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
在神秘古老的齐鲁大地,有着许多古文化的遗存。至今仍盛行于连云港地区的丧葬乐舞——吹棚子,就是曾经璀璨夺目的齐鲁文化化石。
吹棚子是一种以唢呐及丝竹乐器为音乐背景,伴以即兴舞蹈的民间俚俗。祭吊故人、慰藉生者,是这片古老土地孕出的憨纯民风。山村乡野,一旦有人亡故,亲友邻舍皆相邀沓至。待夜幕降临,几声悠长的号声撕开了静寂,唢呐、丝竹、大锣等骤然响起,乐手们对着灵棚边奏边舞。丧舞的核心者是唢呐手,他不但指挥、协调班子的丧乐套路,还要即兴扭跳,众人则起身狂舞:时而深沉哀绝、时而激越奔放、时而悠柔隽永、时而歇斯底里……透出令人震憾的原始祭奠气息,又散发着原始群体生活的温馨。
生命的终结本当令人悲痛。亘古以来,人们祈求永恒,然而死亡却永恒地困扰人类。逝者一去不复返?只把绵绵忧思和无尽的哀伤留给活着的人。但是,我们却很难在吹棚子的丧葬乐舞中感受到悲恸,它的一声声亢鸣、一步步扭跳,在带给我们心灵震颤的同时,更引起了一种崇高的精神愉悦。更有甚者,在丧葬乐舞中出现了大量的情歌曲牌、民歌小调:如《孟姜女》、《四季相思》、《手扶栏杆十叹》、《银钮丝》等,如果不是亲临现场,你简直无法相信这竟是对着死人所表述哀思的民俗习惯。如果你责怪这些跳灵人对死亡的漠然,那就错了。其实它毫不掩饰地呈示出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齐鲁人的伟大在于能够勇敢地面对“死别”,他们在无法遏止的生命个体消逝中,看到的是生命群体的延续。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伸延、流变,市区的吹棚子很难望这一民俗生命本原之项背。或许,这正是历史与生命流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