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在上海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使“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7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组织工作会议,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工会各级领导机关合并,统一成立各级土地革命行动委员会,领导农民武装暴动。中共中央把江苏列为争取首先胜利的主要省份之一,由李立三亲自兼任江苏省土地革命总行动委员会书记,从而使江苏执行李立三的土地革命行动计划更早更坚决。
各县土地革命行动委员会的成立和暴动计划的实施
徐海蚌地区被中共江苏省委列为武装暴动的重要地区,并于7月14日就将徐海蚌地区的各级党、团、工会组织合并,成立徐海蚌地区土地革命总行动委员会和各县行动委员会(简称“行委”),以统一指挥农民武装暴动。东海县行委书记由中心县委书记蒋培担任,委员有刘士铭、冯硕仁、徐以忠、李聚春等;灌云县行委书记由县委书记管作霖担任,委员有管海萍、唐东华、赵永桂、陈宝礼等。
徐海蚌总行委计划在暴动的基础上将武装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在海属地区组建第五师,下建沭阳七团、灌云八团、东海九团。徐海蚌地区的武装起义计划是首先夺取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上的各县城和重要车站,继而合围占领徐州,最后向南京汇合,配合全省夺取南京、上海。
海属各县行委遵照省和徐海蚌总行委的暴动决定,立即组织力量,发动暴动。7月16日,沭阳县行委首先发动了新河农民武装暴动,并取得了局部胜利。但在反动武装的重重包围下,暴动队伍仅坚持了两天,即被打散。接着,沭阳县行委又着手组织沭城“八一”暴动,但因叛徒出卖,暴动的主要领导人、行委委员武同儒(大村人)、江守元(南城人)和20余共产党员、暴动骨干在7月31日晚被捕,暴动夭折。8月3日夜,武同儒、江守元等人在沭阳城东南十字桥惨遭杀害,武同儒年仅26岁,江守元刚满20岁。
引羊寺暴动和牛山示威
1930年8月2日,灌云县行委组织新安镇及周围五个村庄的农民协会会员在引羊寺召开大会,举行武装暴动,根据上级计划将暴动队伍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第五师第八团,由管海萍兼任团长(组建八团的决定后改为组建灌云县武装总队,由管海萍兼任总队长)。县行委书记管作霖和新安区委书记管海萍分别在会上讲话。他们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会后,与会民众1000多人,在县行委的带领下向新安镇进发,举行示威游行。暴动农民的浩大声势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驻在新安镇北龙沟的国民党财政部税警特务总团第一营立即会同灌云县保安中队、新安区公所1000多人前往镇压,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有多人受伤。灌云县行委书记管作霖、党员惠厚彭、李文学、李彦学等4人被当场逮捕,另有15人事后被捕,管海萍、孙海光、孙存楼等党员遭到国民党当局通缉,许多人被迫避往外地,引羊寺农民暴动失败,管庄、惠庄等党支部的活动也被迫停止。
10月,东海县行委在海州洪门召开会议,决定举行牛山暴动,并于下旬下达了暴动命令。牛山周围二十多个村庄的农民协会会员500多人参加大会,并在会场上树起了红旗。行委委员徐润斋和吴庄农协领导人吴德香登台讲话,号召农民协会会员团结起来,夺取武装,打倒土豪,建立苏维埃。群众高呼“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等口号,在附近各村游行示威,并散发宣传品。国民党东海县当局立即出动武装镇压,冲散游行队伍,牛山暴动的计划未能实现。
大村暴动
早在1929年5月召开的三元宫会议上,中共东海中心县委就决定将大村“穷人会”改为“扁担会”,并以此为基础,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建立农民武装。会议决定由中心县委委员武同儒任暴动总指挥,万众一、毛汝楠、李少堂、娄子征等为委员,指挥部设在大村阿育王塔下的海清寺。
三元宫会议后,武同儒即召开大村“穷人会”骨干会议,宣布成立“扁担会”,徐佃喜任会长,并积极扩大组织,加紧进行暴动准备。嗣后,虽然总指挥武同儒被捕,出狱后又被调往沭阳,但暴动的准备工作一直在大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着。至1930年7月,大村扁担会已经集中了数十支枪。与此同时,灌云县徐文浩领导农民在同兴从盐警缉私营手中夺得一批枪械,在龙王荡组织起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并与大村扁担会取得了联系。中共东海中心县委决定以此为基础,发动大村暴动。
1930年8月8日晚,500多名暴动武装人员肩扛枪械、扁担、大刀、斧头,汇集鸡鸣山顶,然后向山霸大院发起攻击。由于山霸大院设防严密,暴动队伍与之相持十余天,未能攻下。其间,暴动队伍又缴获地主武装的枪械30余支,并联合了南城、大伊山农民,形成了千余人的队伍。东海县行委决定就此组编一个团,任命徐文浩为团长,下建3个营。
国民党灌云县党部和县政府急派要员,赴徐州向国民党军第26师告急,请兵镇压。第26师随即调一个团至云台山区包抄围剿。暴动队伍虽经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残酷镇压下去。徐殿喜、杨文才、卢德礼、姜国元、王为林、赵开如、赵绍银、徐登楼、孙绪会等农运骨干惨遭杀害。
东海县行委委员李少堂率余部冲出重围,转战赣榆,计划在扩充实力后,插进鲁南山区打游击。但被国民党当局围困在赣马镇城南,李少堂等人战死,暴动最终失败。
1930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全党的统治,停止了组织全国总暴动的冒险计划,并决定恢复党、团、工会的独立组织和经常工作。会后,东海、灌云等县的土地革命行动委员会撤销,恢复中共东海中心县委和灌云县委。11月,中共徐海蚌特委改组为徐州、东海、长淮三个特委。新建的中共东海特委领导东海、灌云、赣榆、沭阳、郯城5个县的党组织。东海特委和所属各县县委都把抓紧恢复、重组党、团组织作为迫切任务,并总结经验,准备发动新斗争。
贯庄、鲁兰暴动
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各级党组织经过艰难的恢复和发展,继续在白色恐怖中对反动派展开顽强的斗争。中共东海特委根据省委关于“大胆地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对海属斗争作出了部署。中共东海县委根据特委的部署,决定发动贯庄、鲁南暴动,组建红军游击队。
1932年春节,中共东海县委成员以过年聚会为名,到大贯庄孙秉衡家开会,研究组织农民暴动、发动游击战争问题。徐州特委巡视员孙秉涛也在回家过年时参加了讨论。会议决定在贯庄发动农民暴动,具体领导工作由孙秉衡、徐润斋、孙秉权等人负责,计划在暴动后组织起红军游击队,拉到鲁兰打游击。
2月26日晚,孙秉衡在贯庄发动贫苦农民五六十人,由孙秉权带领,冲进地主富农家,夺取了十几支枪,接着打开3家地主的粮仓,把粮食分给贫苦农民。这时,白塔埠党支部的党员张继武带领参加破路行动的群众连夜赶到贯庄。暴动队伍100多人当夜在大贯庄召开大会,宣布“打土豪,救穷人,闹共产”的行动纲领,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由于分粮会议的时间拖得太长,已来不及在牛山一带实施其他计划,便将20多人的武装队伍拉到鲁兰,旋即抓住一个焦姓地主,在焦家圩子暂时住下。
2月27日,鲁兰农民夺了10多支枪,与大贯庄的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徐海游击队,共有30多人、枪,公开打出旗帜。晚上,发动当地农民烧了几家地主的契约,分了两家地主的粮食,贫苦农民欢欣鼓舞。28日,游击队解救了被刘湾地主敲诈逮捕的3个无辜农民,缴获3支押差家丁的枪。29日,游击队驻车庄,适逢石榴大集,一些在集市上抢购粮食的地主听说游击队来,马上停止收粮,仓皇逃走。周围村庄的农民闻讯纷纷赶来,要求参加游击队。
3月1日,徐海游击队东行20多里至蔷薇村,各村地主纠集武装,一起向游击队发动进攻。游击队无处安身,又无粮食弹药,加之领导人没有武装斗争经验,5天后被迫分散活动。这时,地方反动势力更加猖狂,反动区长和地主带人到鲁兰、大贯庄捕人烧房,暴动领导人孙秉衡、孙秉涛及其兄弟家的房屋被全部烧毁。几个领导人被迫避往外地。
贯庄、鲁兰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暴动中公开亮出中国工农红军徐海游击队的旗帜,则表明了海属地区党组织把组建红色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作为夺取政权的主要方针,并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为日后开展大规模武装斗争打下了群众基础。
和兴庄分粮斗争
1932年,中共东海特委要求灌云县委以南区管庄、西区李集一带为中心广泛组织并扩大农民斗争委员会、雇工委员会,领导雇工要求增加工资、改良生活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挑选一部分勇敢坚决的贫雇农群众组建游击队,广泛宣传苏维埃的土地革命政纲,准备发动游击战争。
1933年2月,灌云县春荒极其严重,中共灌云县委根据群众的春荒斗争要求,部署各区委、支部和团组织,用联席会、活动分子会、代表会、群众会、个别谈话等方式组织群众斗争。县委根据发动群众的情况,决定在李集区的和兴庄、杨三庄、朱闸口(今均属灌南县)一带发动分粮斗争。
为充分发动群众参加分粮斗争,灌云县委专门编了民歌小调,由冯家驹、管海萍等县委领导人多次到和兴庄一带,在农民协会会员中教唱,使其很快流传开来。经过县委的宣传发动,和兴庄、杨三庄、朱闸口一带的贫苦农民开始行动起来。县委在农民协会骨干中挑选积极分子和党团员组成分粮委员会,集中10支好枪、20支土炮,组成15人的灌云游击大队一中队,另成立40人的赤卫队,分成4个小队,为武装分粮做好准备工作。
3月的一天夜里,在游击队的警戒保护下,灌云县委带领300余名群众冲进和兴庄杜姓大地主家分粮。至五更,分粮2万多斤。次日,国民党灌云县政府出动军警100多人搜捕镇压分粮群众。党团员和农民协会骨干被迫分散隐蔽,李集、杨三庄支部停止活动。
和兴庄分粮斗争虽然暴露了组织,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产生了极大影响,天津《大公报》曾以《灌云饥民夺食》为题作了报道。事后,灌云(包括今灌南县)各地又多次发生农民分粮和收缴地主家枪枝的斗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海属地区的农民暴动和革命斗争虽因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而失败,但暴动和革命斗争发动了数以千计的人民群众,有力地冲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统治。一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统治者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充分表现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