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庄锣鼓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12-12 浏览次数:   字号:【

逸  明


      


        五十年前,赣榆县的殷庄还不是乡驻地,只是个村子,因而也没有什么名气。然而一说起殷庄锣鼓还是威震四方的。过去虽然村村穷的叮当响,但锣鼓队还是必有的。说是锣鼓队其实也就是直径不足尺的一面皮鼓,大锣小锣各一面,大铙小铙各一付足矣。要是村子再穷些,只有鼓、大锣、小铙三件也可。玩这些家伙,不在于多少孬好,关键是看“玩”的人的手艺。过去人穷天也冷,一入冬,场干地净,家家没事可干,闲不住的好事者就聚在一起敲起“咚锵咚锵咚咚锵”,倒也能把人心敲得暖融融的。

        说起锣鼓队的源头,都认为在大元之前就很看好了。据说是铁木真进犯中原,到村里时,村上一阵“咚咚锵”,不要说那些男人,就是姑娘媳妇也拿着石刀、锅铲、火叉一齐上阵杀“挞子”。再到明末,叫什么努尔哈赤的一阵“咚咚锵”,又人山人海上阵去揪长辫子。

        然而真正使殷庄锣鼓出名的还是那双胞胎弟兄俩。大的叫车,打锣叫锣头;小的叫牛,打鼓叫鼓头。车、牛五岁,父母双亡,靠着东家一口剩菜,西家一碗剩饭度命。到了八岁时,兄弟俩一个葫芦开成两个瓢,一根柳木棍断成两截,双双出门讨饭。那年月受苦人祸不单行,兄弟俩又双双出了天花,昏迷几天后竟然活了过来,结果脸上都落下了铜钱大的麻子,所以弟兄俩也就被人麻车、麻牛地叫唤开了。弟兄俩别无所长,只是爱好敲锣打鼓。十来岁时,只要听到锣鼓一响,就把讨饭瓢往头上一卡,讨饭棍往胳窝下一夹,弃职离岗去看热闹。看什么热闹呢?就是争着为鼓头抬鼓。那鼓的肚子上有四只小铁环,弟兄俩一手钩住一只铁环,很敬仰地看着鼓头敲敲。抬鼓也要有点小技术,就是鼓面要稍向鼓头倾斜,以便敲得顺手。三九严寒,两双黑铁丁似的小手冻得像橡皮筋样的缩着,少不得要时时调整一下,这样鼓面就晃动了。这时鼓头就会举起两个鼓锤分别向兄弟俩头上的讨饭瓢敲去,随着“日你娘的”一声臭骂,两个讨饭瓢就双双裂开了缝子。此时麻车、麻牛不屈不挠,把四条已流到唇上的黄鼻涕使劲往回缩去,又诌媚地向鼓头尴尬地笑笑,再调整鼓面继续兢兢业业。经过两鼓锤的清醒,兄弟俩精神大振,两张小麻脸一边向后微仰着躲避上上下下的鼓锤,一边紧盯住那横来横去的锣锤和直上直下的鼓锤。待锣鼓停下时,弟兄俩也就厚着脸皮,这个拿起锣“哐哐”几下,那个抱住鼓“咚咚”几声。

        就这样抬了几年鼓以后的某个冬天,村里财主六十大寿,要敲锣打鼓大贺一番。恰巧此时锣头、鼓头不在,麻车、麻牛就反串了角色,麻车去锣头、麻牛去鼓头。哎哟!那两张小麻脸那架式那神态竟把全村人震了。此时外出归来的锣头、鼓头看到了一切,骂了一声“两个龟子羔儿偷了俺的手艺”,扭头就走,自此封了锣锤鼓锤。于是麻车、麻牛开了鼓锤锣锤,成了远近有名的锣鼓王。

       那一年古历二月二,沙河镇上玩龙灯。那天晚上,沙河街灯火耀天,人山人海,三纵三横六条大街上万头攒动,万灯游晃,好一派热闹。当然沙河附近四乡八镇的锣鼓也前来助威。龙灯会上,锣鼓敲得连玉皇大帝的天宫也索索掉土。在这近百支锣鼓队中,殷庄锣鼓一枝独秀。那声响疏密相间,那花样时时翻新,这就中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说。沙河街有一伙坏小子蓄意起哄,遂把殷庄锣鼓人冲散。此时,两个抬鼓的半大孩子不见踪影。只见麻牛在嗖嗖寒风中把一面鼓挟在滴着破棉絮的胳窝下,右手的鼓锤照样敲得有板有眼,那鼓声比双手敲来更别有一番风韵。那麻牛几乎被拥挤的人流架悬了空,但仍把大锣举在头顶哐哐轰鸣。那被冲得七零八落的大铙、小铙、小锣等虽彼此不见面,但仍在锣鼓的指引下,人散神不散锣鼓竞鸣,铙钹相谐,博得众人齐声喝彩,从此殷庄锣鼓出了名。事后沙河街那伙坏小子编出一句歇后语:殷庄锣鼓——各顾各。

        如今,麻车麻牛早已过世,但殷庄锣鼓仍然敲得热闹。那日子过得舒心了,好心情怎能不在锣鼓上渲泻呢?敲吧!殷庄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