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修志和年鉴编纂给三轮修志的几点启示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04-15 浏览次数:   字号:【

根据国务院2006年5月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关于“地方志书每20年编修一次”的相关规定,第三轮修志将于2025年左右启动。二轮修志下限的2005年到三轮修志开始启动的这20年,国内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总量成倍翻番,城市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农村经济转型,科技新成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这些都拓宽了三轮修志取材的范围和内容。本文尝试从二轮修志和年鉴编纂工作的实践中,为三轮志书的编修工作归纳几点启示。

一、要找准城区志的定位

2014年,撤销原新浦区和海州区,成立新的海州区。新的海州区虽然是连云港市的主城区,但又不是纯粹的城市区,因为海州主城区的周围,还有包含95个行政村的多个镇和街道,以及30多万农村居民,所以海州既是主城区,又包含郊区。这就要求在三轮修志中既突出主城区的城市功能,又要记述以农村经济转型为主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体地讲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海州区与所属市之间的关系。海州作为连云港市的主城区,中共连云港市委和市政府的驻地,区域内驻有大量省、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区内的一些行政机关、企业甚至与这些省、市级单位是从属关系。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关系时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有从属或业务往来的市属单位,例如供电、供水、银行以及主要以区域内资源运作的花果山景区等,可作为“驻地单位”作简介。第二种是主城区内的商业,其中一些省、市级投资新建的大型综合商业设施,与区内的一些商贸设施共同构成了市一级城市繁华的商贸街区,形成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这种情况应该按区域内的商业街区或中心予以整体记述。第三种是区级没有的高校以及没有业务往来的省、市属单位,区志原则上不作记述。

二是要处理好主城区与郊区的关系。把主城区的城市设施建设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记述主体的同时,可专门设置农业、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等篇章,以更全面地记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三是要处理好两区合并前的记述。2005年到两区合并前的2013年这八、九年间,原两区主城区的城市建设、商贸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不再分别记述,应按照篇章的内容合并记述,使其融为一体。

二、要突出区志的特色

鲜明的特色,既是一部志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部志书的灵魂与核心。在三轮修志中如何彰显海州的特色,笔者认为应重点把握好二点。

一是突出时代特色。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社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三轮修志断限内的20年,又是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深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入快车道的20年。仅从断限内的2015到2020年的“十二五”末和“十三五”期间看,海州区“十三五”期末的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5年年均增23.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3%和9.58%,这串数字的背后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日新月异,与此紧密相关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事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特别是2019年党政机构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和经营体制的改革等等,这些既是志书必需记述的改革开放的做法和成果,也是志书时代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必须认真记述的。

二是突出地方特色。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部成功志书的必备条件。海州区的地方特色,首推悠久的历史和古文化传承。从闪烁着华夏文明、被誉为“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到春秋时孔子登孔望山望海,从秦始皇在海州立石为秦东门到东汉初年记录佛道教文化的孔望山摩崖石刻,海州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6000年以前,秦代设置朐县,2000多年前海州就有了明确的行政建制,南北朝时期在海州建城,此后到民国近1500年间,海州一直是苏北、鲁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经济中心,是连云港市的根。直到今天,海州仍然存有保存完好的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凤凰古城、钟鼓楼,建于北宋年间的阿育王塔为代表的多座古寺庙,遍布山间的石刻、石雕,石曼卿、苏东坡、林则徐等历代文人名士留下的题咏,民国时期的城市缩影民主路等反映各个时期文明的古文化遗存。海州的这个地方特色,是历代海州地方志书都作为重要篇章详细记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这个特色会愈加明显,不但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更是社会文明传承的重要标志。三轮修志,海州仍应把这一特色浓墨重彩地记述好。

三、要逐项记述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成果

三轮修志断限内的2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不但速度大幅提升,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创新的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质和量的提高。这些创新的举措和成果,历年的年鉴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述,这也是三轮修志在资料征集方面的一个巨大优势,笔者认为主要应记述好以下几点。

1. 工业园区。海州经济开发区是海州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1992年兴建到二轮修志的下限2005年,是招商引资和打基础阶段,2005年的经济总量仅1.5亿元。经过“十一五”到“十三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和发展,海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都有了大幅的提升,到2019年,其经济总量达到260亿元。这其中不乏一些新的或首次出现的重大经济举措,值得在志书中作为重大的主体予以记述。

高新技术企业  “十一五”时期,海州经济开发区开始依据企业的规模、科技研发水平等要素,申报并获批多家园区内企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十二五”时期,201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经过几年发展,2014年,以海州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申报并获批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至2019年,海州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79家。2020年,进一步将原海州工业园、新浦工业园及新成立的宋艞工业园并入高新技术开发区,并与海州区融合发展,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优势引领各工业园企业在科技进步、企业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这是海州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举措。

科技创新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海州区聚焦“高质发展”,以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合作,各项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提升。至2019年,全区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60余个,省级以上孵化器2家,年度PCT专科申请量46个,领军人才55人。研发机构质量和数量在全市省级开发区遥遥领先,其中正大天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优秀课题承担单位,被授予“药物技术创新平台”奖牌,等等。

开发区志  二轮修志,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应修单位,有《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志》问世。当时的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属省级经济开发区,但只是海州区政府属下的一个科级单位,故只在《海州区志(1986~2005)》中作为一篇予以记述。经过多年的发展及2020年的调整,以海州区的三个工业园区为主设立的国家级连云港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市政府的正处级派出机构,与海州区融合发展。这个高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且物有专业,如果在三轮修志中继续作为地方志书的一个篇章,显然很难容纳下他的体量。建议市考虑,三轮修志中是否安排其单独撰修《连云港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志》,以全面记述他的发展历程。

2. 休闲观光农业。“十三五”期间,海州区依托近郊区的优势,将传统农业和观光体验、科学技术、文化创意进行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的深度融合,建成一批休闲观光点,其中休闲农业园51家,农家乐13家。以月牙岛湿地公园和集瑞园生态农庄为典型,2019年接待游客达53万人次,年收入达1.1亿元,带动农户1300余户、农民1000余人从业。这些主城区周围农村的观光农业园,既可体验田园生活,又可采摘应时蔬果,且路途较近,特别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3. 住宅小区。国家在上世纪末实行城市化以来,本世纪初城市的住宅小区建设步伐加快。海州作为连云港市的主城区,大量人口特别是小型家庭迅速入住各住宅小区。但二轮修志中,住宅小区尚未形成规模,鲜少入志。另外,“十三五”期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批集中、美观、适用的农村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这是社会进步和城市化的具体体现。在三轮修志中起码在位置、规模、建成时间等方面予以详细记述。

                                                    (海州区地方志办公室   孙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