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时代问题转换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前途自信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新时代的历史跃升
时代,指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的时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为四个时代。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中国时代;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宣告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的不断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的重要反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研判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论断的提出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1、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变化是认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决定力量。按照毛泽东《矛盾论》中所阐述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社会主要矛盾不仅是确定工作重点的依据,也是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根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后,接着党的十二大恢复了八大决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到党的十八大的历次党代会,对主要矛盾的表述一直没有改变。然而,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双方在不断发生量变的基础上,局部发生了质变。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已经不再简单局限于物质和文化两方面,而是更多的表现为对生活环境、对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突出。从社会生产来看,“落后”已不合时宜,“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稳居世界第二,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已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过去供给方面主要表现为数量上难以满足,现在更多地表现为科技、质量等方面。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已经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是这些新情况,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产生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进入了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时代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并能够在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中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论依据。
2、对国家战略目标的新布局是实践依据
1987年,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世纪走好发展战略第三步的“前20年与后30年”的战略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即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有了更加具体的设想。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人民温饱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剩下的目标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阶段”战略部署,即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奋斗目标做出了重大调整和完善,“三阶段”战略部署,是对“三步走”第三步战略的继承和创新,指出第三步中的“后30年”(即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划分为两个奋斗阶段;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到2035年,把2050年的目标提高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体现了党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新布局,使全党全国人民对实现这些奋斗目标更加充分信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依据。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理论依据
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思想理论,也必将孕育出新的思想理论。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责任担当和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成功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准备、社会物质基础准备和理论经验准备。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境界,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捍卫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在理论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
1、 从实践意义看,标志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救亡图存,实现站起来。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二阶段是实行改革开放,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史重任已经完成。第三阶段就是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强军行军、大国外交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成就,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比任何历史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标志着我们已经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从理论意义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随着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的阶段特征,不断理论创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不断破解各个阶段的时代难题,成功地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一次宣告“社会主义终结论”的破产,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只要符合本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人民的心理,就一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
3、从世界意义来看,标志着中国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任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治军等多方面创造了各种“中国奇迹”。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共同文明,结合中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出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变革和超越,也是对西方发展道路的超越。这条现代化道路改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