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教打哇哇,后教喊妈妈 婴儿从襁褓开始,家长就经常抚抱逗笑,用表情传达好孩坏孩的信息概念,激发引导发音“啊”,俗叫“打哇哇”。会打哇哇之后,再引发喊妈妈、叫爸爸,从简到繁教习发音说话,同时训练活动“五体”。
儿歌斗斗飞 新生儿六个月左右,即行训练摇头、抓手、试站,辅以简单的顺口溜儿歌激发兴趣。教习两手一抓一放,俗叫“抓孬”,将孬的抓掉了,就是好孩子了。家长辅助孩子屈拢四指,伸直两手食指相互点斗,如同两只小鸡打斗,连点数次突然离开,这叫“飞了”,又叫“斗斗飞”。双手扶持站立,站稳后撒开双手鼓励自己独立站稳,这叫“登登站”。当孩子初步学会独立走动和能言会语时,以滑轮推车围栏锻炼站立走动,同时集中一段时间教儿歌。民间有适应初学话时的儿歌《小花鸡跳磨台》、《小大姐靠河崖》、《拐磨拐请老奶》、《小板凳驮衣裳》等数十首,代代相传。 小玩具练身 民间每逢过年前后和春季各种庙会,是集中买卖儿童小玩具的时间。小玩具又叫“小耍物”和“小玩艺”,有木雕的、竹刻的、泥塑的、纸剪的、金属和橡胶铸造的,均为精巧的手工艺品。传统的小玩具,手摇的有花棒子、拨浪鼓、小铃铛;脚踢的有小皮球;牵推的有小木马、小推车;鞭抽的有小陀螺、小独溜;做游戏的有摇头蛇、红缨枪、大花刀、小宝剑;口吹的有各种造型的小响又叫“小吹叽”等等。民间善于运用这些小玩具启动幼儿心智,锻炼手足灵活。 老太奶讲古 孩子三四岁,有了意识,求知欲旺盛,则由老奶奶讲童话故事,帮助其训练语言,增强记忆和明辨是非。孩子依偎在老奶奶跟前听讲古,这是民间传统教育的一大景观,也是一种普通的教育形式,代代传承。许多老年妇女腹中均有《狼来了》、《老拐子》、《狼和小羊》、《狼外婆》、《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几十个传统故事,足以满足幼儿的要求。 背唐诗认字丁 民间俗信“幼学如漆,老学如水”的道理,一些识字的家长,从孩子会说话开始,从《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神童诗》中,选择一些简单押韵的诗句,教孩子背诵。一些聪慧的孩子,入学之前能背诵几十首诗歌。从四五岁开始,将硬纸片剪成小方块,每块用毛笔写一个正楷字,叫“字丁”或“字方”。将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事物名称写在字丁上,教孩子识记,聪明孩子入学之前能认识好几百个字。通过背唐诗和认字丁激发孩子求学的欲望,亦为入学后读书识字打下一些基础。 塾馆 民间传统教学的形式,面广量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是塾馆,又叫学馆、学塾。一般学馆三五名最多十几名学生,一名教师,无统一学制,实行单个教学。细分又有三种情形:一是家馆又叫家塾。一些富人自聘教师,在自己家内,教自家子女和至亲的孩子。有的一名教师只教一个孩子又叫“单包”。二是私馆又叫私塾。教师根据生源,在自己家中或自找房子,门上贴红纸贴子“内设经书学塾”,尤如“设帐授徒”,自己招生,自己教书,自定收费标准。三是大多数散馆,一村一巷,有十来名学龄儿童,由一位热心人牵头联络,各家自愿出资,找房子请先生,进行教学。这3种塾馆,民间又统称为私塾。从传统的教学层次上分,亦有3类:一是蒙馆,学生为六七岁刚入学启蒙的孩子,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等启蒙读物,只要硬背,不求解意,集中识字两三千。二是经馆,学生为经过启蒙之后年纪稍大的孩子,有的专为进学(考秀才)而深造,教读“五经”、“四书”,要求识字解义和作文并进,俗称“开讲”、“开笔”。三是混合馆,启蒙和读经合在一馆,学生年龄参差不齐,这类学馆大多在海隅山窝和闭塞的乡村。无论何种类型,均为民办,谁读书,谁出钱。在组建和教学活动中,又是共同遵循千年传承的老传统。 私塾开学俗行正月十六、正月二十,最迟为二月二,直至腊二十八放学,算作一年期满。其中城镇的每10天休息半天叫“休沐”,乡村端午节放学几天收麦叫“放忙学”。每个塾馆当门后墙前设香案,案上供奉孔夫子肖像或用红纸写的圣人贴子。新开学第一天,学生早饭要吃粽子和糕,每个学生除拿书包之外,均手捧红漆拜盒,内装敬孔的香烛纸马叫“圣人纸”和敬师的贽赆礼及“关书”。关书是学生家长在红柬贴上写给教师的投师书。学生入学第l天第1件事是将拜盒放在香案上,向孔圣人烧香、烧元宝串子、磕头,叫“烧圣人纸”、“磕圣人头”。然后捧上拜盒向教师磕头。从此每天上学放学,均向孔圣人作揖致敬,初一、十五向孔圣人烧香磕头。 私塾无统一教材,无考试制度。每教一段书,会认会讲会默会背,就可再教新内容。一本书从头至尾会念、会讲、会默,并背得滚瓜烂熟就算教完,俗称“抱本”,可再教新书。但在教背新书的同时,年内已抱本的书还要再背,叫“温熟书”。一般是学生背新书时要把所有抱本的书全部捧到教师面前,教师在熟书中任选一本从中提出一句,学生要马上接茬背下去,直至叫停方止。背书是私塾教学中的一大特点,有的人少年时读过的书,到了老年还能背出,叫“死火”。 写字,是私塾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写大字本子,每天均有一个时辰专写大字。教写字通行三个阶段:第1阶段描红。初学写字时,教师在学生的大字本上用红笔写字,让学生站在跟前,边写边讲每个字笔画顺序、间架结构及运笔技法等,然后让学生用黑笔在红字上描涂,叫描红或涂红。描红初始,教师要拿着学生的手描涂,边涂边讲。第2阶段写字影又叫仿影或写大仿。教师在一张白纸上写“字样子”,又叫范字、仿影或打仿影,让学生隔着一层纸,照着下面的字影写字。在每个字影上照样写一个字叫写实影。过一段时间教师打仿影时每写一个,下边留下一格或两格不写字,让学生仿字影写一个字,在无字影的空格上再写一个字或两个字,这叫写隔影或空格或写双空格。写双空格时,每个大字右下方再写一个或两个小楷。第3阶段临贴。教师选择历史上名家字贴让学生临摹。临贴时学生每天要写一张大字和一张小楷。无论描红、写仿影和临贴,每个学生所写的字,教师均要逐字过目。对写得好的用红笔画个圈,写得很好画双圈,一半好的在好的半边上画半圈,对很不好的用红笔订正,这叫改大字或圈大字。 私塾教师所得束修待遇很不一样,少数秀才举人做教师,均为富人重金所聘,收入较为丰厚。多数教师生活很贫苦,民间有谣谚:“家有三石粮,不做孩子王”;“赵钱孙李,先生没米;周吴郑王,先生养不活老娘;冯陈褚魏,先生娘子没被;何吕施张,先生孩子饿得心慌”。但许多教师自认为代圣人行道,自持清高,自甘贫穷。从学生到社会对教师都很尊敬,把“天地君亲师”列为“五尊”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