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总纂与评定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0-10-26 浏览次数:   字号:【


通稿总纂

总纂是修志工作的重要阶段,也是村志编辑加工成书的重要过程,是确保村志质量的重要步骤,是整个志书成败与否的关键一环。察首轮修志中个别志书未能很好地进行总纂,主要表现体例不规范,有悖志体;文风不统一,风格不协调;交叉重复,一事多记;前后抵牾,互相矛盾;画蛇添足,随意省略;重要史实,记载有误;数字不准,影响使用;校勘粗疏,鲁鱼亥豕等现象。要搞好总纂首先要制订好总纂方案,其次要搞好分工。总纂的方法主要是通览全书,决断是非,把好政治关;分合取舍,终定篇目,把好体例关;查核资料,精益求精,把好史实关;斧削笔润,精雕细刻,把好语言文字关;横打竖克,总分相符,把好数字图表关;精校精勘,运用好“四校”,把好校雠关。

一、总纂的重要性

总纂是一项工作流程,它是村志工作的重要阶段;总纂是一种手段,即通过总纂搞好志书的编辑加工;总纂更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使志稿顺利成书,确保证志书的质量。

(一)总纂是志书编纂工作的重要阶段

志书编纂一般可分为7个阶段,即确定体例、拟订篇目、搜集资料、编写长编、撰写志稿、总纂定稿、付梓成书7个环节。总纂定稿是整个志书编纂工作的重要阶段和成败与否的关键一环。

(二)总纂是志书编辑加工成书的重要过程

志书的总纂过程,就是在各分志分纂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编辑加工、删繁就简、斧削笔润、去芜存菁、精雕细刻、统一风格、由璞至玉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志稿就不能成为志书。如果说一部志书初稿的完成是只是将玉挑出来,那么总纂的过程却是将采出来的玉细细地雕琢的过程。玉不琢不成器,所以一部志书的好坏,总纂起着决定的作用。

(三)总纂是确保志书质量的重要步骤

总纂是保证和提高志书质量的重要一环。一部村志书往往由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村民撰稿共同修纂的。如果不经过总纂,是很难成为一部合格的村志。搞好总纂,有利于规范志书的体例;搞好总纂,有利于处理好志书中的交叉重复;搞好总纂,有利于避免志书前后的相互抵牾。总之,搞好志书的总纂,有利于提高志书的整体质量,树立全方位的质量观。从而达到增强志书的著述性、整体性、科学性的目的。

二、总纂的步骤和方法

(一)总纂步骤

1.制订好总纂的方案。总纂方案的制订,直接关系到总纂的进度和总纂的质量。总纂方案应包括总纂的指导思想、总纂的程序、分工、职责、方法,总纂后的质量标准,包括政治标准、科学标准、资料标准、论述标准、史法标准、文字标准,以及按行文规定的具体要求、完成总纂的时间。

2.搞好分工。总纂一般应由主编一人执鞭,但由于一部志书只有主编一人总纂是很难完成的。这就必须在制订好总纂方案的时候,明确分工。总纂可根据情况,设若干组,每人负责一组。可设史实组、数据组、文字组、编排组、外调组,以及后勤组等。或也可按志书的几大部类分为综合组、政治组、经济组、科学文教组、社会组等。各组搞完之后,再由主编通纂。无论是设若干组或若干分纂,都是由主编负责,目的是搞好志书的总纂。

3.具体实施总纂。按照制订好总纂的方案和分工来实施总纂。

(二)总纂方法

总纂的方法大体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通览全书,决断是非,把好政治关。要搞好志书的总纂,必须通览全部志书,纵观每部分志,必须吃透全书的内容,这样才能发现志书中的各种问题,才能统摄全局,把各个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对全书做通盘的安排;才能斟酌推敲,明断是非,协调众议。在此基础上首把好政治关。所谓政治关就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关。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检查志书在政治观点上是否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否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是否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否符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②检查志书是否符合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保密政策和外交政策。凡是不利于党的统一战线,凡是不利于各民族团结,违背现行宗教政策,伤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的地方都要及时改正。

③反复推敲斟酌,排除因文字不严谨而导致政治观点上的错误。

2.分合取舍,终定篇目,把好体例关。通读全篇志书,把好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关之后,总纂的重要问题就是体例问题,包括进一步完善志书的总体设计,调整志书的篇章结构。类目该分列的分列,该合并的合并,该串动的串动,该修改的修改,该删掉的删掉。总之,就是在谋篇布局上,在篇目的锤炼上下一番功夫,使志书的体例更加完善,更加严密科学,既体现其现代性,又体现其科学性和地方特点。

3.查核资料,精益求精,把好史实关。查核资料,包括核对史实,核对引文,是总纂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志书各个部分分头编写,有时互不通气,既使是同一史料的运用有时也会互有出入,前后矛盾,有的由于引文疏忽,因一字之差,则意思完全相反,有的即使引用的是原文,但因受理解程度所限,也可能造成误解。精益求精地查证史实,核对引文,把好史实关,是搞好志书总纂的重要内容。

4.斧削笔润,精雕细刻,把好语言文字关。把好村志的语言文字关,应包括志书语言的运用,字词的推敲,文风的体现,图表、数据的使用,标题的表述,以及行文的规范等。这些虽然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却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

志书成稿后的删定工作就是删繁就简、取精用宏的工作,是一个由博而约的提炼过程,也是斧削笔润、精雕细刻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浓缩、提炼、淘金,就是以较少的文字增加更多的信息含量的过程。

把好志书的语言文字关,除了注意删繁就简以外,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出版和送审的志书仍然存在着图表运用不科学,数据不准确,尤其是表格中数字的纵、横、项、分项与总项不相符,以及标题表述不精炼、不准确,志书行文不规范的现象仍然较普遍地存在,这些都是需要按照著书的要求,认真地进行总纂,从而使志书符合编辑出版的规范化要求。

5.总分相符,把好数字图表关。数字图表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引起我们在总纂的过程中给予足够重视。首轮出版的志书和送审的志稿在图表运用还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数据的使用不准确比较突出。尤其是表格中数字的纵、横项、分项与总项不相符,文字记述与表不相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是需要按照著书的要求,认真地进行总纂,从而使得志书符合编辑出版的规范化要求。

6.精校精勘,运用好“四校”,把好校雠关。在总纂的过程中,运用好校雠学(校勘学)知识是搞好总纂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

评议审定

村志作为中国最低层面的志书,由于一村事涉地域范围窄小,其评审过程一是应简,不可过于繁缛,充其量三级评审足矣;二是要落地,立足于地方评审,一般不出县。

1、初审由村志编委会组织自审,以村志编委会主编及编辑人员为骨干,以参与修编的村民为主,人员多多益善。有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村民长期生活于村庄,对自己的村落历史最为熟悉,经年所发生的人事物事件最清楚,大量的历史事项都要靠村民鉴定、认可。因此,一审不指望对村志质量有全面、过高的要求,能把史实弄清即可,应以村民为主,充分发挥村民熟悉村情的优势。但在呈报二审前,村志主编应当对照志稿和修改方案看是否修改完善,把住体例关,然后再校正清样呈送二审。

2、复审仍属内审,一般在乡镇一级进行,评审重点要放在修志的专业上,但核准历史史实仍作为一项内容。人员由乡镇、编者、村民代表组成,防止走过场。其一,应有专业人员参审,对志稿进行全面严格地审查,提出书面参审意见,能及时发现志书中的缺漏;其二,村民代表仍可提出意见;其三,在呈报三审前,主编应当对照一审修改稿和修改方案看是否修改完善,然后再校正清样呈送三审。

3、终审属他审(专家审),也就是县志办组织、把关评审,人员要精,一般10数人即可。即评审团接到主修单位呈报的终审稿和终审请示报告,召集相关业务人员分工负责重点验收,书面一一指出修改意见,对症下药,消除脓肿,帮助志书提高质量,重在志稿的政治、体例、史实、语言上把关,应对志稿的质量进行全面评审。

评审后是分合进行的全面加工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