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貌-农林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1-12-12 浏览次数:   字号:【

        耕种储 全市素有“粮收三季”农业耕作习惯。其一是夏收庄稼,前一年秋播种,第二年农历五月收割,有小麦、大麦、大豌豆、小豌豆;其二是中秋庄稼,当年清明前后播种,中秋前后收获,有玉米、高粱、早稻、黍、谷、花生;其三是晚秋庄稼,当年夏至前后播种,霜降前后收获,有水稻、黄豆、豇豆、绿豆、山芋、芝麻、荞麦。农民耕地、播种、运输、脱粒,由人使用牛力。条播的工具叫“鞲子”。给庄稼脱粒称“打场”,用牛或人拉着碌磙子轧,然后用木锨扬场,把粮食和皮壳分开。

       对粮食的储存,颗粒大的如稖头、花生、山芋干等,用芦苇秆或高粱杆以细绳拴连成“勒”成1米多高能活动的篱笆圈起来,俗称“栈子”;盛放粒小的如小麦、高粱等,用芦苇的薄皮编织成0.4米宽、16.7米长的席片,俗称“折子”。折子以窝为单位,有24圈、48圈围成圆桶形盛装粮食,称“囤子”。粮食不多的人家,不分粒头大小,均用粘土掺入软草制成“土圜子”盛粮。

        灭虫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的晚上,农家要举行灭虫仪式。在农院内、菜园里和大田里燃放鞭炮叫“炸虫”;用几种粮食合炒,炒熟后全家分食,叫“炒虫”或“吃虫”;睡觉前用灯光把家中各处墙壁照一遍,叫“照虫”。

       “咒鼠”仪式 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生日,当天晚上老年妇女手拿干瓢,在家院、屋内等处用小木棒敲击“咒鼠”,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碴,十个老鼠九个瞧。”所用干瓢即是把成熟的葫芦晒干制为两瓣,不用来舀水称作“干瓢”。

        山民副业 建国前云台山场和山林属于寺庙或地主,把山称作“庵子”,看山的山民被称作“庵户”。庵户很少与外人交往,早起转山,天黑上床,嗓子特别响亮,山中人称之为“山咋”。

        山民们用小耙子耧草,打成“耙耧”卖钱,也有的打山柴挑下山卖钱。山民把山中野生中草药称为“药草”,家家都采草药,俗称“刨草药”。冬季,山民以山树烧木炭,俗称“烧窑”。窑的烟囱俗称“窑独”。木炭熔烧或烧过火称为“误窑”。

      “魇” 山民爱护山中禽兽,很少有打猎的。即使狼、獾等伤人的野兽,都不轻易伤害,而在住处附近涂上白颜色,画上刀或叉的图案,如野兽看到就被吓跑,此之为“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