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枪抗敌保家乡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10-19 浏览次数:   字号:【

 

--抗战时期海属地区武装力量建设回顾

彭 城

抗日战争时期的海属地区,除了现行区划的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大部)外,还包括沭阳县、新沂市以及莒南县一部分。海属地区处于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又处于黄海前哨,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斗争十分曲折、复杂、残酷、激烈。

一、国难当头 抗日武装初建

七七事变后,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组建武装抗击日寇刻不容缓。

灌云县第三区抗日基干队的成立

西安事变后,被国民党逮捕的原共产党员孙存楼获释回到灌云县城板浦,找到原国民党第三区区长,时为连云汽车公司经理的孙笃生,向他宣传国内的形势,并动员其将汽车公司关掉,用这笔钱购置枪支弹药,在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孙笃生是一位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人,且与共产党有过不少联系,并在公司内安置了不少与党失掉联系的同志。孙笃生知道,国难当头之际,没有国家焉能保住小家,便欣然采纳了孙存楼的建议,变卖汽车公司用所得钱款回到家乡张店(今属灌南县)建立了抗日游击队,自任大队长。孙笃生从实践中认清了要组织抗日游击队,还得依靠共产党来领导,便请孙存楼、孙德林、孙良浩、钱天素、武永嘉等负责游击队的具体工作。

为了争取抗日的合法地位和解决给养,孙笃生、孙存楼、武永嘉等多次找到国民党灌云县县长吴春科进行交涉,取得了灌云县第三区抗日基干队番号和孙笃生任大队长的委任,由县政府发给给养,集中训练。

1938年春,基干队在大前庄集训,开设政治课和军事课。除原有的队员外,附近的小学教师、青年学生、少数农村青年和爱国民主人士陆续参加,很快发展到一二百人。政治课由孙存楼、武永嘉担任教员,主要讲授抗日的重要意义、正面战场及八路军进入敌后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形势、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及政治常识等。军事课由会武功的范懋修等担任,讲练攻防动作。经过4个月的集训,基干队员们学习了军事常识,建立了联系,增进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了解,看清了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是抗日救国的唯一正确道路,为随时集中成立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1938年秋,因国民党特务密报“大前庄基干队是共产党员孙存楼搞的”。吴春科即下令停发给养解散基干队,并取消番号,还要加害孙笃生,孙笃生获悉后,便暂避锋芒。直到1939年春才又重新组建灌云县第三游击大队,孙笃生任大队长。原国民党灌一区区长胡灏率一个区队,编为第一中队,胡灏任中队长;原基干队编为第二中队,武永嘉任中队长。

赣榆县区中队的扩建

赣榆县、东海县的抗日进步青年,通过一段时间的抗日救亡宣传之后,深感建立武装的必要。然而当时的政权还是国民党县政权,要想单独建立武装是不行的,于是他们抓住国民党扩建地方武装的机遇,打入内部,取得武装的实际领导权。

1938年3月,国民党赣榆县县长朱爱周委任县青救团武装部长张树仁为第六区区长。张树仁便利用这个身份发展抗日武装。第六区有区中队,乡还有乡分队,每个乡分队有10到20多人、枪不等,因此,他到任后就把这些队伍牢牢抓到手里。后国民党县政府调他到第五区任区长。张树仁发现第五区的地理条件比六区还好,旧势力阻力不大,便首先改造乡村政权,把抗日进步青年安排当乡长。这样更便于动用政权的力量组织武装。张树仁接着采取只征子弹不征钱粮的措施,使区中队很快发展到200多人、枪。与此同时,张树仁在区中队中积极发展党员,到1940年7月,该中队的党员已占到30%。第五区区中队实际上是党建立的一支武装。后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武装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东海县青救团武装队的组建

1938年冬,国民党东海县政府准备成立县常备大队,要求各区成立常备中队。东海青救团领导成员周晓江等人认为这是利用合法名义抓武装的好机会,他们决定派人打进各区常备中队掌握领导权,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把常备队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它成为真正的抗日武装。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第三区、第四区的两区队队长和6个分队长全由青救团的人担任。1939年3月初,国民党第57军撤离后,周晓江等人搜集了一些散失的枪支,同时又通过其他渠道,共集聚18支枪。3月中句,在望烟王子成家正式宣布成立青救团武装队。

汤沟抗日自卫队的成立

1937年秋,热血青年汤曙红在沐阳县汤沟(今属灌南县)小学办起了“读书会” 并组建了汤沟剧团,宣传抗日救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读书会”成员发展到近百人。

在“读书会”和剧团的宣传影响下,连五、汤沟先后组织起“抗日自卫队”“青年救国会”“儿童团”。1938年春,一支2000多民众参加的抗日武装--汤沟乡民众抗日自卫队在汤沟小学正式成立,民众一致推选汤曙红担任自卫队大队长。成立那天,自卫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在东灌沭地区初次显示了民众抗日武装的强大力量。

随着汤沟乡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被动员起来,九、十月间,汤曙红串联邻县的抗日武装,成立东灌沭边区抗日游击总指挥部,下设若干游击大队,汤曙红被推选为总指挥。

二、抗战深入 人民武装迅速发展

193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发展游击战争。12月27日山东纵队正式组建,张经武任司令、黎玉任政治委员、江华任政治部主任。年底,根据苏皖边区的抗日形势的发展,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组建陇海南进游击支队,钟辉任司令员兼政委,梁海波任副司令员,李浩然任政治部主任。

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3团的组建

1939年3月,山东分局和苏皖特委决定张克辛任海属中心县委书记,并指示张克辛:海属地区由汤曙红领导的抗日自卫队有两三千人,在条件成熟后,可改编为八路军。张克辛到任后,经过充分酝酿和苏皖特委、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司令部批准,决定组建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3团。第3团以汤沟地区之东灌沭边区抗日游击总指挥部,灌云县二、三、四、五区游击队,沭阳县、东海县边境安峰山、竹墩地区之青救团武装队,以及原国民党沭阳三区、六区区长带过来的区中队武装合并组成。全团1500人左右。

4月10 日,第3团在汤沟东南的陈庄召开成立大会。会上由张克辛宣读中共山东分局命令,宣布将“东灌沭边区抗日游击总指挥部”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3团”,任命汤曙红为团长,张克辛为副团长,周瑞迎为政治委员,陈飞为政治处主任,下辖4个营,汤沟、南岗一带的武装编为第1营,营长汤良智;灌云县武装编为第2营,营长田宝瑚;沭阳东南部的武装编为第3营,营长江剑农;沭阳北部和东海的武装编为第4营,营长周晓江。

第3团成立后,一面抓紧自身建设,一面继续深入发动群众,先后成立了妇救会、儿童团、青救会等组织并积极捕捉战机,打击敌人。6月,以船装柴草,引火烧掉敌人交通线上的义泽河桥。7月8日,第3团组织80余名指战员在盐河和涵养河交界处的五里槐伏击日军汽艇,打翻拖船,毙伤日军数人,缴获步枪10余支。7月13日又一举消灭惯匪贾锡福等10余人,为地方除了一害,也锻炼了部队,鼓舞了群众。1939年年底,苏皖纵队成立,第3团随南进支队编入苏皖纵队序列,正式上升为主力部队。

云台大队的建立

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3团第4营在东海县张谷庙成立之后,对东海西部及西北部地区人民影响较大,铁路南北党组织有了迅速发展。

1939年3月,路南中共海二区委成立,陈飞任书记,冯国柱任组织委员,李天民任宣传委员。1939年8 月,中共路北分区委成立,刘锡九任书记,王子成任组织委员,梁如仁任宣传委员。当时党的主要工作除发展组织外,就是抓武装建设。经过梁如仁、翟步昆等积极活动,在山左口大王庄、高埝、双店、竹墩等地聚集了三四十条枪(山左口小学教导主任冯玉超,一人就带20多支枪入伍),经与八路军东进支队(八路军第115师教导5旅前身)联系,批准成立“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支队14团3营”,并颁发部队印章一枚。经过筹备,6月中旬在山左口小王庄正式成立了“东进支队14团3营”,翟洪杰任营长,梁如仁任教导员,主要活动在山左口、三铺、钱顶一带。

1939年7月,陇海南进支队第3团第4营离开东海西进。东进支队14团3营已分散活动。而日寇却从1939年下半年起,逐步加强对东陇海地区的控制,增派兵力,加筑据点,物色汉奸,建立“维持”伪政权。鉴于这种情况,新成立的中共东海县委便着重抓新的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县委书记孙海光亲自到竹墩与钱霖等人商议重建抗日武装问题。他们作了分工,路北由钱霖负责活动,路南由孙海光负责活动。

是年冬,国民党东海县长庞寿峰要扩充县常备队,东海县委抓住时机派第3团留下的骨干曹通三打进去,掌握了“东海县常备队特务分队”30多条枪,曹通三任分队长。后来,曹通三把特务分队全部拉出来,在此基础上很快扩充到70余人,成为一支坚强的抗日力量。路北进展也很顺利,在原14团3营40多人的基础上,通过钱霖等人的积极活动发展到70多人。此外又通过统战工作,汇聚了270多人,便决定建立一支新的武装--云台大队。1940年1月1日,在双店南门外,召开了云台大队成立大会,钱霖任大队长,郇华民任参谋,最后又宣布了部队纪律和要求,东海县从此又有了一支声势浩大的抗日武装。

1940年2月,云台大队从路北拉到路南,宿迁的汪谦、沭阳王通吾又先后率100多人枪编进云台大队,队伍发展到四五百人,下辖3个中队,曹通三、王通吾等分别任中队长。不久根据上级指示,云台大队往西运动向主力靠拢。3月,云台大队在山东郯城县雁圈附近被编为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9大队,任命钱霖为大队长、刘锡九为政委,汪谦、王墩涛为副大队长,王通吾为参谋,宋耀南为政治处主任,宋光彩、王树平为供给处主任。

临、郯、赣、东四县边区游击支队的建立

1940年3月22日发生“韦家岭事件”,赣榆县继任县长董毓珮破坏国共合作的大好局面,赣榆县形势恶化。1940年7月7日,赣榆工委根据鲁南五地委指示,撤出赣榆,到达莒南县甘霖村。

工委到达莒南后,即派工委组织部长陶君彦赴郯城与八路军东进支队第2大队联系,请求建立赣榆人民武装,并授予部队番号。经第2大队与鲁南四地委联系,根据赣榆工委的请求,四地委派孙杰到饮马庄向赣榆工委的负责同志传达了地委指示精神,同意建立临(沂)、郯(城)、赣(榆)、东(海)四县边区游击支队。以张树仁担任赣榆五区区长期间建立的200多人的区中队为基础组建赣榆人民抗日武装。第2大队代表八路军第115师委任朱明远为“边支”司令员,张树仁为副司令员,陶君彦为政治委员,辛明为政治部主任,李克济为参谋长。

1940年11月30日,“边支”与在葛墩埠战斗中起义的朱其藩部合编为山东纵队2旅独立1团,上升为主力部队,一直在滨海地区坚持战斗。

三、巩固政权 各县组建地方武装

抗战时期,刘少奇曾指出:“建立根据地,必须大力发展人民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年海属地区各县在组建抗日民主政权的同时,为了保卫政权和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都加强了人民武装建设。

1941年3月,赣榆县在八路军教导2旅第6团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海赣独立大队,大队长刘成宽,教导员蒲大道;海赣游击大队,大队长曹兴爱,教导员李世泉;4月,建立了300余人的赣榆县大队,大队长赵文清,教导员刘文楼。各村民兵自卫团也先后建立起来。

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东海工委决定建立直接领导的武装。1941年7月,路北东海县以马陵、高埝两支区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周建章等带过来的部分自卫队武装,建立了东海县大队。下辖3个中队,100多人,由东海办事处主任钱霖兼大队长,樊彦英为副大队长。高殿进任第1中队中队长,赵华亭为指导员,杨璞任第2中队中队长,花景瑞、李同营任第3中队中队长。同年8月,海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东海县大队更名为海陵县大队,大队长樊彦英。

1940年12月22日,中共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涟灌阜边区办事处,同时决定灌云县游击大队与涟灌阜边区办事处的滨海大队合并。合并后的部队沿用“滨海大队”的名称,属灌云县委领导。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先后派李希成、霍良弼任大队长,任命孙良浩为副大队长,吴书为政委。1941年2月,新四军第3师第10 旅派王志增担任大队长,带来1个主力连,使滨海大队扩编为6 个连。

路南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便拥有数十人的武装,担负着保卫县政权的任务,在斗争中队伍有所发展。1941年6月,东海县政府正式成立东海县大队,由曹通三任大队长,宋耀南兼教导员。

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滨海大队、海赣独立大队、赣榆县大队、东海县大队等人民武装力量的涌现,为海属抗战胜利以及人民政权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