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娘
信息来源:史志 发布日期:2021-10-15 浏览次数:   字号:【

张洪涛


  古语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两大喜事。乡下人,凡夫俗子,“金榜题名”者寥寥无几,这“洞房花烛”便是一生中最大的喜事了,自然要办得热热闹闹。因此,也就兴起许多风俗来。其中最令人兴奋的便是“闹喜”了,我们这地方也叫做“看新娘”。不管谁家办喜事,都得有人看,有人闹才好,且闹得越凶,喜家越高兴,这样才显得喜家有人缘,子孙才兴旺。
  “看新娘”又分为“武看”和“文看”两种。“武看”——三朋四友,酒足饭饱之后,径直跑到新娘房中,涎皮厚脸,一边嫂子长嫂子短地叫着,一边动手动脚瞎胡闹,闹得新娘涨红了脸,疲惫了身,无可奈何地拿出喜烟喜糖告饶才罢。“武看”粗俗又有些无礼,人们多不屑为之,便“文看”。“文看”的难度就大了。首先要会“说词”,就是善赞善诵,还必须上句和下句押韵,突出一个“看”字。从进喜房那一刻起,看什么赞什么,从嫁妆到新娘本人,直赞得众人叫好,新人欢喜,一片吉祥喜庆气氛。
  往往“看新娘”说词说得好的,便成为地方上的文化名人,比那些大地方的“诗人”在乡亲们心中还有地位。我二叔便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
  听二叔说,他年轻时有一次去喝朋友的喜酒,“看新娘”时新娘有意难为,不管二叔怎么看怎么赞,她就是不点头认可。嫁妆赞了,不笑;喜床赞了,不笑;新娘的美貌赞了,新娘还不笑。众人都为二叔捏了一把汗,二叔却不急不躁,妙语连珠,从新娘头上看到脚下,从外赞到里,赞了袄面,赞了袄里赞内衣,最后要看看新娘的红兜肚,新娘这才一笑作罢。那一次二叔一举成名。
  到现在,一提到看“新娘”二叔还特别自负。说他一生“看新娘”从没乱过韵,断过溜。只有一次例外。那是1940年春天,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二叔去城里喝表大爷的喜酒。到晚上自然要“看新娘”,亲戚朋友围满一屋。二叔有意显脸,越发逞能。正看着,赞着,传来枪炮声,原来是日本鬼子打了过来。人们都乱了营,跑的跑,藏的藏,二叔顶着星星回了家。表大爷也连夜把新娘送回了乡下藏起来。没几天他便投了军,以后就没回来,再以后又跟着国民党的军队去了台湾,撇下新娘守了活寡。这一别就是五十多年,直到前几年,表大爷落叶归根,回归故里与当年的新娘——我的表大娘又重续前缘。
  表大爷回来,二叔很激动,马上去探望。老人们坐在一起,想起当年的黑发,如今已变白,感叹不已。谈起家乡的变化,又都喜上眉梢。二叔说:“什么都变,就有些风俗还没变。想当年叫小日本闹得,你们的喜酒我喝了半截,‘看新娘’也没看到底,还是我一生的憾事。如今我们人又都齐全了,你们得给我补上。”表大娘笑起来说:“越老越不正经了。”倒是表大爷听二叔这么一说,两眼发亮爽朗大笑道:“好!老夫聊发少年狂,我们就补办一次婚礼,也请表弟看回老新娘,也好听听你有什么好说词。”
  喜日这天,亲戚朋友来了很多,表大爷、表大娘身着婚礼服,胸佩红花喜气洋洋,二叔更是精神焕发。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二叔站起来,看一眼众人说:“把新娘的花灯端来。”二叔托灯在手开始诵赞:“一盏花灯亮堂堂,满堂春色喜洋洋,喜洋洋喜洋洋,众位亲朋随我看新娘!看新娘入洞房,洞房之内好嫁妆,好嫁妆好式样,请的都是能工和巧匠。看完嫁妆看新娘,看新娘真端庄,满头白发放银光,眉毛弯弯长,杏眼依旧亮,雾里来看花,依稀旧模样。”听到这,人们笑弯了腰,表大娘更是笑得像秋天盛开的菊花。表大爷兴奋得连声说“好,好!”接着又对二叔说:“我们能有今日,托的是共产党和政府的福,这方面你也说道说道”。二叔略加思索手拈长须接着诵:“今日欢笑聚一堂,还得感谢共产党,治国有大计,搞活又开放,寄语台湾岛,兄弟莫阋墙,早图统一计,共同兴我邦。”至此二叔打住,看着众人钦佩的目光,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众人不约而同地高声赞道:好!此声犹如雷鸣,带着满堂的喜气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