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个性 铸就精品——以中国精品年鉴《赣榆年鉴2023》编纂为例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5-07-15 浏览次数:   字号:【

李家君


本文结合中国精品年鉴《赣榆年鉴2023》的编纂,指出精品年鉴要有个性。实现年鉴的个性化,《赣榆年鉴2023》的编纂以“三个突出”为路径,即突出区域特色、突出年度特色,突出编纂特色。通过亮出区域名片、彰显区位优势来突出区域特色,通过聚焦新发展新变化、聚焦重要时间节点、聚焦典型个例来突出年度特色,通过讲求年鉴语言特色、讲求编排体例特色来突出编纂特色。

编写《赣榆年鉴2023》,适值连云港市赣榆区创编年鉴20周年。在全国、省、市年鉴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数轮修改,《赣榆年鉴2023》新鲜出炉,于2023年12月入选江苏省精品年鉴,2024年3月入选第八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实现了“一鉴双跨”的历史性突破,圆了赣榆方志人多年来的精品梦。作为《赣榆年鉴2023》编辑,笔者深感创成精品年鉴,其技术层面上的核心要素在于守正创新,其成果体现是富有个性。省、市、区、县,都有年鉴。于众多年鉴中展露自己独特的一面,让人开卷便知是此非彼,这就是年鉴的个性。一本好的年鉴,必须是有个性的年鉴。我们编纂《赣榆年鉴2023》,就把个性特色作为努力的方向。

一、突出区域特色 形成赣榆印象

就县域而言,粗略来看,各县各区都有一二三产业,都有工农商学兵,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实有的地方群山巍峨,有的地方海浪奔涌,有的地方产业密集,有的地方风景旖旎……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样貌,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方方面面。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调动比较思维,发现同中之异,就成了我们年鉴编纂不容忽略的一门功课。我们编纂《赣榆年鉴2023》,就着力在这方面下功夫。

1.亮出区域名片。编写“区情概览”,通常设置“建置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人口 民族 宗教”“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凸显地方特色,我们在做好上述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开发自选动作,编纂《赣榆年鉴2022》《赣榆年鉴2023》都增设“区域名片”分目。

赣榆最突出的特色有哪些?这是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总体把握赣榆区、连云港市乃至苏北大势的前提下,运用分析法、比较法、排除法等多种方法,经过数轮遴选予以确定。

徐福东渡扶桑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史记》《后汉书》以及日本的一些史料都有记载。而赣榆则是秦代方士徐福的出生地,全国独特一家。我们就此编写“徐福故里”条目,作为赣榆的一张名片。

赣榆属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就有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出现过在全省产生影响的中共领导下的“反王大同盟”运动。抗战时期,赣榆成为八路军滨海军区的核心区,刘少奇、罗荣桓等政要将帅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域内还有全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解放战争时期,赣榆大地涌动着“万人大参军”“万人大支前”的革命春潮,老区人民为革命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域内革命遗迹遗址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全省领先。我们遂编写“红色沃土”条目,作为赣榆的又一张名片。

另外,赣榆崇文尚学形成传统,山海动植物资源丰富,电商贸易异军突起。我们就此又拿出了“教育强区”“美食之乡”“电商高地”这另外3张名片,力求多角度展现赣榆区的亮眼之处。

这些名片摆放在什么位置?这是我们思考的又一个问题。在编纂《赣榆年鉴2022》时,我们把“区域名片”放在“区域概览”之首,作为第一个分目,以求先声夺人之功效。编纂《赣榆年鉴2023》,我们根据专家建议,再次作出调整,把“区域名片”置于卷首彩页之首,以彩页的方式呈现,对地方特色进一步作出浓墨重彩的凸显。

2.彰显区位优势。赣榆区是江苏省北大门,位于沂蒙山脉东南麓,东濒海州湾,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可分为剥蚀低山丘陵区、剥蚀陇岗洼地、山前河湖堆积平原、近代海积平原4种类型。笼统地说,沿海、平原、山区三分全域,形成“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的独特的区位优势。

我们抓住赣榆临海而居、向海而生的特点,立足赣榆区远洋捕捞有优势、近海养殖成规模、加工产业上水平的实际,设置“海洋经济”类目,既从面上记述全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又专设分目,分别记述赣榆渔港经济区、秦山岛海洋牧场这两个国家级示范性项目,反映赣榆的临海优势、利用优势形成强势等特点。同时,强调新发展理念对海洋开发实践的指导,在“专文”类目中编发《赣榆区打造苏北湿地生态典范》,展现赣榆人民用海、养海、爱海的海洋情节。

赣榆区东北部建有国际枢纽海港连云港港赣榆港区,年货物吞吐量达数千万吨,是拉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赣榆有别于众多其他区域的特色项目。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重点记述。于是,在《赣榆年鉴2023》中增设“赣榆港区”类目。

另外,我们还挖掘赣榆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县区的特色资源,设置“开放型经济”类目,记述全区进出口贸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境外经济技术合作合作、开发区建设等年度情况。挖掘赣榆地处北纬35°线利于果树栽培的优势,在“农业”类目中设置“特色果业”分目。根据赣榆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文化”类目中设置“红色文化”分目。通过对这些类目、分目的记述,展现“不一样”的赣榆,形成“有个性”的年鉴。

二、突出年度特色 反映赣榆变化

空间和时间相互依存,相对静止的水平状态和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浑然一体,这决定了不同区域各有特色,同一区域在不同阶段也是各有特色。年鉴记述不仅有特定的区域,而且还有特定的年份。因此,突出年度特色便是年鉴个性化编纂的题中之义。

1.聚焦新发展新变化。一个区域的特定年份较之以往,必有新的发展,产生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就是构成年度特色的基本要素。我们编纂《赣榆年鉴2023》,就拿2022年赣榆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与上一年去比照,过滤掉一般性的发展变化,关注具有全局意义的显著之异,作重点记述。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推进,赣榆区在2022年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明确其工作细则。这表明2022年度成为赣榆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此,我们增设“数字赣榆”类目,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产业、产业数字化转型、通信和电视传输服务等多个方面记述,彰显这一年度特色。

2022年,赣榆区确立“海滨、生态、人文旅游名区”目标定位,制订《赣榆区全域旅游规划》《赣榆区“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标志着全区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认为这是又一年度特色,对旅游业的记述随即作出改变。以往年度的《赣榆年鉴》中“旅游业”只是作为“商贸服务业”类目的一个分目,在《赣榆年鉴2023》中,我们把“旅游业”从“商贸服务业”中剥离出来,升格为类目,加大记述力度,以收到亮化特色的功效。

2.聚焦重要时间节点。重要时间节点也是构成年度特色的不容忽视的因素。譬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应年份的年鉴记述,就应当充分利用好这种重要时间节点大做文章。

《赣榆年鉴2023》所记述的2022年,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10周年。我们利用这一契机,把反映赣榆在中国新时代十年发展成就作为年鉴编纂的重要内容。一是在年鉴卷首彩页开辟“非凡十年”专栏,用22个页面的大篇幅图示,形象地展现赣榆在新时代创造出来的“非凡”。二是在“专文”类目中编写《新时代赣榆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记述全区在综合实力、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城市能级、生态建设、改革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给新时代交上的十年答卷。

3.聚焦典型个例。一年又一年,年年不一样。在年度具体事项上出现的新举措以及与新举措相关的新鲜事、存续工作创成的新成果等,这些典型个例都闪亮着星星点点的年度特色的火花,需要我们去捕捉,值得我们去记述。

区委“榆快”服务体系建设、“理”花树理论宣讲品牌创建,区政府“榆快办”服务品牌建设,区纪委监委“1+1+N”组团办案……这些都是2022年度具有赣榆特色的新举措。经济管理领域的新鲜事,诸如全省首个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在赣榆发出、全市首单“带押过户”登记在赣榆办理;产业新上项目,诸如太平洋金沙石英半导体用硅材料项目、丰海高新材料丙烷综合利用项目、江苏华电赣榆液化天然气项目、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各领域取得的新成果,诸如赣榆区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区、秦山岛获批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赣榆港区 10 万吨级航道南延伸段一期工程获批省级“示范工程”。这些都是我们记述的对象,展现的都是不同于往年的2022年的赣榆。 ?

三、突出编纂特色 丰富赣榆记述

如同其他著作一样,年鉴也需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这需要理清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孔子曰:“文过质则史,质过文则野。”年鉴形式固然应当服从年鉴内容的需要,而年鉴内容也应以恰当形式来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应做到无过无不及。我们以“年鉴体、独特性、多样化”为年鉴编纂的方针,遵循年鉴体例、体裁的基本要求,力求形成平实的记述风格。

1.讲求年鉴语言特色。《赣榆年鉴2023》遵循年鉴语言的一般性要求,规避主观性、描述性、评判性语言的运用。

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名称,基本上都采用全称性名词,并加括注“以下简称××”之后,使用简称。采用简称,注重规范性和唯一性。例如,“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规范性简称为“省赣中”,而当地老百姓还有直呼“高级中学”的。这在域内口头交流中没有问题,但年鉴记述时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括注为“以下简称‘高级中学’”就不恰当了。就词义逻辑关系而言,二者不是同位的,前者包含于后者。“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有简称“镔钢集团”的,也有简称“镔鑫钢铁”的。在年鉴记述时,我们只取其一,即“镔钢集团”。

年鉴记述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12月发布的《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例如,面积计量单位不采用市制单位“亩”“顷”等,而采用公制单位“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采用公制单位不使用习惯说法“平方公里”,而使用“平方千米”。表示地域、水域面积,我们视面积大小灵活采用“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量词,但表示建筑面积只用“平方米”。我们遵循但并非机械地套用量词规范。例如,“守住18亿亩耕地国家红线”就不通过换算说成“守住1.2亿公顷耕地国家红线”,“赣榆女子拔河队获得540公斤级亚军”也不说是“获得540千克级亚军”,等等。

年鉴记述时对一组同义词的采用,坚持只选其一,并从一而终,以体现行文的统一性和编纂的严谨性。例如,表示事物变化幅度的一组同义词有“增长、提高、上升”,另一组同义词有“减少、降低、下降”,两组之间构成反义关系。年鉴记述时,我们只采用“增长”“下降”来记述某项指标较上一年的变化幅度。

每个条目的记述,确保主语不缺失。条目正文有若干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些句子陈述的是同一个主体,那么,第一个句子之后的其他句子的主语省略。如果这些句子陈述的是多个主体,那么,每句均加主语,以避免记述的混乱不清。

各条目的记述,一般都加时间状语。有人认为,在“概况”条目用了前置时间状语“2022年”,之后的几个条目无需再标注时间状语“2022年”,原因是“概况”已表明了记述的年份,之后的条目再去标注年份,就有画蛇添足之嫌。我们不这样认为。如果说“概况”标注了年份,其后面的几个条目就无需再注,那么,整部年鉴已经界定了记述的年份,各分目之下的“概况”条目仍标注年份,是不是也多此一举呢?其实,每个分目之下的条目之间既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又各自单独成篇。就记述要素齐全的要求而言,每个条目的时间状语或前置于句首,或置于谓语中心语之前,位置可以有所不同,但标注是必要的。就读者阅读而言,不应指望读者联系上下文去阅读,他可能只看一个条目,这也表明各条目有采用时间状语限制的必要。

2.讲求编排体例特色。《赣榆年鉴2023》采用分类编辑,分为类目、分目、条目 3 个层次,以条目为基本记述单元。卷首设彩页图照,用图58幅;插入随文图照 181 幅,表格 26 张;部分图片采用出血版。全卷述之以文,示之以表,现之以图,努力实现文字记述与表格、图表、图片的有机结合,增强年鉴文本的信度、表现度、美观度。

在年鉴类目、分目、条目设计上,不因概念外延部分相容而排斥交叉关系。例如,在经济门类的记述中,设置“海洋经济”类目以突出地域特色,设置“数字经济”类目以突出时代特色。二者之间以及二者与“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等类目之间都存在交叉关系,符合交叉关系的一组概念可以并列的逻辑规则,又有效地彰显了记述亮点。因为具有交叉关系的一组概念存在部分相容,所以在记述上就有可能有重复。为了规避重复记述,我们采用参见法。

在条目编排中,我们灵活运用综合条目、分述条目和特色条目,以求面、线、点的相互呼应。特别是努力加大特色条目的使用频率,编写120余个特色条目,借助鲜活实例,反映个案风貌,窥一斑而见全豹,实现特色化的点上支撑。

另外,我们还根据需要,适当添加“链接”。链接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有关资料、媒体报道等。由于链接篇目系“拿来”文本,本身就具有独特性,而且不受年鉴体裁约束,或有形象描摹,或有激情澎湃,或有议论风生,这对年鉴正文不仅起到补充说明、记述佐证、延伸阅读等作用,还具有“要想甜,加点盐”的表达效果,增强年鉴表现力和可读性。《赣榆年鉴2023》插入链接12篇(条),展现了赣榆区2022年在政务、商事、基建、民生等多领域的境况,与年鉴正文既有所区别,又交相辉映。

年鉴须有个性。我们编纂《赣榆年鉴2023》就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年鉴精品化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在年鉴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编好有特色的《赣榆年鉴》,放大其“存史、资政、育人”效能,为新时代年鉴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