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淙
摘要:抗日山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筑起的一座历史丰碑,是滨海区军民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赣榆人民激发动力砥砺前行的精神家园。抗日山精神,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抗日山是独一无二的,是滨海区军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和创新。抗日山精神,是一种团结苦干的拼搏精神。历经多次整修与扩建,规模不断扩大。抗日山精神,是一种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难,把一个苏北地区的落后县变成为闻名遐迩的百强县。怎样弘扬抗日山精神,怎样去实现抗日山精神之价值?首先,要把“敢为人先”深化为“奋起直追”。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要脚踏实地,注重实干。要高瞻远瞩,注重长远利益。其次,要把“团结苦干”深化为“和谐巧干”。要注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有科学的规划,要有高远的目标追求。再次,要把“建功立业”深化为“为民办实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
在革命老区连云港市赣榆区西北部有座山,原名马鞍山,1941年115师教导2旅在此修建抗日烈士陵园,至1944年7月初步建成,从此这座山更名“抗日山”,她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抗日山建园78周年。抗日山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筑起的一座历史丰碑,是滨海区军民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赣榆人民激发动力砥砺前行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把抗日山精神发扬光大,世代相传,为谱写伟大的中国梦赣榆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那么,抗日山精神内涵有哪些呢?
抗日山精神,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抗日山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这是滨海区军民的一个伟大创举。1941年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滨海区抗战的最困难时期。符竹庭将军跑遍了赣榆、莒南、临沭县边界山区的芦山、子贡山、小塔山、马山、金牛山、葫芦山等,最后选中了赣榆县第四区谷阳乡的马鞍山作为陵园建设地址。历史证明,这个选址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这在全国也是建设最早的抗战陵园。修山建园工作中,海赣独立营指战员,每人每天约需移动万斤的重量。战士杨立祥、杨林祥兄弟,在没有起重机等大型机械的条件下,用他们自己发明的土吊车,指挥工人把十几米高的整块石头做成的纪念碑树了起来。符竹庭将军的铜像,也是他们用三十余公斤子弹壳熔铸成的。抗日山的塔碑全部保留了兵器的形状:“抗日烈士纪念塔”上端是一战士手持钢枪的造型;“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是一座炮口直指蓝天的花岗岩雕刻的大炮型建筑;《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塔型为直刺蓝天的刺刀造型;汉斯?希伯纪念碑为子弹造型;金野伯纪念碑为手榴弹造型……烈士陵园独一无二的战争美学,更是充分彰显了抗日山艺术创新的境界。
抗日山精神,是一种团结苦干的拼搏精神。
抗日山烈士陵园是滨海军民团结苦干的杰作。从1941年到1944年间,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和滨海区广大军民,艰苦奋斗,节衣缩食,4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碣,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共同创造了人间奇迹。为建陵,前方将士从每天仅有的9两(相当于现在的5-6两)粮食给养中省出1两,当时的经费来源就是这每人每天节约的一两粮食。参加施工的100多名劳动力,生活标准是每天3钱油盐(16两制),菜金为3~5分,连高梁也未能吃饱。五十多岁的钟凤顺,儿子为抗战献出了生命,他却毅然加入到建园队伍中。看守班长肖长寿,入夏以来从未睡过午觉,右关节肿了一块比拳头还大,仍坚持工作。据家住赣榆县墩尚镇墩尚村的原符竹庭勤务员成延胜回忆,烈士纪念塔建设过程中,成延胜天天跟着符竹庭在工地上奔走,有时候就吃住在工地上,到了工程后期,天气十分炎热,符竹庭关照后勤,保证饮水供应,防止有人中暑。旅轮训队在大雨滂沱中修路,石工顶着凛冽的寒风磨石,施工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在全体施工人员的苦干巧干下,工程进度很快,到1944年7月7日,陵园工程顺利竣工,昔日偏僻荒凉的马鞍山,成为初具规模的抗日山烈士陵园。
70年来,抗日山烈士陵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历经多次整修与扩建,规模不断扩大。1955年,赣榆县人民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拨款大修。1984年,省政府拨款43万元,赣榆县人民捐资8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2001年,县政府号召全县干部职工捐款2000多万元进行改扩建,重新搬迁修建了4个墓区的烈士墓,新建了抗日山东大门、抗日山综合楼、集会广场、纪念馆展厅等。2011年5月,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县委宣传部对上争取资金350万元对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第四展厅予以布展。在工人们的日夜奋斗下,七一前夕顺利完成布展,如期对外开放。
今天,抗日山之所以具有如此宏大的气魄,不能不说是一代一代的赣榆人民团结苦干、奋力拼搏的结果。
抗日山精神,是一种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
修建抗日山烈士塔出自符竹庭的构想。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份要完成的使命,他要让朝夕相处的战友得以安息,他要为后人留下一份遗产。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建立,称得上是名垂青史的千秋大业,为建功立业,先烈们不惜流血牺牲,符竹庭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赣榆百万人民战天斗地、不畏艰难,把一个苏北地区的落后县变成为闻名遐迩的百强县,人民生活从基本温饱向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呈现出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正是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引领所致。
抗日山是滨海地区人民的抗日山,是苏北鲁南人民的抗日山,是中国人民的抗日山,是世界反西斯人民的抗日山。
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抗日山已经成为赣榆区乃至连云港市的一座文化坐标,一个红色经典。在自豪与骄傲之余,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抗日山精神,怎样去实现抗日山精神之价值呢?
首先,要把“敢为人先”深化为“奋起直追”。
在赣榆的发展史上,不乏敢为人先的大手笔之作。建国初期,赣榆的水利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毛主席专门为红领巾水库题词;改革开放以来,赣榆的对虾养殖,蟹苗养殖曾经领跑全国;赣榆人敢想敢干,曾经创造过生产黑啤酒、电视机、建设“七二化”工厂的历史辉煌;我们还较早开发建设了江苏北戴河——小口度假区;我们的新城区的建设起步也比较早。如今赣榆工业项目发展迅猛,高铁、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如火如荼,港口开发建设方兴未艾,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赣榆“有海无港”、“靠海不见海”、“境内无铁路”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潮涌海州湾,扬帆赣榆港”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但是,如果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有时会像狗熊掰棒子,创业不会守业,守业不会强业,我们没有能够做大做强,保持住优势。我们是水利大县,却不是水利强县。我们在产业发展方面依然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徘徊。2017年赣榆区地区生产总值(GDP)586.02亿元,在全省12个沿海县(市、区)居第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在12个沿海县(市、区)居第7位,在苏北21个县(市、区)居第9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在12个沿海县(市、区)居第8位,在苏北21个县(市、区)居第9位,总之,我们在苏北的县区中已跌至中游,在江苏的县区中更是全面处于下游,发展的形式非常严峻,要想实现“后发先至”更是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要把“敢为人先”化为“奋起直追”,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这是“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战胜困难、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法宝。其次,要脚踏实地,注重实干。“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从新城建设到港口开港,赣榆发展的每一步无不是广大群众干部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再次,要高瞻远瞩,注重长远利益。只有目光高远,“不为浮云遮望眼”,不搞政绩工程,真心为群众办实事,才能把“敢为人先”的壮举化为“奋起直追”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
其次,要把“团结苦干”深化为“和谐巧干”。
团结苦干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永远都不能丢。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光有团结苦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利益诉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单一的浅层的利益诉求改变为多元的深层次的利益诉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当代各层次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把他们的利益诉求放在心上,统筹布局,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需求。正如当前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和沿海开发,势必造成一批失地农民,一批拆迁户,如果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会成为沿海开发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怎样解决失地农民和城市拆迁群体的利益诉求,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难题。
团结苦干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和谐巧干是迈向成功的捷径,苦干精神固然应该提倡,但是没有巧干的思维,可能就会走进“死胡同”,白费“九牛二虎”之力,工作就可能会一团糟,不会形成团结和谐、生动发展的局面。
在当前赣榆发展的关键时刻,把“团结苦干”的执着追求,转化为“和谐巧干”的生动局面,首先要注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多问问“我是谁?为了谁?”;其次要有科学的规划,有了规划,前进就有方向,就不会盲目蛮干;再次有高远的目标追求,从目前来看,就是建成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赣榆。更高水平的小康梦,是和谐巧干的着力点和精神动力,必须要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在苦干实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方法,努力创造昂扬向上、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再次,要把“建功立业”深化为“为民办实事”。
把“建功立业”深化为“为民办实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在赣榆这片土地上,曾经洒下无数先烈的热血。他们为战胜凶恶敌人、推翻旧统治、给赣榆人民创造新生活建功立业,是那个时代的崇高追求。在今天赣榆阔步走进“海港新时代”,“为民办实事”就是“建功立业”,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
把“建功立业”深化为“为民办实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脚踏实地就是认真去做好每一件事。发展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是靠苦干实干巧干干出来的。是不是真心做事,群众的心里有杆秤。真心做事要求我们经常沉下去接地气,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
把“建功立业”深化为“为民办实事”,根本点在于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修建抗日山烈士陵园是符竹庭带领滨海区军民建功立业的高尚追求,也是贯彻群众路线、“为民办实事”的生动体现。70多年前的符竹庭将军如果不走群众路线,就不会做出建设抗日山烈士陵园的英明决策,就不可能在建设陵园的过程中得到滨海区军民的无私支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一方面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渐完善。今天我们条件好了更不能忘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功为群众建,业为百姓立,我们的事业才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抗日山是赣榆梦开始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抗日山精神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也是百万赣榆人民前赴后继去夺取新胜利的不竭动力。尤其在今天,在赣榆大发展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我们弘扬和光大抗日山精神。让我们高举抗日山精神大旗,扮靓百万人民的心灵家园,开启赣榆梦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