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平
【内容摘要】中国改革开放是千年变局中的百年变革,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又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革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赖以发展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改革开放;生产力;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物主义;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我们党始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自身党情、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形成既有实践依据而又充满哲学基础。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其深厚的理论支撑和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对生产力、基本矛盾和世界历史理论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坚持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特征的改革开放理论、制度、道路的创立在更深更广层面上破解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百年难题。研究改革开放来的根本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个严峻挑战,“工业化是后发国家‘求强’、‘求富’的不二选择。”①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性质的科学论断,并始终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共命运,正是中国生产力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场真正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现实的实践依据。而且,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经济建设时期的指导意义。
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实践,”②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围绕“两个主义”作为中国转型的理论基础,而且,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③中国发展动力主因来自于内部更新和外部作用两大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既可推动产生力发展,又可障碍生产力发展,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成为先决条件。”④唯物史观历来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这一科学论断把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新的时代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变革,当年中国发展的斗争矛盾是导致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内忧外患的压力和挑战的背景下展开的,必须对阻碍中国经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兴利除弊,对“原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作根本变革。”⑤由于我们习惯上把计划经济体制当作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但邓小平根据自身国情和坚持改革开放科学解答了我们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⑥深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进程表明,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得到创造性运用,也使“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运用中得到了丰富、深化和发展。”⑦
站在时代,改革开放又一本质要害是姓资姓社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中国改革开放定根本方向、定性质。与时代同进步,同人民共命运,改革开放作为中国解放生产力的重大战略,理所当然是实现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围绕社会主义本质论、生产力论、社会主义初级论、体制改革论、市场经济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40年改革开放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展示其科学性和理论依据,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对生产力产生重大作用的理论观点,不断增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中国的道路选择决定了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从历史和理论研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无疑不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邓小平同志首先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展开破题。随后,他又“黑猫白猫论”打破了对中国生产力的束缚,引领为当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力量。解放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之所在,不断引导人们打破落后方式的束缚。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勇于和善于根据中国发展的要求,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宣言书,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和实现途径,同时又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逻辑起点。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将解放思想、实践、主体、价值主线贯穿于中国发展全过程,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门。所以,改革开放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形成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历史性与未来性有机统一的逻辑架构,开启中国革命性变革与历史性转向,成为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生产力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范畴,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论断成为重要理论突破,正是基于这一系列内在逻辑,开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坚持以改革开放的内在因果联系,致力于研究和提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基石论、改革论、发展论、保障论四大部分构成,充满辩证联系、耦合交织、科学严谨、有机统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揭示了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是实现中国人民从落后挨打、积贫积弱到富民国强历史内在逻辑的统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内在逻辑。冲破“两个凡是”思想束缚,对政治路线进行拨乱反正,开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和理论的逻辑起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社会实际和主要矛盾,改革是兴除利弊,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由于中国改革的深刻性、艰巨性、全面性和广泛性表明了改革开放是一场生产力革命。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不改变生产关系性质,并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认识的又一重大深化。
改革开放是实现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建立、发展逻辑和理论支撑。从客观的历史事实来考察,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认真回顾与反思中国的改革历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贯穿于中国一系列历史逻辑,体现为解放、回归、发展、世俗化和开放五大逻辑。由两次历史性飞跃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在这场深刻的改革开放变革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改革的曲折艰难、开放的困难挑战。中国强大生命力得益于改革开放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破解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为着力点进行的一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革命。因此,改革开放是实现和促进这一系列理论体系建立、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撑。
二十一世纪仍是中国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找准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每次都是从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来思考来谋划,始终做到全局在胸、纲举目张。立足于当代中国自身国情实际,以全面发展为“纲”,改革创新为“魂”,从道路发展和制度建设重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逻辑,科学探索执政规律,强化科学研判,着力顶层设计。深刻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聚焦目标任务、践行战略安排,打破一系列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掣肘,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围绕“改革文章”开创“改革创造”和“改革任务”。改革开放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具有科学的逻辑结构,我们党始终抓住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破”与“立”辩证关系,将破立结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抓手,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突出抓重点和发展核心,致力于全面从严治党反腐,推进建设伟大工程,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等,以实现新历史使命进行深邃思考和整体运筹。
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国当代实践
40年改革开放潜藏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原因。在新时期开创性实践中,唯物史观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获得了两大特点:一是其基础理论获得了更大关注、更深入研究和更大发展;二是结合中国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社会情况调查研究。唯物史观成为推进和展开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选择。作为一种开拓性的伟大实践,并加需要作出科学性的理论创造。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社会总体战略布局,以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革命,改革开放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构成内容和主要观点来研究,无不来自改革开放实践,开启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是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大地、基于自身国情的成功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到双轨经济再到法治市场经济路径进行,然后是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伴随中国一系列实施的改革开放思想战略,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改革开放理论,生产要素和人的全面发展被全新激活,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为保证改革开放顺利推进,邓小平同志还制定出“三步走”战略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明朗清晰和切实可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对外开放等。而且,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尽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经验的战略选择。紧接着党的十三大立足自身国情实际,持续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旗帜鲜明是坚持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有了新的进展和发展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改革时期,科技成为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坚持对外开放,立足国内发展,集中精力改善民生。2013年,中国再次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从“四个全面”到“五位一体”战略和治国理政新理论新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改革开放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大战略举措,扫清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律,实践表明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标志中国发展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道路。
坚持改革开放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党从路线、道路、制度、体制、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面对新挑战、新矛盾和新问题,聚焦“人民富起来”时代主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实施“三步走”战略目标,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形态和时代辉煌。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目标、道路、特点、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开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锐意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正进入自我完善和发展轨道,成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最核心内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和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五大转变,即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二是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三是推动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全方位开放,四是推动国家从人治走向法治,五是推动全国人民生活从贫穷落后转向小康。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同时又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⑧如果不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着眼中国实际,坚持“十个”相结合,加快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现代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首先是着眼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手,将中国带入现代化快车道、世界经济体、世界主流文明、动力机制和体制保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理念,”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转型的继续,并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⑩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了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40年前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观点,就是解放和加快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因此,理论创新已成为当代解放中国生产力的思想变革。十九大报告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直到2020年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成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同时,改革开放实践深刻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与理论关系的重要思想。伴随改革开放作为生产力解放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成功开辟了一条集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和当代智慧结晶。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变革既包括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又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还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诸多领域。改革开放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和发展当代中国生产力,同时并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引领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思想观念等系列重大变化,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大主题,立足时代方位,着眼时代课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认识规律,推进理论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和实践逻辑,重塑中国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结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等发生深刻变化,创新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改革开放实践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实践源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根本源泉,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发展和重大理论突破。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目标探索”、“框架构建”、“体制完善”和“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四个阶段,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更是我们不断完善与发展理论的基础和动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为新时代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赋予了改革开放以“革命”的全新含意。即不仅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且还检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反思与前瞻,着眼于改革开放“不停顿”宏伟目标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新特点,顺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充满生机的中国实践沃土,校正改革开放前进的新航向,创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时代大势,呈现时代特色,推动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化,认清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并将成为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份全方位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参考文献]
[1]武力,《中国改革走的是正确道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胡征,《历史唯物主义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进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
[3]黄克亮,陈锦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探索》杂志社,2014年;
[4]贺亚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与实践》,《延安大学学报》,2005年;
[5]周伟平,《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
[6]程怡,《行政正义与行政效率关系研究》,《燕山大学学报》,2012年;
[7]网页,《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党建》杂志;
[8]杨燕玲,《论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贡献》,2009年;
[9]课题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求是》杂志社,2011年;
[10]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
[11]戴茂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党政干部学刊》杂志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