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底气,往往源于历史长河中激荡的改革浪花。道光十二年的海州(今连云港),一场触及盐业命脉的票盐改革在此破冰。时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的陶澍登临云台山巅,眺望盐场堆积如山的困局,以“却缘王海疏禺荚、欲引神山渡愿船”的诗境为喻,在三元宫的晨钟暮鼓中酝酿变革。
这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盐业改革”的“陶澍改盐”,其史实和蕴含其中的精神启示是什么?7月25日,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举行的江苏方志大讲堂暨山海书谭·文史讲堂“陶澍淮北票盐改革”专题讲座为我们作了解答。该活动由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连云港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图书馆承办。江苏省方志馆副馆长沈萌溦、连云港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和市革命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史志爱好者等50余人参加线下活动。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吴明忠应邀作专题讲座。
深情回望193年前发生在淮北地区的盐业改革,吴明忠院长从现实动因、具体内容和当代启示三方面进行了生动讲解。他在简要介绍“干国良臣”陶澍生平事迹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陶澍在淮北打破纲商垄断、引入民间资本、裁减盐运浮费的改革实践,具体描述了改革后淮北三场盐销课裕、板浦镇“盐船衔尾抵岸,帆樯如林”的喜人场景,客观分析了淮南二十场保守势力强大、废纲行票阻力重重的历史遗憾。讲座最后,吴院长在冷静评价陶澍淮北票盐改革成败得失的同时,深刻提炼了“陶澍改盐”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启示。
陶澍票盐新政在连云港留下的,不仅是税银充盈的府库,更重要的是“裕国便民”的经世初心和“百丈水帘,自古无人能手卷;一轮月镜,迄今何匠敢行磨?”的改革豪情。当票盐取代纲盐,不但意味着盐法的更迭,还昭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火种点燃了连云港跨越时空的创新基因,让这座海港之城在近代化浪潮中率先觉醒。
连云港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廷旗指出,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得改革风气之先。要大力弘扬“陶澍改盐”中蕴藏的改革创新精神,让连云港“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进程中涌现更多有识有为之士,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听众反响热烈。活动在新华日报社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