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貌-服 饰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16 浏览次数:   字号:【

       


        服装 清末至民国年间,冬天男子内穿小褂小袄,下穿棉袍罩大褂,下穿棉裤,富有的人外套马褂。夏季富人和读书人穿大褂长裤,一般老百姓穿小褂、汗衫和裤头。农民雨天穿蓑衣,渔民穿油布衣。女装一律是大裤短袄、短褂,长年穿衣袖褂、长裤。殷实大家的女子有穿旗袍、裙子的。女子出嫁着一身红,平时年轻的多穿紫、绿、茶青等颜色的衣服,中年多穿蓝色衣服,老年穿蓝黑色衣服。

建国前夕,普通百姓都着中国传统布纽扣便式服装,中学生着中山装,公务人员穿便服居多,穿中山装、西装为数不多。

建国后,人们的穿着逐渐变化。50年代开始,男女青年着列宁服,干部仍着中山装,灰色、蓝色占绝大部分,中老年人穿中式便服的人也大大减少了。8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改善,羽绒服、皮夹克、呢服、毛料等高档服装盛行;女子服装式样新颖,色彩鲜艳;西服盛行,无论少年、青年、中老年穿着大为改观,出现划时代的变化。

        巾帽 建国前,中老年男子戴瓜壳帽,青年人戴礼帽,富有者在寒冬有戴皮裘帽的。建国后,戴列宁帽、干部帽、“三块瓦”帽。妇女因蓄发较长,女青年两条长辫子,一般不戴帽子。此后男子时兴戴鸭舌帽,妇女戴颜色鲜艳的头巾。80年代以后,男子除年老者戴帽防寒外,一般不戴帽子,留发染烫以示美观,女式帽子各式各样,但女子一般不戴帽子,头发经染烫吹风后十分美观。人们对巾帽的需求比起五六十年代大大地淡化了,审美观点制约着对巾帽的购置。

        鞋袜 清末至民国年间,男女均穿黑帮纳白底圆口线脸布鞋为主,劳苦群众一年四季穿草蒲鞋布袜,甚至赤脚穿草鞋。娃娃过节穿老虎头鞋。儿童、妇女穿的鞋头上绣花,剪花婆供给各式各样花的底样,适合各种年龄特征,诸如桃花、喜鹊登梅、蝶戏牡丹等剪纸图案。民国初年裹脚妇女得到解放,仍习惯用裹脚布,再套布袜子。此后妇女不再缠足,青年男女穿的鞋袜大致相同,码号、形式稍有区别。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从穿布鞋发展到穿塑料鞋、皮革鞋,不像过去少数人穿皮鞋;袜子从棉线袜发展到尼龙袜、锦纶丝袜。80年代以来,穿旅游鞋已成为新时尚。

       首饰 旧时男子喜佩带玉镯、玉班、玉佩、玉烟嘴。女子历来有戴手镯、戒指、耳坠、簪和钗等首饰的习俗,有铜质、银质的,富有者用金质的。20世纪50年代用金银首饰的人稀少。8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这方面的要求又兴起。市场上有金银首饰商店、珠宝玉器商店,购买也很方便,人民群众戴金银首饰和玉器逐渐增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