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在我市创下多个“第一”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12-16 浏览次数:   字号:【

12月15日上午,《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首发式暨研讨座谈会举行,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左健伟、副市长吴海云出席并共同为《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揭封。市委党史工办(市地方志办)副主任(主持工作)许思文主持,副主任张斌、陆瑞萍参加活动。

IMG_3161(小).jpg

会议首先由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扬州广陵书社分别发来贺信,称赞此举意义重大,具有开创性、大局观,是一项经世致用的价值工程。

贺信.jpg

经过三年多努力,到2021年11月,《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珍藏版完成出版。全书分3辑6函46册220余万字,繁体竖排,宣纸线装。这是我市历史上首次系统地对旧志文献进行整理,也是迄今整理连云港古代与近代地方文献最大的出版项目,是我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构筑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IMG_3168 (2).jpg

连云港古称海州,修志历史悠久。据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现存旧志文献21种,可考亡佚13种。这些旧志文献类型较为齐全,不仅有州志、县志,也有山水志、票盐志、杂志、诗集等;内容丰富,涉及连云港地区建置沿革、人口变迁、田赋盐税、山海形胜等内容,是十分珍贵的地情文献资料和历史文化遗产。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文献的挖掘整理工作从学术层面上升为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2018年,我市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部署和指导下,市地方志办公室正式启动《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整理出版工程。

市地方志办公室精心选择底本,从现存的21种文献中选取19种,分州志、县志和山水志、乡土文献3辑加以整理出版。同时本着求真复原的原则,采取点校+校注的形式,认真核实史料,务求点校精审,分句分段合理,精心改正文字错误,探索统一体例格式。

IMG_3181.jpg

该项目在我市创造了多个第一。该书第一次对连云港地区历史文献进行全面梳理;时间从明代到民国,地域从州到县,基本厘清连云港地区文化脉络,覆盖面之广、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前无未有;有不少文献是第一次整理出版,如《复山鸿集》和5部《赣榆县志》,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除挖掘保护外,更在创新和利用,为连云港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第一手资料;收录文献主要着重于思想价值、存史价值、资政价值,底本精良,提要精当,点校精细,《集成》获第二十三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是我市第一次获此类奖项。

专家发言.jpg

研讨会现场,各路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分析了该书出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柳云飞说道:“这是连云港这座城市的一种文化自觉。”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吴明忠也坦言:“这是一项致敬先贤、惠泽今人、光照千秋的文化工程、德治工程。”市社科院院长孙巨传评价道:“这既是一个标志性的文献整理工程,也是一个创新性的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历史名城创建、涵养城市之魂,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省作协原副主席张文宝坦言:“市地方志办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方文献,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新擦亮古文献,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市委党史工办(市地方志办)将以《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出版发行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打造特色鲜明的港城方志文化,创新探索并叫响港城山海文化、西游文化、徐福文化、淮盐文化品牌,挖掘并弘扬魅力独特、特色鲜明、富有内涵的城市文化,为奋力加快新时代的后发先至、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提供更多更好的方志智慧和方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