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本
二十几年前的赣榆乡下,在众多的热闹场面中,最风光的当数那乐队中挥舞裹着红绸长长木槌的鼓手了。
那时的乡间,每逢重大集会或家庭婚嫁迎娶,主人总要请个锣鼓乐队去添光助威,咚锵咚锵咚咚锵……敲打得人们心潮起伏,敲打得场面热浪翻滚。此时此刻,作为中心指挥者的鼓手愈加精神抖擞,将大鼓擂打得山响,恨不得把所有围观者的目光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那神情仿佛一位将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
记得在回乡务农期间,我所在大队的锣鼓点子花样在全公社四十余个村庄挂了头牌,论功劳应归于村里的万老爷爷。据说,他老人家在年轻时就习得吹打弹唱,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更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鼓手。当时,他虽然已近七旬,但敲得鼓来如风似雨,还是那样节奏明快有力。到了冬闲夜晚,村里的青年人像拉财神一样把他请到大队部的仓房里,让他传授敲打锣鼓的绝活。由于教者有方,学者认真,十天半月下来,什么“急急风”、“长流水”、“凤凰三点头”等锣鼓谱子背得滚瓜烂熟,大多锣鼓爱好者也练得得心应手,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村里的那面大鼓大得出奇,腰身足有两搂余粗,须用四位壮小伙子抬起,这在苏北农村实属罕见。只要槌儿往上面击敲,那声音如沉雷般滚滚卷来,震得人耳鸣心跳,难怪乡亲们给村里首席鼓手四娃送了个外号为“雷公”。会前让咱大队的锣鼓班子表演一番。不料鼓手四娃身患重感冒不能临阵,万般无奈大伙儿齐声推我来救场。本就手痒的我正盼着有朝一日大显身手,于是,急冲冲的三步并作两步跨上台去,心里默念着万老爷爷教给的招数,一鼓作气效行操作下来,竟也敲打得八九不离十,惹得台下人们一阵喝采与鼓掌。面对欢腾的人群,我一下子乱了方寸,急促间慢敲了半拍,不料想,锣、钹、铙等皆失去节奏,各自为战,无法再和,只好草草收兵。
事后,万老爷爷板住脸告诫我说:“这当鼓手的千万不能分心,鼓点就是口令,锣、钹、铙等步步紧随,容不得半点马虎哟!”
时过多年,乡音的鼓手已失去往日的辉煌,民间锣鼓早被现代乐器取代,但那一次威武壮观的场面和小小的失误却时时定格在我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