河土方199.65万立方米。
第四期工程从1950年10月22日开工,至12月28日结束,历时67天,投入民工19.29万人,完成土方870.04万立方米,石方74.03万立方米。
第五期工程从1951年3月25日开工,至5月中旬以后结束,共投入民工8.1万人。
第六期工程从1951年6月7日开工,共投入民工15.8万人,五、六期工程共完成土方967.26万立方米,石方107.87万立方米。
第七期工程从1952年3月6日开工,投入民工8.9万人,修筑新沭河堤防,临洪河复堤、裁湾及乌龙河改道工程。
第八期工程从1952年11月25日开工,投入民工10.1万人,开挖下游中泓,加覆堤防,修建沿线排涝涵洞19座。七、八两期工程共完成土方520.8万立方米,石方8.02万立方米。
第九期工程从1953年3月15日至7月23日,历时129天,投入民工3.2万人,开挖下游中泓及筑堤。
第十期工程从1953年11月24日开始,至12月7日结束,历时两周,修复河道、筑堤,维护设施。至此,导沭工程第一阶段胜利竣工。
导沭工程,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兴修水利、消除水患、为民造福的人民战争。新中国的诞生,激励着刚刚获得解放的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战天斗地,建设美好家园。5年时间内,中共中央华东局共调集临沂、胶州、沂水、泰安、滕县、徐州6个专区34县民工114万人次,技术工人4500余人参加施工,总计完成土方2962.5立方米,石方313.47万立方米,筑堤172.99公里,挖河85公里,修建筑物79座,护岸10.5公里,实做工日3044.72万个,支出以工代赈粮7900万公斤,国家投资4500万元。其中,今连云港市境内筑堤101公里,挖河29.6公里,护岸4.2公里,建涵闸桥堰40座,完成土方1751.6万立方米,石方5.4万立方米,支付以工代赈粮3334万公斤。
整沂工程
沂河,古称沂水,源出山东省沂源县鲁山南麓,经沂水、沂南、临沂、苍山、郯城折向南流入苏北平原,经宿迁、新沂两市东行入沭阳与淮沭相交,再经灌南、灌云东出燕尾港入黄海,长386公里,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流量123立方米/秒,支流有汶河、祊河等。中下游水道紊乱,淤塞不畅,又因上游沂蒙山区为暴雨区,内涝灾害严重,水患经常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949年夏,沂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沂河、中运河、不牢河、六塘河等干河共漫决150处之多,农田受灾面积达927.52万亩,损失粮食3.1亿公斤,倒塌房屋26万间,死伤750人。沂河下游洪水茫茫,昔日良田尽成泽国,十数万灾民没有收成。中共苏北区委、苏北行署立即把救灾治水列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肖望东书记亲率专家到华东局汇报治沂方案,经批准后,又派专人去北京向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汇报,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批准调拨1500万公斤大米,以工代赈,治理沂河,又将解放大军渡江剩余的军粮全调拨给苏北行署作救灾之用。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伊始,苏北行署即组织民工,调运粮草,做好导沂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11月8日至1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确定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是: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发展生产之目的。会议规划了需要抓紧举办的重要水利工程项目,其中包括导沭整沂工程。这样,导沭整沂工程就被纳于国家水利建设的层面。
1949年12月13日,中共苏北区委、苏北行署颁布《关于治沂兴垦决定》《苏北大治水运动总动员令》《治水人员奖惩条例》。《苏北日报》发表《紧急动员起来投入伟大的治水工程》的社论。22日,中共苏北区委、苏北行署及苏北军区联合发出命令,正式成立导沂司令部、政治部,任命李广仁为司令员兼政委,陈亚昌、熊梯云、王通吾为副司令员,高心泰为政治部主任,张化远、林凡为副主任。司令部以下按总队(县)、分队、小队序列建制。
导沂工程第一期主体建设项目有三项:一是新沂河干堤工程,新筑嶂山至堆沟两岸大堤232.53公里,河长144公里;二是切岭切滩工程,其中灌云总队承担新沂河下游引河工程的施工任务,主要是开挖小潮河至堆沟总长37公里的沂河中泓;三是拦河坝工程。
第一期导沂工程于1949年11月25日全面开工,淮北7个县及淮阴军分区特务团共24.56万人开赴工地,参加施工。12月6日,在沭阳县举行导沂工程开工典礼大会,中共苏北区委书记肖望东亲自到会作动员报告。12月23日,中共灌云县委对居住在沂河河床上的6604户、27406人进行拆迁动员和安置,号召他们为兴修水利、开挖新沂河作出贡献,支持工程建设。
1950年3月3日(农历正月15日),淮北10县32.94万民工刚刚过完春节又开赴导沂工地,至5月20日完成第一期土方工程,总计完成土方3800万立方米。为力保第一年行洪安全,苏北导沂司令部又利用麦收后汛期前的间隙时间,于6月15日动员25万民工对大堤及其他危险工段进行抢修,共完成土方303.4万立方米。
第一期导沂工程竣工后,当年即遭遇洪水考验。1950年苏北、鲁南普降大雨,沿河各县动员数万民工抗洪抢险,确保堤防安全行洪,保护了新沂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沂河工程经受第一次行洪考验后,发现原设计堤身断面不够,堤高不足等问题,遂于1951年至1953年三个春季又实施全面覆堤和续建工程。导沂民工经三年艰苦奋战,先后完成沂河北堤147公里、南堤115公里的覆堤工程,使其达到设计标准。1952年建成孔径6米的盐河南北两闸,恢复了盐河通航,同时完成了710立方米/秒标准的嶂山切岭工程。
伟大的工程
导沭整沂工程是一项变水患为水利,为民造福的伟大工程,85公里长的新沭河和185公里长的新沂河建成后,扩大了上游泗、沂、沭河洪水的出路,提升了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提高了内河航道的通航能力,确保了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北鲁南地区的水利面貌,使沂沭河下游2000多万亩土地免受水淹,500多万人口摆脱洪水的危害。这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消除水患的人民战争,充分展示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一切困难建设新中国的英雄气概。
在导沭整沂工程中,党组织、党员充分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导沭整沂工程的组织是准军事化的组织体系,它是从战争时期支前民工和民兵组织承袭而来的。这种组织形式对加强党在解放初期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领导,顺利完成施工任务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导沭整沂委员会下设工程、政治、供应、秘书等处和团委,并按民工分布临时设立粮煤供应站、物资仓库和民工医院。民工由各县调集,县设指挥所,配指挥和政委,区、乡、村民工按大、中、小队编制。中队配队长、指导员,负责行政和政治工作。民工在工地搭设工棚,设立伙房,统一管理,统一食宿,集体生活,集体劳动。
导沭工程建设期间,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数万民工吃住在工地,昼夜奋战。他们住的是半阴半阳、用秫秸和野草搭起的地屋子,铺的是麦穰、山洪草、狗皮和蓑衣,吃的是自带的煎饼、地瓜、窝窝头和咸菜。寒冬腊月,许多民工穿的是破袄头子单裤子,用的是极其简单的工具,一期工程下来,工地上破抬筐、烂绳子、断扛子、磨坏的铁锨铁镐堆积如山。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广大民工却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不怕苦、不怕累,日夜奋战,还开展“谁英雄、谁好汉,导沭工地比比看”劳动竞赛。此时正值伟大的抗美援朝期间,民工们响亮地提出“工地是战场,工具作刀枪,多挖一方土,就是多打一个美国狼”的口号,苦干实干,支援朝鲜战场。在一次次的劳动竞赛的高潮中,涌现出一大批治水英雄、劳动模范。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带领学生到导沭工地体验生活,写生作画,为劳动模范们画了几十张素描,有些作品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在导沭工地,徐悲鸿被民工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为《导沭报》题词“模范同志们,你们英勇创造出来的记录,可与我们在前方抗美援朝战士们英勇光辉的战功同垂不朽”,为《沂沭快报》题词“志愿军在朝鲜消灭猛兽,你们在这里消灭洪水,洪水猛兽危害人类是一样的,古人常相提并论”。
1951年2月,华东局召开沂沭汶运治导会议,将“导沭经沙入海”河段定名为新沭河。1952年10月23日,新沭河已初步具备通水条件,举行落成典礼,华东局水利部部长冷遹、副部长刘宠光参加了典礼,称赞新沭河的建成,是人民的胜利。中央水利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为大会发来贺电、贺幛和锦旗,大会表彰了刘柱新等13位民工和张同宗、张跃华等43名模范工作者,并向全体参加导沭工程的建设者们颁发了纪念章。苏联国家科学院院士、全国地理研究所所长撒以奇斯可夫盛赞“中国人民真了不起,刚刚把反动派打倒,就开始进行建设,要把沙漠变成绿洲,变水害为水利,造福人民”。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亲临导沭工地,慰问民工,称赞导沭整沂工程为全面治理淮河开了个好头。
导沭整沂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伟大的工程是靠伟大的人民一锹一筐干出来的。刚刚获得解放的人民群众,为了建设新中国,建设美好的家园,党指向哪里就奋战在哪里。在没有任何机械动力的艰苦条件下,硬是凭着满腔的热忱,凭着勤劳的双手,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模人物。
小潮河是位于灌云县境内灌河的一条大支流,系潮汐河道。在第一期整沂工程中,灌云县总队承担新沂河下游引河工程的施工任务,主要是开挖小潮河至堆沟总长37公里的沂河中泓。在小潮河大坝合龙时,灌云县民工历时5个月,前后5次堵筑,硬是凭人背船抛,终将大坝堵筑合龙,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坝合龙硬仗。由于小潮河系潮汐河道,河床为淤泥土质,河口宽200余米,河底中泓宽30~40米,涨潮时水深达3~5米。河宽浪高,前4次堵筑都未能成功合龙。
第5次合龙开工前,中共淮阴地委书记、导沂司令部司令员李广仁吃住在工地,召集技术人员实地观测,研究堵口合龙方案,灌云县民工运来块石2000立方米、麻袋2万条,行江大缆1000余丈,以备加戗之用。1950年4月25日开始第5次合龙工程,数千民工人背肩扛,抛填土石,经数日奋战,龙口逐渐缩小至上游口5米,下游口8~9米。最后合龙工程从4月29日早6时开工,7时30分开始抛填堵口,10时30分落至半潮时,采取人背船抛战术,全力抢抛石戗,一小时抛石达900余立方米,至11时30分断流,经4000多名民工昼夜不停,艰苦奋战,终于完成小潮河大坝合龙工程。
新沂河第一期工程竣工后,当年即遭遇洪水考验。1950年7月初,苏北、鲁南普降大雨,灌云县防汛总队立即动员沿河2.5公里内村庄的6150名基干民兵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清除阻水旧堤,补筑下陷新堤子堰。7月13-15日,沂沭河中、上游又连续降雨,新沂河第二次行洪924立方米/秒。因入海口地势较高,水流不畅,新沂河北堤尾段被冲毁500米。灌云县防汛总队又立即动员一万多名民工在积水中抢挖中泓2000米,完成抢险土方1万立方米。
8月4日、9日,新沂河又连续两次行洪,最大流量1145立方米/秒,因汛期中抢挖的中泓断面狭小,加上海潮顶托,形成阻水门槛,致使小潮河以东长30公里、宽3公里的新沂河内洪水滞积,水深达1.5米以上。新沂河北堤临水坡普遍被冲刷掉2至3米,最严重处被冲刷掉6米。灌云县防汛总队万余民工连续数昼夜抢修加固小潮河以东30公里堤防,加筑隐患工段子堰。
8月19日,新沂河第五次行洪2981立方米/秒。灌云县防汛总队立即发出紧急通知,增调沿河7.5公里以内村庄民工上堤,各级防汛机构领导人亲临第一线指挥抗洪抢险。21日,新沂河灌云段堤顶仅高出水面0.4~0.5米,小潮河以东段仅高出水面0.2~0.3米,部分堤段还发生数十处堤脚冲毁,形成漏洞等险情。灌云县防汛总队在原已组织6000民工进行堤身检查、布设防浪设施的基础上,又增加护堤抢险民工1万余人。所需防汛抢险材料,大部分由群众筹集捐献。在浪翻堤顶,原做埽工被浪冲坏的危急时刻,灌云县同兴大队全体民工脱衣下河,形成一道人墙,下桩保埽。许多民工冒着生命危险泅水捞芦苇、捞蒲包,继续向上做埽,几经奋战,终于保住了新大堤。灌云县长汤承裕在抗洪保堤的危急关头,始终冲在第一线,率领全体民工扛包、灌泥、捆枕,与风浪连续搏斗数日,终于重新筑起一道长10公里的防风埽。民工秦士忠、王友楠等人为防风浪打跑柴埽,骑在埽上,以身代替木桩,浪来时全身都被没入水中。民工时良第入水100多次,捞起被浪打跑的蒲包100多个。民工李铨、张绍如、时春银在水中连续抢运蒲包3个多小时,手脚及全身都被洪水浸泡得发白变形。由于民工们奋不顾身抗洪抢险,新沂河灌云段堤防终于安全通过了5次洪峰,保护了新沂河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导沂工程结束后,导沂司令部进行了总结评比,召开庆功大会。尤庆兰、王兆山(大锹)、王兴业(大筐)、赵金科等人被评为特等模范。灌云县民工总队城南大队东磊中队中队长席德巧被评为一等模范干部。南城大队隔村中队孙学金、板浦大队西临中队汪守章、龙苴大队嵇岭中队尹小四3人被评为一等模范民工。南城大队孙学金小队、曹洪章小队、金友培小队、板浦大队东辛中队秦宝田小队、龙苴大队新坝中队吴同江小队、穆口中队开学诗小队被评为一等模范小队。特等模范王兆山还被邀请去北京参加1950年国庆观礼。
导沭整沂工程完成后,扩大了上游沂沭河地区洪水的出路,提高了下游的防洪能力,确保了沿河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昔日水患变成了水利,过上幸福生活的人民群众过年时喜气洋洋地在大门上贴上自编春联“大禹王治水传千秋,共产党挖河万古流”,热情颂扬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水利建设的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