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为“一带一路”提供坚强支撑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2-05-05 浏览次数:   字号:【

——连云港港发展历程回顾

薛广东

1933年7月1日,承包筑港工程的荷兰人在“老窑”抛石填海,同年11月21日,中国招商局的“同华”号货轮靠泊孙家山临时码头,连云港港正式开埠运营。

从此,这个被孙中山先生写进《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名字极具诗意的港口,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地图上。但随后不久因接连遭受日寇的侵占、摧残和国民党军队的掠夺、破坏,让刚刚形成雏形的连云港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重获新生杨帆再起航。1948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滨海军分区解放了连云地区,港口被新海连特区军管会接管。《连云港港史》记载了港口刚被接管时的惨状:码头坍塌,船只凋零,生产完全瘫痪,整个港口已成了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频临“死港”边缘。

面对百废待兴的港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港口干部职工迅速投入到修补码头、修建堤岸、打捞沉船、清理港池、疏浚航道等工作中去,并设法修复了多艘拖轮、挖泥船等港作船舶。1949年6月,连云港港恢复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连云港港的运营逐步走上正轨,港口的发展建设在各个时期也始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连云港港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成为了国际化深水大港,而且也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功能等级持续优化提升。1948年军管会接管连云港港时,整个港口只有3个固定小码头,9个停泊区中只有2个尚能勉强使用,且港区内的航道自抗战胜利后就未疏浚过,淤塞严重,最浅处仅有-0.7米。而如今,港口已拥有生产性泊位84个(包括内河700-1000吨级泊位21个),万吨级及其以上深水泊位达60个,其中铁矿石、集装箱、氧化铝、散化肥、液体散货、粮食、煤炭等专业化泊位近30个,2009年建成的88号泊位等级达到了30万吨级,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超大型泊位之一。通过改扩建,连云港的航道等级也在不断提升,从3.5万吨级陆续扩大至5万吨级、7万吨级、15万吨级;2015年,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竣工,2017年,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又开始了建设,现在30万吨级船舶在连云港港进出已是稀松平常之事。

亿吨吞吐量再上新台阶。1949年,刚刚恢复生产的连云港港吞吐量仅为5.6万吨,而到了1959年已增至237.6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连云港港的吞吐量迅猛增长,1979年吞吐量达到681.4万吨,1988年突破千万吨,跻身中国沿海港口前列,而到了1999年,吞吐量则上升至2016.7万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港口功能的不断完善,连云港港的吞吐量从两千多万吨快速攀升,并在2008年首次跨越亿吨,到了2020年,已达到2.5亿吨。在散杂货不断上量的同时,连云港港的集装箱运输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7年港口第一次装卸集装箱,当年仅完成13个标箱,而到了2020年,集装箱运量已达480万标箱。

“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初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连云港港因长期被扣着“回淤严重、软基基础、陆域狭窄”的帽子,再加之当时国家财政困乏、投资不足,致使连云港港发展较为缓慢。1973年,周恩来总理向全国港口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连云港港由此拉开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造、升级老港区生产功能的同时,又相继开辟了庙岭、墟沟两个新港区,建成了一批煤炭、杂货、木材、钢铁、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并于1993年建成全长6.7公里的拦海大堤——西大堤,使连云港港拥有了一个可建一百多个生产性泊位的优良港湾。2008年,连云港港“一体两翼”发展规划获批,通过快马加鞭的建设,最终于2012年形成了以连云港区为主体、赣榆港区为北翼、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为南翼的“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布局,使港口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现在的连云港港已有连云、赣榆、徐圩、灌河共4大港区,并与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紧密相融,后续发展空间和资源充足,为港产联动、港城互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立体化集疏运体系日渐完善。自1933年开港后,连云港港货物集疏运主要依赖于境内的唯一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效率非常低下,致使港口时常出现压船、压货现象。为打破这一严重制约港口发展的瓶颈,在中央及省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多年的建设,连云港港集疏运体系逐渐完善。现在,电气双线铁路、三条疏港高速已为港口串联起铁、公、水、空与海、河、江的立体化集疏运体系,物流链不断加密。铁路方面,连云港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依托陇海兰新铁路联通全国铁路干线,并经由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直抵中亚与欧洲。连云港港开行的中亚班列直达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塔什干、阿拉梅金等主要站点,中欧班列形成至土耳其等黑海沿岸国家和至波兰、德国等沿线国家的南北两条通道。2020年,连云港港中欧班列开行554列,领先国内众多港口。公路方面,依托连霍、同三、宁连、临连高速公路与多条国道、省道交汇,形成了5大进出通道。内河方面,通过京杭运河可联系苏北、鲁南、皖北、豫中南和沿江沿海地区,通过连申线可联系盐城、南通及其他长江流域地区。面向内陆,连云港港在港区设有中哈物流场站,在中哈边境设有霍尔果斯无水港,在陆桥沿线设有9个内陆场站。面向海外,目前已形成远洋干线4条、近洋航线29条、内支线8条、内贸线15条、海河线4条、杂货班轮航线13条、客货班轮航线2条的网络布局。

品牌效应持续增强。作为“一带一路”海陆交汇枢纽,连云港的服务范围在陆上已延伸至亚欧内陆地区,在海上已与全球近千个港口进行通航往来,如今已成为大中小泊位配套、内外贸并重、客货运兼顾、运输功能齐全、多式联运发达、能够满足广大客户多元化服务需求的综合性国际化港口。在多年的服务实践中,连云港还打造出了铁矿石、红土镍矿、机械设备、氧化铝、有色矿、化肥、粮食、胶合板等一大批货运品牌,成为中国进口氧化铝、有色矿和木薯干第一港,中国出口铝锭和胶合板第一港,中国大陆桥跨境运输第一港,中国出口焦炭第二港,中国三大化肥进口港、四大机械设备出口港、五大粮食接卸港,并多次获评大陆集装箱服务最佳港、全国海铁联运示范港、全国科技示范港,全国低碳示范港。

要素集聚活力不断提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至今,连云港港管理体制经过多次变革,港口从中央管理、双重领导到属地化管理,从政企合一到政企分开再到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改革不仅加快了港口市场化进程,也让港口的发展充满了活力。2015年,连云港市整合港口资源,组建港口控股集团,港口发展再次加速,生产经营提质上档。至2020年,连云港港已与中远海运、中国信达、哈国铁路、新加坡万邦等100多个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合作领域从货物运输拓展到码头生产、物流服务、临港工业、资本市场,汇聚了一批资金、项目、技术、管理等优质资源要素,港口作为物流、商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枢纽作用持续增强。随着我国双向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内25个沿海主要港口、12个区域性中心港口、长三角港口群三大主体港之一的连云港港,其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更加彰显。2017 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上作出“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为连云港承接“一带一路”建设、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等国家使命,尽早建成“面向国际、承东启西、辐射南北、便捷高效”的东方大港,既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不会有今日的连云港港。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建设好连云港!当前,万名港口人在党的领导下,正向着建设“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和“一带一路”战略强支点的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