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豪杰杨纯纵横淮海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07-08 浏览次数:   字号:【


在那抗日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沭阳当年有着抓把土都能挤出血来的光辉抗日历史。张圩乡曾是中共苏皖区党委、淮海区党委、淮海区专员公署、淮海区行政公署机关驻地,是中共苏皖区党委东进的基点。更是曾经拥有15个县级政权、480万人口的淮海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是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很多革命前辈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杨纯就是为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谱写壮丽人生篇章的先驱者之一。

承担使命,开辟抗日根据地

杨纯,原名万国瑞,化名陈光薇。1917年出生于四川峨眉县一个士绅家庭。杨纯幼时受到其父亲进步思想影响,胸怀大志,性格刚强,敢作敢为。随父亲在南京读小学时,她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按万家字辈改为“国瑞”(当时女孩不能按家庭排行起名),被同学视为“假小子”。1935年随父就读武汉女子中学,直到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在武汉读书期间,“一二九”运动爆发,由于杨纯的刚强个性,卓越的组织能力,被推崇为全市学联负责人,担任全市学生大游行总指挥,带领上万学生走上街头,呼吁抗日救亡,其英武与飒爽令人侧目。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毅然走上抗日救亡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与一位叫李锐大学同学一起去北京找党,后来辗转到山东,从事秘密党支部工作,参加了山东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并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山东抗日第四支队宣传队长,团政治处主任,淄博特委组织部。

1939年2月杨纯受中共山东局的派遣,与江彤(刘瑞夫人)女扮男装,来到皖东北与江上青接上头,并于1939年3月组建了中共皖东北特委,杨纯任书记。仅几个月时间,杨纯在党建、发动群众、统一战线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皖东北特委工作与大别山、上海、山东等地方来的同志工作联系了起来。最突出的是在她的推动下,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建立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刘少奇赞誉她说:“杨纯是新四军中最能干的女将”。

1939年9月,我党组建了中共苏皖区党委,金明任书记,杨纯任二地委(淮海区)书记。1939年7月,在东灌沭地区坚持抗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队第三团团长汤曙红,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沭阳县长夏铸禹暗算杀害。惨案发生后,抗日武装面临顽军围歼的危险。在这危急时刻,中共苏皖区党委任命杨纯兼任三团政委。杨纯到任后,首先整顿组织,撤销原设的三个县委,统一组建四个新的县委,宿北为第一县委,沭阳西部与东海南部为第二县委,沭阳东部为第三县委,灌云为第四县委。指示各县举办培训班,培训干部,发展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树立党的形象。杨纯同志超强的领导能力能迅速使淮海区第二地委辖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扭转了被动局面。1940年5月统计,第二地委共有党员1000多名。杨纯还利用“拜把子”形式,组织发展“抗日兄弟团”,通过这种形式争取不少赞成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发展了抗日武装,在灌东地区党组织掌握了300多条枪。沭阳地区有了近二百条枪,逐渐具备了打击日伪顽的基本武装。1940年2月,孙秉惠、孙良浩等人化装成粮商突袭义泽河日军据点,冲进碉堡毙敌7人,在地方引起了很大轰动,增强了民众抗日热情。东海县委派遣人员打入国民党县常备军,将其特务分队拉出来与地方武装合并,汇聚270多人,成立了云台大队。

1940年3月14日,刚组建的淮涟抗日武装在沭阳钱集一带被敌军五个团包围,损失惨重,突围后反动势力配合顽军到处缉拿战士,淮涟抗日武装一度士气消沉,队伍何去何从莫衷一是。就在此时,杨纯临危受命兼任三地委书记。杨纯到任后,审时度势,毅然决定队伍打出“淮河大队”的旗号,撤到盐河两岸活动,坚持游击斗争,保存实力,寻机打击反动顽匪。老百姓知道八路军没有走,共产党没有走,对抗日又有了信心,为八路军东进和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开辟淮海,唤起民众抗日顽

1940年8月,中共苏皖区党委机关迁入沭阳张圩,进入淮海区,直接领导淮海区各项工作,杨纯仍兼任第二、三地委书记,同时任八路军五纵(黄克诚任司令员)一支队后方办事处主任,配合部队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中共淮海区党委成立,金明任书记,杨纯任组织部长、总农会会长等职。她奔赴各个群众工作的战场,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深入细致地发动群众,由点到面,波浪式发展,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健全各级基层政权和农、青、妇、儿童团、文艺宣传等群众组织,在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基层党支部。

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开始时群众害怕,不敢接纳,怕地主秋后算帐。杨纯要求各县区成立工作队,深入群众之中,访贫问苦,帮助困难群众收麦做事,对顽固地主作重点去攻,分化瓦解。由上而下成立农会小组,自己也经常在《淮海报》撰文宣传。由于杨纯超强的领导才能,很快减租减息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实现了减租(到四六分)、减息(一分五利息)、增加雇工工资(由雇主为长工买小褂、大手巾,工资达到奉养一妻二子的标准)。农民得到实惠,一片欢腾,抗日斗争形势一片大好,军队得到壮大。淮海军区原来部队九千余名,仅半年时间发展到一万五千多名战士。发展党员干部一千多名,在后来开辟苏南、浙江抗日根据地时,为中央提供了一大批人才。

淮海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日伪频繁扫荡,重点封锁粮食、棉花等物资。为了生存,为了供养坚持抗战的亲四军(军分区),杨纯发表文章《双十节告农救会员书》,在淮海报上登出,号召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粉碎封锁,开展大生产运动。一场轰轰烈烈地造肥、纺纱织布、做鞋、军衣活动,在15个县区开展起来,造肥每亩达十担,总农会发给“造肥大五”证书;妇女纺纱每天4两为模范,8两为纺纱英雄,奖1000元淮海币。淮海区人民不仅粉碎了日伪封锁,生产的粮食与棉布还支持了其他根据地的生活用需,受到中央的嘉奖。

新中国成立后,杨纯先后任上海市杨树浦工业区委书记,华东纺织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55年2月担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秘书。1966年任中央对外文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7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1977年任卫生部党组成员。1978年兼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党组书记。1980年任卫生部副部长。杨纯于2005年1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