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旧志引文的改动问题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9-19 浏览次数:   字号:【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明至民国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前人为我们留下来很多地方志书,为我们今天研究连云港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可信的历史资料。我们在阅读旧志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旧志中引用的一些资料,往往和原始资料有出入,不是改了句子,就是改了字,还有的进行了缩编,使改后的文章与原始资料在意思上有明显的差别,这种改动明显是编者有意改动的,其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有“江左名志、地乘圭臬”之称的《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上载有一篇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州李永书重建蜡神庙时撰写的《海州重修蜡神庙记》。细读庙记拓片原文,竟与海州志上的文字(以下简称州志记文)有很大差别。州志记文计300字,而碑文拓片实际上却有584字。州志记文中的文字与原文校对,有增有减有改动,计添加5字,改动14字,删除216字。碑文拓片开头写道“古者大蜡有八”,引文写道:“尝考大蜡有八”。再如碑文拓片写道:“《豳》、《雅》若《大田》之篇有云:‘螟螣蟊贼,秉畀炎火’者,盖祭虽主于先啬,司啬而类,且及於迎猫祭虎,则蜡之有事……”而引文写道:“《豳》、《雅》云:‘螟螣蟊贼,秉畀炎火’,则蜡之有事”。这段话把艰涩难懂18个字给省掉了。引文最后,把写记的过程和对海州农业未来的展望,计有百余字给删了。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一》在介绍羽山时,附有唐崔国辅的羽山诗:“羽山一点青,海岸杂花碎。日暮千里帆,楚色有微霭。”《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引用的这首诗不是崔国辅的原诗。原诗载《全唐诗》,诗题名《石头滩作》,又作《石头濑》,是崔国辅的代表之作。这首《石头滩作》全诗如下:“怅矣秋风时,余临石头濑。因高见远境,尽此数州内。羽山数点青,海岸杂光碎。离离树木少,漭漭波潮大。日暮千里帆,南飞落天外。须臾遂入夜,楚色有微霭。寻源迹已穷,遗荣事多昧。一身犹未理,安得济时代?且泛朝夕潮,荷衣蕙为带。”《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节录了这首诗中最能表现羽山特点的四句:“羽山数点青,海岸杂花光碎。日暮千里帆,楚色有微霭”。除此以外,还作了一些文字上的改动。如“羽山数点青”,改成“一点青”;“海岸杂光碎”,改为“杂花碎”。选诗主要突出了“羽山”的特点。旧志明显是因为找不到单独咏羽山的诗,所以专门从崔国辅的《石头滩作》抽出了四句有关羽山的诗句,并作了必要的改动,形成了今天人们常诵于口的《羽山》诗。  


    《隆庆海州志》载有明代赣榆丞王廷相的《早发新坝二首》,第一首写道:“沱水遥通岛,扬帆藉稳流。星摇淮浦夜,月湿海门秋。世难几人在,心灰百计休。时闻南去雁,还动故乡愁。”到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二·水利》上,“沱水”改成了“寒水”。《禹贡》荆、梁二州皆有“沱”,《汉书·地理志》作“江沱”,《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作“沱水”,即沱江,指长江的一条支流。但这种解释用在这首诗里是讲不通的。笔者看过我市的一位作者硬把王廷相的活动轨迹与沱水联系在一起,用来解释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却怎么也解释不通。其实“沱”字的本意是可以停泊船只的水湾。也就是说,王廷相从可以通海的一处水湾处(新坝)出发。《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为了避免误解,将“沱水”改为“寒水”,这样就没有什么歧义了,虽然意思有些差别,但却解决了理解上的苦恼。不过这样一改把新坝原来的形象给改没了。  


    再如《云台新志·卷第十四·金石》载有连云钓鱼台隋代的王谟题名。对照石刻拓片,发现有好几处不同。诗序中的“四月乙亥”,书上写成“四月乙丑”,这是明显的错误。 还将诗序中的“记文后代,其诗曰”几个字省掉了。诗中的“自兹一度往”,将“兹”写成了“此”。假如按照志书上的文字来介绍这处石刻的话,那就要闹笑话了。  


    《云台新志》上收录了陶澍在宿城仙人屋内题的四首绝句。在诗序中有一句“系以绝句四首”,而《云台新志》中则写成“系以四绝句,道光乙未四月廿六日”。头一句的开头的“琦石”,改为“奇石”。第四首的“夜静龙欲起”,改为“潭冷龙欲起”。而把诗后的“道光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长沙陶澍题。住持通裕监泐”给省掉了。  


    像此类例子,数不胜数。旧志上的这些改动,无非是为了这样几个目的:一个是为了节约篇幅,废话少说。如《海州重修蜡神庙记》。二是为了理顺文章,读起来顺口。如《海州重修蜡神庙记》、陶澍的仙人屋石刻。三是为了帮助读者减少理解上的困难,把艰涩难懂的典故、词语,换成容易理解的词语。如《早发新坝二首》。四是为了找到相应的诗文与叙述文字相匹配,从别的诗文中选出几句,再进行加工,形成能够与叙述文字相匹配的单独的诗文。如《羽山》诗。这也体现了旧志编撰者的一片苦心。但是,我们今天假如再引用这些资料时,须要注意甄别,以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