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勇士”浴血火叉巷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08-04 浏览次数:   字号:【


1941年3月,青口战斗打响,这是由八路军第115师组织,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配合作战的一次重要战斗,是八路军东进滨海抗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当时日军正在推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日军将赣榆县伪军两千余人编成“剿共军”三个团,第1团(团长李凤和)驻小荒、碱滩一带,第2团(团长张星三)住石桥、柘汪一带,第3团(团长孙谦昭)住张城子、李城子至朱堵、寺后一线。日伪安设的据点有青口、城里、海头、兴庄、下口、寺后、大沟南、大沙河、墩尚、李城等处。青口战斗,以扩大滨海抗日根据地,使八路军移兵较为富庶的滨海地区保障军队供给,减轻人民负担,并且打破日军的海上封锁,打通与华中、胶东的联系,进而控制陇海路,粉碎日军“治安强化运动”和“以战养战”的计划为其主要目的。参战部队由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旅长曾国华、山纵2旅旅长孙继先、政委江华等组成前线指挥部,实施战斗指挥。

前线指挥部分析了形势,认为赣榆连同新浦、海州的日伪共有四千余人,但伪军较多,战斗力不强。在这以前,八路军没有大部队在这一带活动,日伪思想较麻痹,战斗打响后,短时间不会有大兵力增援;海边多系浅滩,兵舰活动受限,日海军亦不可能登陆增援;加之县内公路多为泥土路面,木桥甚多,易于破阻,迟滞日伪援军。作战地区虽系平原,但河川纵横,坟墓甚多,村落繁密,林木丛生,便于八路军运动作战。“前指”做出决定,以三倍于敌的优势兵力,以突袭的战术, 乘日伪不备,发起青口战斗,夺取战斗的胜利。战斗的第一步,消灭青口外围据点的日伪,相继袭入青口;第二步进逼东海,控制陇海路北地区。参战部队分为三路纵队,一纵队主攻青口;二纵队解决青口以南各据点;三纵队在青口、县城之间活动,打击敌增援部队。

3月19日晚,一纵进攻海头,揭开了青口战斗的序幕。各路勇士奋战至23日,连克海头、兴庄、寺后、大沟南等据点。25日上午10时,各线同时动作,展开总攻,老4团由郯马奔袭大沙河以钳制日军增援。进袭青口的部队为参加过平型关作战的老6团,指战员冒着猛烈的炮火,奋勇登城,以手榴弹等短兵火器迫日军退守炮楼,继而一鼓作气向两翼发展,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突击部队迅速占领日军仓库,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在猛攻青口的同时,二纵对张城、李城等据点发起进攻。在强大火力配合下,向伪军喊话进行政治攻势,瓦解了伪军的防御力量,张城伪军三百多人缴械投降,李城二百余伪军一部投降,一部企图突围被俘获。同时,担负钳制任务的“岳州”9连攻入青口东面的海口下口村据点,日伪仓皇逃窜,群众自动帮助拆围子、破桥梁。日伪正在装运的数万斤粮食,被八路军缴获。

25日夜,新浦日伪一部五辆汽车向青口驰援,被阻击部队击退。26日拂晓,日伪又以汽车20余辆,坦克2辆,大炮4门,400余人绕道海边,并有海军一部配合,企图从侧后攻击八路军,遭到“岳州”9连迎头痛击。激战四小时,9连按原定计划撤出战斗,胜利转移。

日伪失败后,于3月30日,集结千余人妄图报复。4月1日,进犯至城头一带,遭八路军伏击,旋即退至门楼河。是夜,八路军又猛攻门楼河之日伪,日伪狼狈退回。

青口战斗,攻克日伪海头、兴庄、李城子、张城子、寺后、大沟南等据点,毙日伪200余人,俘虏伪军800余人,缴获大炮3门,步枪800余支,驳壳枪40余支,炸毁汽车2辆,缴获子弹和军用品无数。青口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消灭伪“剿共军”第3团,重创1、2团。日伪军龟缩到青口、县城、大沙河三个据点。八路军乘胜向赣榆南及东海进军,陇海路以北地区大部为八路军控制。青口战斗全部计划圆满完成。

在这次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攻城部队在撤离青口时,担任掩护任务的某部2班、7班原飞友等十八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没有及时撤出战斗,他们与日伪浴血奋战,用生命谱写了英勇杀敌的壮丽诗篇。这就是著名的“青口十八勇士”。

黎明前,八路军主动撤出青口,7班班长原飞友带着战士掩护主力撤退时被日伪包围。原飞友带领战士两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最后退到“火叉巷”一个院内固守。这时,东边院子里传来断断续续的枪声。他们判断这是兄弟连队的同志在与日伪战斗,于是打通院墙与他们取得联系,原来1排排长赵本源和他带领的2班同志也因未及时撤出,被困在院内,两个班汇合在一起共18人。

天大亮了,日伪军越聚越多,“火叉巷”被围得水泄不通。战士们知道眼前的战斗更残酷了,决定30米内不开枪,日伪爬上一个就打死一个,使其始终不能靠近。战斗从早晨坚持到傍晚,日伪军死伤50多个。

战士们血战了一天一夜,有8人英勇牺牲了,子弹也快打光了。赵排长负了重伤,为不拖累战友,高呼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饮弹自尽。2班副班长因断了腿,也自戕了。

原飞友带领战士们把枪上的机头卸下毁坏扔掉,8个人分散到老百姓家隐藏起来。一位白发老大娘给战士换了便衣,把他们藏起来用草盖好。许久,日军才胆怯地进了院子,叫嚣着要放火烧毁院子。为了不连累老大娘和其他群众,原飞友领着战士冲出来,和日军厮拼,最后被汉奸队捆绑起来,押往据点。日军用铁丝把战士们捆在柱子上,放狼狗去咬,8个战士没有一个人吭声,日本兵又用铁棍、竹棒敲打着战士的头部和身躯。此后六天,每天都要受到毒打拷问。

第七天,日军小队长把8名勇士押上一辆汽车,送到了新浦日军宪兵队。

第八天, 宪兵队对8名战士进行审讯,没有一个人回答。日军气急败坏,就叫汉奸们把战士绑起来,把烧红的炭块塞进战士们的嘴里,放在战士们的手上……又是六天六夜,日军还是毫无所获,最后决定用火活活烧死他们。这天晚上,8个战士被押到新浦第八工场,用绳索分别捆绑在两个木桩子上,准备第二天行刑。

深夜,战士孟兆阁忍住疼痛,收缩双手,使劲地磨,皮肉都磨破了,终于挣脱了双手,又把捆在身上的绳索解开。同时绑在一个柱子上的3个人的绳索也被孟兆阁解开了。当他们想去解另外4个同志的绳索时,鸡已叫,天快亮了。孟兆阁等人只得含着热泪与战友们分手,趁哨兵换哨的时候,冲出工场,一直往南跑去。没有跑掉的马培真、孙洪太、何北生、张秀阁4位战士,不久就被日军杀害了。

孟兆阁等4人往南跑了一里多路,越过一道深水沟后,大家分开了。孙玉琨、李会元继续往南跑去,原飞友的伤势太重,不忍拖累战友,让孟兆阁先走。孟兆阁与班长含泪分手,向西北方向走去。白天怕日军发现,只好黑夜走,走了几夜才接近边区,老百姓告诉他西边庄上住着八路军。他急忙往西庄奔去,找到了自己的队伍,首长热情接待了他,把他送到后方医院休养。出院后,他重返战场,杀敌卫国,不幸于1944年在石沟崖战斗中壮烈牺牲。抗日山烈士纪念碑上镌刻有孟兆阁的英名。

几天后,李会元和孙玉琨也回来了,找到了原来的部队。

原飞友以顽强的毅力向前爬着,爬了不知有多少里路,正巧碰上了武工队的同志,立即把他送到医院,但因伤势太重,第二天就牺牲了。

青口战斗的巨大胜利,扩大和巩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十八勇士的英勇事迹,鼓舞着抗日军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从此,滨海抗日根据地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并逐步建成山东抗日根据地五大战略区之一。罗荣桓、黎玉、朱瑞、陈光、肖华率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自此长驻滨海,指挥整个山东战场的抗日战争直至抗战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