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连云港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江苏省东北部,东濒黄海,处于北纬34°12′~35°07′、东经118°24′~119°48′之间。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北与山东省日照市接壤,西与江苏省徐州市和山东省临沂市毗邻,南连江苏省宿迁市、淮安市和盐城市。连云港市地处中国沿海连接南北、过渡东西的结合部,是中国首批沿海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东西最大横距约12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32公里。总面积74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3.25千公顷,市区面积880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连云港市位于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如一只飞向海洋的彩蝶。全市地貌基本分布为西部岗岭区、中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区三大部分。境内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山地、湖泊、滩涂等。山脉主要属于沂蒙山的余脉,绵亘近300公里。有大小山峰214座,其中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为江苏省最高峰。水系基本属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河网稠密,有大小干支河道53条,其中17条为直接入海河流。全市共有水库168座,其中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水库,可蓄水4亿立方米。海岸类型齐全,标准海岸线长162公里,大陆岸线176.5公里。其中基岩海岸为江苏省独有。江苏省境内仅有的9个海岛全部分布在连云港海域,其中东西连岛为江苏第一大岛,面积7.57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连云港市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农业、海洋、矿产资源优势尤其明显。连云港市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大豆和花生。珊瑚菜、金镶玉竹为江苏省珍稀名贵特产。云台山的云雾茶为江苏三大名茶之一。陆上动物主要为人工饲养的畜禽品种,有12科、18属、90多个品种。有各种鸟类225种,其中列入国家珍稀保护鸟类31种。拥有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全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的淮北盐场、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对虾养殖基地。前三岛海区为江苏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赣榆县是中国沿海海水养殖名县,拥有全省第一家以海洋产业为主的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40余种,其中磷、蛇纹石、水晶、石英等饮誉中外。东海县水晶储量、品位均居全国之首,收购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中国最大的硅产业基地和水晶工艺品、硅微粉、碳化硅等产品主要加工和出口基地。
【气候水文】连云港市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14.1℃,历年平均降水量883.6毫米,常年无霜期220天。日照和风能资源为江苏省最多,也是最佳地区之一。2006年连云港市年平均气温15.6℃,较常年显著偏高,比常年值高1.5℃,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从1994年到2006年连续13年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2006年全年降水量909.9毫米,比常年略多26.3毫米,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具有干旱过程后出现较大强度降水缓解旱情的特点,年日照总时数2115.6小时,较常年偏少0.9%。2006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2.2℃,比常年高0.5℃,春季(3~5月)平均气温14.7℃,较常年高1.1℃,夏季(6~8月)平均气温26.7℃,较常年高1.1℃,秋季(9~11月)平均气温18.1℃,较常年高2.4℃,其中10月平均气温20.1℃,较常年高4.0℃,为历史同期最高值。2006年极端最低气温-8.4℃,出现在2月9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7.6℃,出现在6月20日,终霜出现在3月23日,比常年早7天,初霜出现在11月7日,比常年推迟6天,其间无霜期228天。全年降水分布情况为1~5月正常偏旱,6月下旬降水增多旱情缓解,7月16日到29日出现连续14天阴雨,市区累计降水量138.5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长连阴雨纪录,8月降水量正常,9月16日到11月17日两个月全市降水量只有10毫米,旱情严重,该段时间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小值,11月下旬降水44.9毫米,旱情缓解,12月降水量正常。全年日照总时数虽比常年偏少,但在农作物关键生长季节的3~5月和8~10月,日照充足,比常年略多。
2006年连云港市出现2次寒潮天气,分别在3月11~13日和11月5~7日;暴雪1次,为2月5~6日,最大积雪深度23厘米;大雾12次、强雷暴4次;4月28日雷雨大风出现瞬时38.5米/秒极大风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33.65万元,因灾伤病9人,死亡1人;暴雨5次、大于35℃高温6天、冰雹1次,最大直径8毫米。2006年农业气象条件总体为利大于弊,其中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与2005年相当,属于丰产气候年型,对于水稻棉花生育期总的气象条件优于2005年,属于增产气候型。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24天,优良率88.8%。
【建置区划】连云港古称瀛州。秦时称朐县,属东海郡。东魏武定七年(549)始称海州。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朝基本上延称海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改称东海县。1933年设东海行政区,同年,陇海铁路终端港建成,因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而取名为连云港。全境解放后设立新海连特区。1949年10月建立新海连市。1950年5月,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合并为新海县,年底恢复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建制,隶属山东省。1953年元旦,划归江苏省徐州专区。1954年11月,为江苏省直辖市,受徐州专署督导。1961年10月1日,因港得名改称连云港市。1962年6月2日,改为省辖市。至2006年底,连云港市辖赣榆、东海、灌云、灌南4县和新浦、海州、连云3区,新浦区为市政府所在地。撤销连云区3镇1乡,增设3个街道办事处,东部城区进一步扩大。连云区板桥镇与徐圩镇合并设立板桥街道;撤销连云区云山乡,以其辖区域设立云山街道办事处;撤销连云区连岛镇,以其辖区域设立连岛街道办事处。
【历史文化】连云港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2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从事农耕。国内迄今发现的首例具有内外城双重结构的史前城址“藤花落”是2000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2006年,“藤花落”与海清寺塔双双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出土的海州双龙汉代女尸的考古价值堪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媲美。被誉为“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经北京大学太极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大有考证,确认为7000年前的少昊氏祭天遗迹。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据考证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300年,比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早400年。2006年,“海州五大宫调”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桃花涧遗址(含将军崖遗址)、青墩庙遗址(含苏青墩遗址)、盐仓城遗址(含庙台子遗址)、孔望山古城遗址、塔山古道入选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孔子曾到此登山观海留下文化遗存孔望山“”,秦始皇四次东巡,三次到此并立石建有“秦东门”,一代名君唐太宗征东途中曾驻足宿城,方士徐福寻求不老仙药自此扬帆东渡扶桑。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都与海州、花果山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吴承恩、李汝珍、吴敬梓、朱自清等文人高士、诗家骚客的遗迹使人流连忘返。
【人口民族】人口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79.42万人,比上年末净增7.24万人,增长1.53%。年平均人口475.8万人,比上年增加5.3万人,增长1.13%。在年末总人口中,市区人口70.96万人,增长1.1%。在年末总人口中,男性248.34万人,女性231.0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47(女性=100)。全市总户数为137.2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96万户,增长0.7%;平均每户人口3.49人。2006年,全市人口密度为639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9人。
民族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共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纳西、景颇、科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鄂温克、德昂、保安、京、独龙、鄂伦春、赫哲、基诺等4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8%,少数民族人口占0.2%。
【市树市花市歌】2005年,经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决定,银杏为连云港市市树,玉兰为市花。连云港市市歌为《在海一方》,由乔羽作词、郁洲萍作曲,宋祖英演唱。
【旅游资源】连云港依山傍海,山海相连,港城相拥,是全国49个重点旅游城市和江苏三大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境内共有20个风景区、120个风景点,素有“东海第一胜境”之称。其中花果山、连岛、孔望山、渔湾为国家4A级景区,石棚山、桃花涧、大伊山为国家3A级风景区。国家级景区数量、接待游客量在江苏省省辖市中名列前茅,2006年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横亘绵延20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贯穿市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和城市园林风光。连云港集名山(花果山)、名海(黄海)、名水(温泉)、名醋(汪恕有滴醋)、名竹(金镶玉竹)、名石(水晶)、名书(《西游记》、《镜花缘》)、名气(连云港空气质量)、名井(亚洲第一超深钻井)于一地,构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旅游景观,造就了山、海、岛、港相得益彰,水秀山清浑然一体的宜人风光。东西连岛面积7.57平方公里,是江苏最大岛屿,岛上浴场江苏面积最大,名列全国15个健康海水浴场之一;连接海岛与陆地的拦海大堤全长6700米,是全国最长的海上长堤,被誉为“神州第一堤”。东海温泉出口水温82℃,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华东第一泉”。
【区位交通】连云港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为陇海铁路)东方桥头堡。以连云港为东端起点,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10900公里的新亚欧大陆桥,将连云港与中国中西部及欧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连云港是全国45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连霍、同三两条国家干线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3.3公里,被交通部纳入长江三角洲“半日交通圈”规划范围。境内铁路全长99248米,开通至郑州、西安、成都、兰州、阿拉山口和绵阳等地的集装箱运输“五定”班列,客货运列车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宝鸡等大中城市,承担“新亚欧大陆桥”90%以上的过境集装箱运输。2004年,全长4395公里的连云港至新疆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标志着连云港成为现代“新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同年江苏第一条海上国际客运航线——连云港至韩国仁川航线开通。民航机场达国际4D标准。连云港港是中国沿海十大海港、全球百强集装箱运输港口之一,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化、现代化交通网络。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物流节点二级城市。
【投资环境】连云港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以及省级开发区为代表的各类特色园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成为加快发展的沿海工业城市。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部分城市以及国内9个省区的18个地、市、州缔结友城关系,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密切的贸易合作,包括美国杜邦、法国罗盖特、日本三菱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海内外投资商在连兴办2000多个合作项目。海洋资源、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海港资源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工业土地资源较为丰富,近海临港的300多平方公里低产废弃盐田被逐步调整为临港工业建设用地,适合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和机械装备、船舶修造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医药、化工、纺织、能源等一批特色支柱产业。政府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在全国率先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简化审批程序,为外商创造生活居住、投资创业双适宜的环境。2006年,在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排名调查中,连云港市的政府效率排名第22位,政府有效性排名第37位。2007年初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发展目标】2007年元旦,温家宝总理视察连云港,着眼全国大局,把连云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3月,江苏省委常委专题研究连云港发展,连云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谋划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在城市建设上,连云港将按照“一心三极”的空间布局,实施“战略东进、拥抱大海”战略,“一心”就是在浅海滩涂上兴建一个58平方公里的全新的滨海新区。“三极”就是东部城区、新海城区和赣榆城区,三极合围形成连云港未来的中心城市。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超过130万,规划建设用地160平方公里。在港口建设上,实施“一体两翼、提升主港两翼齐飞”战略,主体港区以集装箱和大宗物资中转运输为重点,同时开辟南北两翼港区承接散杂货运。南翼带动灌云和灌南,北翼带动赣榆,依托盐田及滩涂资源发展临港工业,实现港口与工业互动,到“十一五”期末,港口吞吐量翻一番,集装箱运量翻两番。在工业发展上,连云港将着重打造“T”型产业走廊,纵向的沿海产业走廊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中心,在沿海滩涂盐田上开发布置一系列临港产业园区;横向的沿海产业走廊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轴,在沿东陇海线地区布置一批都市型、环保型产业园区,着重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石化产业、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将连云港打造成为新兴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真正成为江苏振兴苏北的龙头、全省开放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全国沟通南北、联系东西的经济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