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出生后第一个生日,至死亡后第一年的生日之间,每岁生日都有不同形式的庆贺活动。人死后第一个生日,子女要备酒菜到坟地供祭,烧纸磕头祷告,说明今后生日就由本人在阴间自己过了,这叫“交生日”。从此,后代们只过忌日,不为死者过生日。 生日有大小,过九不过十 民间习俗,60岁以下均叫过生日,60岁开始均称过寿。无论过生日还是过寿,每逢十的生日就叫大生日。过大生日包括过寿,俗行“过九不过十”,如59岁生日就要当作60大寿庆贺。其它年纪的生日均叫小生日,过小生日比较简单,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面条。年轻时吃面条叫“扎根扎尾巴”,年大时叫“吃长寿面”。俗有“带肚子老婆一分命”和“孩奔生娘奔死”之说,只要父母尚在,无论过生日还是过寿,均要先敬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再为自己生诞作贺。 一刀肉和补缺 在小生日中,俗有“六十六吃女儿一刀肉”之说。66岁生日,无论出嫁和未出嫁的女儿,均要买一块猪肉送父母志贺。令人生畏的是民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认为这两个年龄的生日,是一般人生不易躲避的“循头”(即关口)。俗传为了蒙混阎王地府“点卯”缺额,继续活在人间,在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做三件事:一是在三岔路口烧纸斋孤积阴德,使孤鬼穷鬼不到地府告阴状;二是烧纸后用三块土金(坯)架成小桥,由儿女扶着过桥;三是回家后由女儿包成1岁一个小饺子,一次吃完不得有剩。这些动作称为补缺。提前做了三件事,即可弥补“点卯”时缺额,继续留在阳间长寿百岁。 贺寿 从60岁生日开始,每10岁要办一次祝大寿的活动,过寿人被称之为寿星。儿孙们要提前为寿星从头到脚做一身新装,俗名长寿衣。贺寿前一天晚上开始布置寿堂,正中后墙贴“寿”字中堂,两边贴寿联;中堂下设寿案,案上除香炉烛台外,男性供南极星翁,女性供麻姑献寿等塑像,神像前摆放寿桃寿面;寿案两侧备太师椅,左侧墙挂黄绫白边祝寿词,颂扬寿星功德,其它墙壁悬挂寿帐寿联。寿堂布置完毕,点烛烧香,全家人在一起吃寿面,这叫“暖寿”。第二天即诞生之日为正式过寿贺寿。贺寿从辰时(太阳上升)开始,寿星坐在寿案前左侧,点烛烧香放鞭,宣读祝寿词,接受贺客贺拜贺仪,儿孙们向寿星磕头祝寿。有的行献寿程序,即儿孙们向寿星表示愿从自己的寿限内献出几岁给寿星,并将所献岁数用红笔写在黄表纸上,签名画押,送到土地庙或城隍庙上焚烧,请土地城隍等神明作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