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河的历史演变及开发利用研究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2-05-06 浏览次数:   字号:【

徐茂干

【内容摘要】汹涌澎湃的黄河在肆虐苏北大地的同时,也赐予苏北人民母亲河——灌河。灌河干流西自三岔河,东入黄海,流经盐城市的响水、连云港市的灌云、灌南三县。新中国成立后,根治了灌河水患。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灌河融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灌河口掀起了开发的热潮。进入新时代,灌河开发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灌河文化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关键词】灌河 溯源 开发利用

一、灌河的溯源

灌河是在古海湾泻湖冲击平原基础上逐渐发育起来的,其形成过程是与灌河流域海岸历史演变联系在一起的。

六、七千年前最后一次海浸时,长江、淮河分别在今镇江市、淮阴市以东不远处入海,淮河以北的沂、沭、泗水冲积平原还是一片汪洋的浅水海湾,今灌河干流当时正处于这古海湾之中。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由于受到淮河携带泥沙的淤积,淮河三角洲向海外推进,位于淮河以北的浅水海湾经响水、伊芦山、板浦一线的沿海沙坝封淤后,逐渐演变为古硕项湖和桑墟湖。

公元1128年黄河南迁夺泗夺淮入海时,还没有灌河下游地域。当时的海岸线大致稳定在板浦、响水口、云梯关、阜宁、盐城一线。此后汹涌咆哮的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泥沙吐向淮河口外,淮河三角洲向海外推进,海岸东徙,沧海变桑田。与此同时,沂、沭、泗水失去入海流路,遍地漫流,而且黄河大堤经常溃决,致使硕项湖洪水常常猛涨,洪水经硕项湖的排水孔道义泽河、龙沟河、武障河,向东冲刷,由于水猛流急,逐渐形成灌河。在沂、沭、泗水冲积物以及黄河泥沙的填积下,至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硕项湖被淤平,成为一片低洼的平原,河督靳辅开始丈田兴屯,1730年开浚湖河,挑挖南、北六塘河,渲泄骆马湖水穿盐河经武障河、龙沟河入海。因此,灌河的上游支流可上溯到骆马湖。

据文字资料记载,灌河在明代中叶以前就形成了。清光绪十一年《阜宁县志》引述嘉庆十三年(1808)尚书吴璥的一段奏文中有“溯查明代河决崔镇,我朝河决茆良口,皆由灌河入海”之句,明总督河道潘季驯在万历七年(1579)《河工告成疏》中称“数年以来,崔镇诸口决而黄水遂北”,光绪元年《安东县志》明确记载明代河决崔镇时间,“(万历) 三年(1575),河决崔镇而北,淮决高家堰而东,漂没千里,漕艘梗滞”,这说明灌河早在明万历三年前就形成了。另据明万历年间编写的《宋氏族谱》记载,武障河、义泽河西通硕项河,为灌河上游支流,形成于元代以前,宋元之际海岸在响水口附近,那么响水口以西的灌河也就可能形成于元代以前。清道光年间(1821~1850 ),海岸线已东移百里,灌河入海口曾达开山岛。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迁渤海入海,海滩即不再淤涨。后在强大海浪和弱潮流的侵蚀作用下,海岸反而西退8公里,灌河河形即基本定型,入海口基本稳定,开山岛也随之离海岸渐远。

由于受黄、淮、沂、沭、泗水的冲击,解放前灌河流域素有洪水走廊之称。解放后,党和政府带领灌河儿女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挑疏浚了许多灌河支流,理顺了灌河水系,形成了今日灌河河貌。灌河长74.5公里,灌南县堆沟港镇以上流域范围在废黄河以北,新沂河以南,中运河以东7242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包括宿迁、泗阳、沭阳、涟水、淮阴、灌南、响水七县(市)。

二、灌河的航运

灌河的航运条件十分优越,历史上的灌河曾几度繁华。灌河的存在尤其对包括淮盐在内的交通运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明隆庆《海州志》记载:“ 莞渎河在永洋河东,其源西自官河,东北七十里入海,可行巨舟。” 官河是现在盐河的旧称,莞渎河为灌河上游支流,东通灌河入海。

清初,灌河下游两岸地区芦苇浩荡,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苇荡营樵采,每年采割芦苇数十万担,都由灌河运往南方各地,以备河工之用。灌河向南可通过太平河、民便河、一帆河等水路达淮河,向北可通过小潮河达五图河,向西经武障河、龙沟河、义泽河、 莞渎河进入盐河,沟通大运河,东出黄海可与沿海各港口通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新安镇志》云“镇之水陆四冲,方面八路”、“南达安东,西抵沭阳”,“北通伊浦,东通三岔口、响水口诸路”,可见当时灌河航运的四通八达。

黄河夺淮入海致淮南盐区毁损严重,淮北盐场大规模兴起。为适应盐运的需要,灌河口航运十分繁荣。明洪武六年(1373)位于古海州地区莞渎、徐渎、板浦3个盐场年产海盐约7.5万引。随着海岸线逐步东移,济南盐场逐步崛起为“淮盐第一巨擎”,济南盐场主要分布在灌河口一带。大小运盐船只在灌河、盐河中往来穿梭,每天不下百只,每年运销海盐有数千万担之多。盐务鼎盛之际,沪、浙、闽、苏、鲁、皖等 10 多个省市的客商纷至沓来,英、美、日、俄等诸国商船络绎不绝,就连著名的泰生、瑞祥、华生号等大型货轮也都经常出入于此装卸货物。

进入二十一世纪,灌河作为江苏省内河干线航道网规划“二纵四横”主通道之一,迎来了航运史上的大整治和大发展时期。2009年12月26日,位于灌南境内的盐河经灌河入海沟通工程——盐灌船闸正式建成通航。盐灌船闸沟通了苏、皖、豫三省经淮河、盐河、灌河入海的东西方向主通道,使得千吨级驳船可由灌河直通入海。2018年,连申线灌河航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连申线是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的重要一纵,北起连云港港,纵贯连云港盐城南通苏州上海,连接灌河、通榆河、盐河、京杭大运河长江等。

三、灌河的治理利用

灌河流域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由于上游沂、沭、泗水泛滥,灌河流域曾经饱受洪水肆虐。

嘉庆十三年(1808)著名水利学家郭大昌、知名学者包世臣曾乘舟从入海口溯灌河至徐州一带实地考察,探讨治水方略。近代以来,左宗棠、孙中山、张謇等先后提出导淮入灌的治水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对灌河实施的一系列治理工程,使得古老的灌河焕发出美丽的青春。1949年冬,苏北区党委组织了50多万民工平地开挖新沂河,完成了新中国的导沂入灌工程。昔日灌河流域河海泛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1968年,灌河流域末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盐东水利工程开始兴建,该工程具有防洪排涝、挡潮御卤、蓄水送水、交通航运等综合功能。控制范围为西至宿迁中运河,南至废黄河,北至新沂河,承担沂南地区沭阳、宿豫、泗阳、淮阴、涟水、灌南等三市六县4160平方公里涝水排泄及盐西6万多公顷农田挡潮御卤任务,可拦蓄回归水供灌南、涟水、沭阳、灌云等县11万公顷农田灌溉。

四、灌河的初步开发

灌河是条天然潮汐河流,是苏北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入海通道,其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河道优势、丰富的淡水优势、独特港口和岸线优势、广阔的腹地优势,使得灌河具备了开发的良好基础条件。改革开放后,灌河的开发逐步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灌河开发的第一次热潮是上世纪80年代。1982年起,全国政协专家组、中国地理研究所、国家交通部、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诸多权威科研机构,派出专家对灌河进行考察论证,对灌河开发价值给予极高的评价。灌河的开发利用曾于1986年列入了国家的“七五”项目,江苏省委九届二次会议和省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也把灌河开发列入了全省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中。但因种种因素,灌河开发的进程一直较为缓慢。

灌河开发的第二次热潮始于2005年。2005 年11月,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推进沿运河、灌河地区的合理开发和产业发展,完善全省的新型工业化布局,形成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2005年11月 18日至20日,江苏省苏北发展办公室和灌南县联合举办了首届“灌河发展论坛”。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教授为首的2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及省市领导、灌河流域四市十县(区)数十名领导会聚灌南,纵论灌河发展,共商开发大计。从此灌河开发步入了快车道。

从首届灌河发展论坛至今十几年以来,灌河沿线城市尤其是位于灌河口的灌南、灌云、响水三县掀起了大建设、大招商的开发热潮,灌河两岸相继建成了5个园区。江苏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位于灌南县,沿着灌河北岸从东到西逐步形成“港区、金属产业园、船舶工业园、物流产业园”一区三园的产业布局。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于2006年5月经省政府审批为苏北唯一省级化工园区,园区建成面积约9平方千米。位于灌云县的灌云临港产业区总体规划面积116平方千米,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位于响水县的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土地总面积1990.13公顷。响水港区有500吨级至5万吨级各类码头33座,码头泊位37个,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010万吨,响水港现代物流园工程在建。灌河口已经形成千亿的年产值,二十亿的年入库税收,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十多万。灌河两岸由完全的农业乡村变成了现代化的工业城镇,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灌河儿女逐步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生活。

由于早期灌河口园区的建设过程中,采取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规划和建设标准较低,尤其是化工产业,普遍是小化工,对灌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中,苏北灌河口化工园区环境整治问题突显。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越加重视,江苏省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灌河口化工园区正坚决执行中央以及省委部署,积极做好园区整治提升和不合规企业关停工作。

五、灌河开发与国家战略

(一)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连云港先后被国家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和上合组织出海基地,被江苏省明确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核心区先导区。2017年,省委省政府明确连云港“一带一路”倡议支点的定位,为连云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指明方向和路径。

早在2005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就把灌河流域开发纳入连云港港口“一体两翼”的滨海经济圈规划, 把灌河作为连云港港南翼部分开发建设。作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的徐圩新区,根据国家和省委部署,重点布局发展临港大工业。灌河口的化工园区全力推进园区整治及安全生产工作,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提升化工园区准入“门槛”,重点发展大化工和重化工,力争成为徐圩新区的南部拓展区,完全融入徐圩新区临港大工业的产业布局,从更高层面抬高整治和建设标准。

(二)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灌河与大运河一样承载了沿线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大运河贯穿古今、连通南北、跨越江河,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灌河被誉为苏北的黄浦江,有人甚至认为灌河可与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莱茵河相媲美,是一部书写在苏北大地上的壮丽诗篇。

灌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一样具有包容性和统一性。大运河使各个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灌河流域古属海西,也因文化融合而兴,东夷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里聚合发散。灌河文化曾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经过三次碰撞,分别是东晋“西堂宫变”、明代“洪武赶散”和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江南大批干部支援苏北建设。中原文化为灌河文化强化了彪悍与坚韧,江南文化则为灌河文化注入了睿智和灵秀。

盐区河运为灌河和大运河注入了盐文化和海洋文化元素。自唐代以来,封建社会国家财政对盐税的依赖很大,而“天下盐赋,两淮居半”。盐作为古时的大宗商品,主要依靠河流进行长途运输,大运河是古代盐运的主要通道。灌河地区沿海滩涂上,丰饶的草木,连片的泥滩,充足的日照正是煮盐、晒盐最理想的场所。为周济淮南地区盐业销售,在苏北灌河地区兴办的济南盐场,是江苏省淮北盐区灌河两岸的灌东盐场和灌西盐场共同使用的历史称谓。清末民初,济南盐场先后建成大德、大阜、大有晋、大源、裕通、庆日新、公济 7 大盐业公司,仅堆沟就有大德、大阜、大有晋 3 大公司。为加强沿海盐务的税务督察,国民政府还在堆沟设立了济南盐场公署税务稽核所,专门用以收取 7 大公司的盐税。淮北的盐经灌河、盐河运至淮安,进入京杭大运河运往到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销售口岸。灌河口盐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盐业生产文化和盐民生活文化。

灌河是大运河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江苏段作为江苏省内河干线航道网规划“二纵四横”的基础。自古以来,灌河就通过盐河与大运河相通相连。如今,随着盐灌船闸、连申线灌河整治工程、宿连航道工程的相继建设,灌河与大运河的命运将更加紧密。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有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太湖等众多湖泊,通过各支流的开挖、疏通,航道的治理,大运河的线状功能扩大为网状功能,把江苏的大小水体以及城乡聚落编织成网络体系,而今江苏没有一座城市与运河完全没有关联。

灌河沿岸城市应主动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围绕大运河文化带,从航运交通、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城镇建设、非遗传承等多方面加强互相之间的沟通联络,共同利用灌河资源,挖掘灌河开发潜力,构建多元发展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