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地方志工作的供给侧改革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21 浏览次数:   字号:【

 


 陆瑞萍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以合作共赢为基础,致力于世界各国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既为世界共同发展创造机遇,也为中国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道路。各行各业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服务这个大局,找准各自定位,发挥独特作用。


国有史,郡有志。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在记述一地地情、传承文明文脉、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地方志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李克强总理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2015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地方志事业规划纲要。2016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将“加强修史修志”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面对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宏观背景,地方志工作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资源开发、人文传承、文化交流、地情资政等层面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并以贯彻规划纲要为总遵循,补齐短板,扩大有效供给,加快地方志工作供给侧改革,推动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


一、“一带一路”视野下地方志的独特功用


“一带一路”倡议既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包括方志在内的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前提保障,甚至是经济合作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实施,地方志迎来了发展的新空间,也必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1.地方志是信息库,蕴含大量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史料,是传承“一带一路”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编修史。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拥有赓续不断、内容宏富的地方志历史文献。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重要书证。据初步考察,地方志文献中蕴含大量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资料,如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及明代中外交通史的第一手资料。有关陶瓷的情况在各地方志中也多有涉及,已有《中国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问世。这些史料的挖掘整理,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开始的社会主义时期一、二轮修志,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地方志融入了改革和开放的时代元素,与“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记述更加深入。《连云港市志(1984-2005)》将“连云港与新亚欧大陆桥”单独设卷,以4万字的篇幅记述22年中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世界各国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开展货物贸易、人员交流、产业和科技合作的情况。上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上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源于唐代的青龙镇,盛于宋元的上海港,承于清江海关的设立,延至民国,上海成为远东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上海通志》从纵横两条线全面、多视角地记述了上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术与服务社会的价值。


2.地方志是教科书,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资政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时曾说:“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这种以志为信、以志为鉴的认知方法,源于方志文化的三大功用,即存史、资政、教化。而资政即为社会方方面面的治理提供可靠依据和历史借鉴,这是地方志自古至今最重要的功用,史称“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是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情况的全面客观记录的载体,是历史的客观再现。经验和教训,得失与成败,都像一面镜子,可以给后人以借鉴与启迪,为领导和决策机关认识地情把握地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地方志服务旅游、地名命名甚至城建开发、文物普查的事例屡屡见诸报端,地方志部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作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资政服务,更应深度把握沿线城市、沿线国家的地情、国情和文化传统、民性民风,帮助决策机关斟酌制定切合实际、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随着地方志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逐渐告别传统的“一本书”主义,向志书编纂、地方史编修、年鉴出版、方志馆和地情网建设、地方志资源开发等多业并举、内涵式发展迈进,进一步拓宽了地方志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途径。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地方志的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地方志工作内涵拓展,质量提升,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志书、年鉴,还是新时代意义上的影像方志、方志馆、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不俗业绩,获得了长足发展。以连云港市为例,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二轮修志编纂市志1部、县区志8部;出版地方综合年鉴7种,早于全省实现县区全覆盖;乡镇志部门志编纂工作全面启动,推进顺利。但当我们放眼“一带一路”,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要求审视地方志工作,不难发现地方志工作在队伍结构、产品质量、资政效益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以连云港市为例,区级地方志机构有机构无编制、队伍老化断层,志鉴工作创新乏力,成果供应端与需求端脱节,地方志理论研究薄弱对实践引领作用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亟需进行供给侧改革。


1.创新供给思维。一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党委政府有什么要求,社会有什么需求,“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地方志研究有什么需求?抓住三大需求,锁定研究目标,确定工作思路,地方志工作就会更有针对性。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找准工作的薄弱环节,带着具体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具体问题立行立改,比如针对地方志部门研究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联合高校相关院系,借助他们的人才智力优势开展“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研究。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是一个建平台、补短板的过程。三是坚持效果导向。一切工作都要讲究成效,地方志工作也一样。要将地方志工作分解成一个个子项目,落实人员,明确目标,实行项目化管理,加强事前研判、事中督查和事后总结,确保地方志工作扎实开展,确保地方志成果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有份量、在地方志系统有影响、在社会民众中得到认可。


2.创新供给内容。全国地方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挥地方志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利用水平,拓宽用志领域,提升服务大局能力,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这一要求意味着“一带一路”视野下地方志的供给侧改革要从改革供给内容出发,让内容发挥主导优势和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提供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地情文化和地情产品。要积极挖掘沉睡在方志资源故纸堆里的综合地情资料和有关交通、交流交往、资源禀赋、产业产品等方面的专题资料,加以整合整理、开发利用,变“静”为动,变“废”为“宝”。针对境内遗存的多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和考古发现,为充分发掘和宣传孔望山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300年的摩崖造像所体现的“佛从海上来”,以及宿城新罗人宅等体现的唐宋时期连云港地区与日本、朝鲜的交往交通史,可以考虑策划《连云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题。针对当前连云港地情书籍不成体系的实际,策划出版《连云港地方文化丛书》,包括《连云港地情手册》《连云港史话》《连云港风物掌故》《连云港地名故事》《连云港风景名胜》《连云港人物志》《连云港方言》等,兼文兼史,宣传连云港的历史和文化。针对旧志和地情文献散失的现状,策划重排出版《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光绪赣榆县志》《连云一瞥》《云台导游诗钞》等,宣纸竖排,函套包装,填补全市旧志文献系统点校整理的空白,也可以作为市委、市政府接待贵宾的礼品书。策应改革开放40周年、连云港解放70周年,编印大型画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连云港各行各业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呈现的崭新风貌,展现连云港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前景和投资兴业的良好环境。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将地方志工作的触角延伸、重心下移,有重点地编纂出版一批名镇名村志,并将乡镇村志的编纂出版与乡村游、农家乐、民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地方志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新途径。


3.创新供给形式。相比传统的纸质储存,地方志数据库的储存方式具有容量大、介质不易损坏、容易复制等特点,所以要以数字方志馆、地情网、数据库、公众号、手机报等为载体,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步伐。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对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进行分析,针对公众需求提供丰富而充满个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实现方志资源的有效供给。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可以在地方志信息化的基础上,整合沿路沿线地情资源,筹建“一带一路”数字方志馆,设立国别资源库、城市资源库、丝路文化库、地图数据库、丝路人物库、丝路风光影像库等分馆,将“一带一路”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系统化,从而用活地方志资源,为连云港各行各业对外交流、招商引资提供基础资料。也可以通过到丝路沿线城市、国家举办市情展览等形式,将连云港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经济实力、发展重点等介绍到省外和国际。


总之,“一带一路”大视野为地方志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崭新思路和广阔空间。我们要把创新作为地方志工作发展的首要驱动力,用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引领地方志发展,为连云港市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志”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