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属地区党组织的重建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05-20 浏览次数:   字号:【


刘鹏

由于海属各县农民暴动的失败,一些暴动的组织者和党员骨干被捕或牺牲,致使党组织被破坏,到1934年11月海属党组织活动全部中断,为了继续更好地发动斗争,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显得尤为迫切。

矢志不渝 寻找党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有一大批与党组织失去关系的共产党员和抗日热血青年奔走呼号,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海属地区深入人心。海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取得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为此,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开始了寻找党组织活动。

1937年下半年,东海县抗日救亡义勇团的周晓江、郇华民、李铁民、徐润斋等从广播里得知中央红军已经胜利到达陕北,并在西安设有“八路军办事处”,进步青年从全国各地涌向西安然后再去延安的消息,非常兴奋。他们经过认真讨论之后,决定派李铁民去西安寻找党组织。李铁民偕郇霈历经旅途艰辛于12月抵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李铁民经办事处的介绍到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训练班教育主任刘瑞龙要求他们不要去延安,回到家乡发动群众抗日。在训练班结束之前,刘瑞龙向李铁民交代了几处可接上党的关系的地点与办法,要他们迅速回去,接上组织关系,在党的领导下,把东海地区的抗日斗争开展起来。

李铁民按刘瑞龙的指示,在1938年2月训练班结业就赶回家乡。刘瑞龙所交代的几处接关系的地址全在徐州,当时那里的形势已相当紧张,几处关系都已撤走,他们只得先回东海。

1938年11月,李铁民送周朝鍭等人进山东沂水岸堤抗大分校学习。学习期间,周朝鍭、刘风锦等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周朝鍭受党组织委派回家乡开展工作。至此,东海县人民寻找党组织终于成功。1939年初,中共海西支部重新建立,周朝鍭任支部书记。

就在东海县人民寻找党组织的同时,灌云县与党失去联系的共产党人也在积极行动。1934年在上海沪东区委进行革命斗争时被捕入狱的孙海光,于1937年8月被党营救出狱,旋即回到家乡,联络失掉关系的老同志和爱国青年,投入抗日斗争的洪流。1938年4、5月份,孙海光在东北军第57军第112师战地工作团工作期间,经该部中共地下工委委员李欣的介绍,到山东纵队第4支队第2团,找党组织解决组织关系,并希望党组织派人到苏北领导抗战救国工作。后经山东分局介绍至苏皖特委,孙海光辗转寻找党组织也获得了成功,于1939年2月回到家乡恢复党籍。

海属地区人民寻找党组织,充分反映了海属地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活动。他们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救亡的许多重大问题就缺少主心骨。所以,他们在外出过程中,克服许多艰难险阻,忍饥受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次不成,二次再去,从不气馁,矢志不渝。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勠力同心 重建党组织

海属党组织被破坏后,失去关系的党员虽然得不到组织的领导,但他们时刻关注党中央的声音。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6年又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海属地区的一些早期党员便在这样的形势下积极活动起来,自觉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这些活动为海属地区党组织的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共赣榆县特别支部的建立

1938年5、6月份,属于部队系统的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赵志刚先后两次到赣榆,找在赣榆县开展抗日活动的共产党人张树仁、李克济等谈话,研究在县内发展党员和建立组织的问题,开始作恢复党组织准备。6月下句,赵志刚派李旦夫到赣榆建党。他在赣榆县城召开了贛榆县第一次全体党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寄萍、张树仁和李克济等。李旦夫代表中共鲁东南特委宣布建立中共赣榆县特别支部,张树仁为支部书记。会议还研究确定了支部建立后工作重点是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扩大组织。

中共赣榆特别支部的建立,是赣榆县党组织中断了数年之后于全面抗战开始后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赣榆县的抗日斗争也从此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辟了新局面。

中共海属工委的建立

1938年底至1939年初,中共山东分局和苏皖特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鲁南,向苏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苏北人民矢志不渝寻找党组织的强烈愿望,先后派遣几批干部分赴宿北、东灌沭地区、淮淮涟泗(淮阴、淮安、涟水、泗阳)地区以及运东地区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

1938年12月,李浩然派山东岸堤抗大分校灌云籍学员张惠李(张如有)回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抗日,并要他了解原共产党员孙存楼的表现。1939年1月上旬,张惠李偕同孙存楼来到邳北铁佛寺苏皖边区特委,向李浩然汇报了灌云县的抗日斗争开展情况,并要求派党员干部去建立党组织,加强对抗日斗争的领导。经特委研究,决定建立中共海属工作委员会,调中共邳睢铜工委组织部长余耀海任工委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1连指导员孙朝旭任组织委员,赴东灌沭重新建党。

中共海属工委建立后,以沭阳县的汤沟、灌云县的上马台为主要立足点,分头开展工作。组织抗日宣传、发展党员、组建抗日武装等。2月上旬便开始发展党员。孙朝旭在上马台首先发展孙秉惠入党,在响水口发展周至贤入党,在板浦《灌云日报》社发展周特夫、沙衡、吴建入党。在陡沟发展陈飞、冯国柱、李天明入党。余耀海在汤沟、上马台一带又先后发展汤曙红、汤化陶、汤若瑜、汤明霞、孙桂仙、汤良智、孙美丽、冯淑芬、孙良浩、孙良芹、孙婉如、孙桂儒、吴书、孙景如、李石青、武力章、武保璋、徐禹民、冯庶桐等入党。

中共海属中心县委及其基层组织的建立

海属地区重新建党工作开展很顺利,发展较快。1939年2 月,中共苏皖特委为适应发展的形势,派周瑞迎到东灌沭地区,将中共海属工委改组为中共海属中心县委,周瑞迎任代理书记。3 月,山东分局和苏皖特委任命张克辛为中共海属中心县委书记,余耀海、孙海光、汤曙红、张克辛、章维仁、陈飞、冯国柱、周瑞迎为委员,陈飞为组织部长,冯国柱为民运部长,孙海光为青年部长,章维仁为宣传部长。

中共海属中心县委成立后,同时成立中共灌云县委、东海县委、沭阳县委。

中共灌云县委由余耀海任书记,吴建任组织部长,吴书任宣传部长,并组建了中共灌云三区、灌云五区区委会,分别由张克明、孙川人担任区委书记。

中共东海县委由陈飞任县委书记,冯国柱任组织部长,李天民任宣传部长。东海县委成立后,在竹墩、安峰山、赵庄、郇圩、双店、高埝、李埝、牛山、望烟等地积极发展党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县先后成立了10多个支部,发展了100多名党员。1939年秋,孙海光任东海县委书记,李坚为组织委员,李铁民为宣传委员。

中共沭阳县委由章维仁任县委书记,汤化余为组织部长,汤曙红为军事部长。

1939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为加强和统一苏皖边区党的工作,决定撤销中共苏皖特委,成立苏皖边区党委,金明任书记,李浩然为组织部长(未到职),张彦为宣传部长,钟辉为军事部长(未到职),张克辛为武装部长,邵幼和为统战部长,张震寰为青年部长。

9月初,区党委机关迁至泗县张塘,以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为掩护,开展领导工作,同时抓紧调整充实苏北各级党组织,分别建立三个地委,淮涟地区早在7月份就建立了第三地委,万众一任书记;海属中心县委于9月改为第二地委,杨纯任书记,陈飞为组织部长,章维仁为宣传部长,冯国柱为民运部长,下辖东海、灌云、沭阳三个县委不变。

中共赣榆县委的建立

1938年冬,东北军第112师地下工委与山东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赵志刚便将赣榆特支介绍给山东鲁东南特委,至此,赣榆县的党组织改属山东省地方党委领导。12月,中共鲁东南特委决定:撤销中共赣榆特支,成立中共赣榆党团,刘寄萍任党团书记,陶君彦负责组织工作,张树仁负责宣传工作,李克济负责青年工作。

1939年1月,鲁东南特委又将中共赣榆党团改为中共赣榆县工作委员会,刘寄萍任书记,陶君彦任组织部长,张树仁任宣传部长,李克济负责青年工作。同年4月,中共鲁东南特委作出决定,成立中共莒赣临工委,管辖区域为莒县九区、十区,赣榆县五区、六区和临沂五区。特委同时决定:张树仁任赣榆五区区委书记,陶君彦任赣榆六区区委书记,刘寄萍继续留任朱爱周常备旅政训处主任。

1940年冬,滨海军政委员会为加强赣榆和临沂沭东地区的领导,决定建立中共临赣工委,邱也民任书记。随着赣榆县北部地区的解放,1941年2月,中共鲁南四地委决定撤销临赣工委,建立中共赣榆县委,邱也民任县委书记,孙杰任组织部长。

至此,海属地区党组织基本恢复和重建。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