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来赣榆县志编纂的历时演进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1-06-10 浏览次数:   字号:【

 徐学鸿

【内容摘要】 明代以来赣榆县志共修编了7 部,志书编纂总体演变呈现出志书类目数量升降不定,类目下设的分目、子目呈现逐渐繁多,分类标准渐趋客观、科学;体裁逐渐丰富,体裁的相关要素逐步完善;语言风格由 “述而有论”向 “述而不论”转变。赣榆县志编纂的历时演变较好地反映出县志体例的逐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赣榆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北部,与山东接壤,秦已置县,汉代即设学官。根据目前的史料得知,从明代至今,赣榆县志共修编了7 部。其中,明代1部,为《万历赣榆县志》,现仅存卷五,且为残卷,总纂樊兆程;清代3部,分别为《康熙重修赣榆县志》四卷,俞廷瑞修,倪长犀等纂;《嘉庆增修赣榆县志》四卷,王城修,周萃元等纂;《光绪赣榆县志》十八卷,王豫熙等修,张謇等纂。民国1 部,为《民国赣榆县续志》六卷,王佐良修,王思衍纂。新中国成立后2部,分别为《赣榆县志》(1997年版)上、下册,《赣榆县志(1990-2009)》上、下册。系统考察赣榆县志编纂体例演进的历史变化,对于深化方志理论研究,指导推进新一轮志书编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赣榆县志编纂遵循传统志书“以事分类,横排纵写” 的修编体例,系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政治、社会、文化等主要方面,其历时演变主要表现在框架结构、体裁形式、语言表达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书类目数量升降不定,类目下设的分目、子目呈现逐渐繁多的趋势,分类标准渐趋客观、科学

《万历赣榆县志》为残卷,仅存留部分艺文。但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旧志》辑存朱维藩《序》中可知,书中载有城池、田赋、学校、山川、人物、官署、邮舍、地亩、户口、税粮、土贡物产、名宦、乡贤等类目。

《康熙重修赣榆县志》分为建革、星野、形胜、疆域、城池、山川、古迹、风俗、署制、学校、坛庙、坊镇、津梁、铺递、武备、荒备、寺观、田里、户口、丁徭、租赋、官庄、课税、马政、鹾政、土贡、物产、官秩、宦迹、人物、侨寓、科目、援例、武科、武勋、辟举、德行、忠孝、节孝、封荫、灾异、兵燹、艺文等43个类目。其中,津梁类目下分为津、梁分目;铺递类目下分为驿、递、铺三个分目;物产类目下分为五谷、果、瓜蔬、竹木、花卉、药材、畜扰、禽鸟、鳞介、食货等分目;官秩类目下分为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儒学教谕、训导等分目;科目类目下分为进士、举人、岁贡等分目;忠孝类目下分为纪忠、纪孝分目;节孝类目下分为纪节、纪孝分目;灾异类目下分为纪灾、纪异分目。

《嘉庆增修赣榆县志》分为建革、星野、形胜、疆域、城池、古迹、风俗、署制、学校、坛庙、坊表、坊镇、津梁、武备、仓储、寺观、田里、丁口、赋役、课税、鹾政、物产、官秩、宦迹、人物、侨寓、科目、正贡、援例、武科、武勋、辟举、德行、忠孝、节孝、封荫、寿考、灾异、兵燹、艺文等41个类目。其中,津梁类目下分为津、梁分目;物产类目下分为谷属、果、瓜蔬、竹木、花卉、药材、畜扰、禽鸟、鳞介、食货等分目;官秩类目下分为知县、县丞、典史、巡检、教谕、训导等分目;忠孝类目下分为纪忠、纪孝分目;节孝类目下分纪节、纪孝分目;灾异类目下分为纪灾、纪异分目。

《光绪赣榆县志》分为疆域、建置、山川、民赋、学校、贡举、武备、官师(上、下)、人物(上、下)、烈女(上、下)、古迹、逸闻、杂记等12个类目,设有50多个分目。需要指出的是,《光绪赣榆县志》类目下的分目主要用小字号集中标注在类目的标题之下,但有不少分目没有出现在相关的章节中。如,疆域类目的标题下列有沿革、四至、分星、高度、风俗、物产等分目,但未在下文中出现分目名称。

《民国赣榆县续志》作为续修志书,正文主体所记内容起始光绪十四年(1888),截止宣统三年(1911),设有疆域、建置、山川、民赋、学校、贡举、武备、官师、官师传、人物、列女、古迹 金石、艺文、杂记等14个类目,设有50多个分目。因“改国以后,则别为附编二卷”, 附编二卷所记述时间为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八年(1919年),“依前志门目条,其沿革大概及人物行略别为附编,不欲与续志合并也。”设有疆域、建置、民赋、学校、坛庙、武备、职官、杂记等8个类目,下设有约20个分目。全志中有一些分目没有记述的内容,有的分目名称未能在相应的章节出现,如,正文主体中的武备类目中设有 营防、马政、驿递、兵事等分目,但是下文没有马政这一分目内容的介绍。

《赣榆县志》(1997年版)设有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渔业、水利、工业、盐业、交通、邮电、城建环保、商业、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政务、党派社团、民政、人事劳动、治安司法、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活、方言、人物等29个类目,145个分目,539个子目。

《赣榆县志(1990-2009)》设有政区-资源-环境、人口、城乡建设与管理、交通、水利、经济综述、开放型经济、农业、海洋经济、工业、盐业、建筑与房地产业、商贸服务、旅游、信息产业、金融业、财政 税务、综合经济管理、中共赣榆县委员会、赣榆县人民代表大会、赣榆县人民政府、政协赣榆县委员会、工商联与人民团体、公安-司法、军事、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徐福文化、卫生、人事-劳动、民政、社会生活、方言、人物、乡镇等36个类目,220个分目,846个子目。

赣榆县志的类目多少,并不表明志书的质量高低,只是反映出编纂者对客观事物种类归属的认知水平。如,《嘉庆增修赣榆县志》将建革、星野、风俗、物产设立为单独类目。而《光绪赣榆县志》则将沿革、分星、风俗、物产合并到疆域类目。

赣榆县志类目下设分目、子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呈现逐渐繁多的趋势,如,《赣榆县志(1990-2009)》中的中共赣榆县委这一类目,下设有组织机构、重大决策等19个分目,分目下设有机构设置、领导成员等67个子目。分目、子目呈现逐渐繁多的趋势,说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越来越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业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由此导致了新型产业结构不断涌现,新型社会组织不断增多,新型社会阶层不断呈现,新型社会业态越来越丰富多元。

二、志书编纂体裁逐渐丰富,体裁的相关要素逐步完善

从目前志书编纂体裁的述、记、志、传、图、表、录等诸体来看,《康熙重修赣榆县志》、《嘉庆增修赣榆县志》、《光绪赣榆县志》、《民国赣榆县续志》、《赣榆县志》(1997年版)、《赣榆县志(1990-2009)》六部县志都采用了志、图、表的体裁,以众多相对独立的专志构成全志的主体。

在述、记的体裁运用上,《康熙重修赣榆县志》《嘉庆增修赣榆县志》《光绪赣榆县志》《民国赣榆县续志》没有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修的《赣榆县志》(1997年版)、《赣榆县志(1990-2009)》则运用了述、记这一体裁。综述或者概述、大事记的运用,便于阅读者在第一时间方便快捷地了解志书反映的全貌和记述的重点内容。

在表格的体裁运用方面,虽然六部县志都运用了表格,但《康熙重修赣榆县志》表格无表格标题、表头等相关信息。《光绪赣榆县志》首次以 “表”字作为表格标题,将历代的进士、举人、正贡、荐举等用表格形式列出。到了《赣榆县志》(1997年版)、《赣榆县志(1990-2009)》,表格一般由表题、表身、表注等基本部分组成。

在图的体裁运用方面,《康熙重修赣榆县志》卷首中收录有县治图、县境图、县署图、儒学图、社稷坛图等8幅;《嘉庆增修赣榆县志》卷首中收录县治图、县境图、县署图、儒学图、武庙图、城隍庙图、重光大寺图、怀仁书院图、火神庙图、社稷坛图、风云坛图、邑厉坛图、夹谷山图、子贡山图等14幅;《光绪赣榆县志》卷首目录中收录有赣榆县境总图、分图,另有县城图、县署图等7幅,第一次将赣榆县境总图标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将赣榆县境总图、分图置放在间隔相当的纵横线条上,总图标注每方十里,分图标注每方五里。《民国赣榆县续志》在卷首中收录有赣榆县境总图、水道图,赣榆县分图8幅,在“任事诸人姓名”中第一次专门列入绘图专业人员名录:“江苏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毕业吴岱生,字镇东,邑人。江苏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毕业管相恩,字泽南,邑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修的《赣榆县志》(1997年版)、《赣榆县志(1990-2009)》除了卷首的地图外,还有大量的随文图片。如,《赣榆县志(1990-2009)》卷首收录有1990年赣榆县政区图、2004年赣榆县城区图、2009年赣榆县政区图,以及历史文化类、非遗传承类、山海风光类、基础设施类、城乡建设类、经济发展类、社会生活类等7大类专题图片,专志中的随文图片达450多幅。地图由权威专业机构绘制,附有图例、比例尺、审图号、绘制单位等相关信息;随文图片,大部分为专业相机拍摄的实物图,少部分为专业统计人员绘制的统计图,都在图片下方注明图片相关信息,有效增强了志书表述的现场感和审美感。

三、志书的语言风格由 “述而有论”向 “述而不论”转变

方志作为综合性的文献著述,注重表述的客观真实性。考察赣榆县志的语言风格表达,明显看到由述而有论向述而不论的转变,由既述又作向述而不作的转变,客观真实性特征越来越显现。

五部赣榆县志中,《康熙重修赣榆县志》《嘉庆增修赣榆县志》《光绪赣榆县志》三部志书在多数类目下都有评述,解释或说明设置此类目的意义,而《民国赣榆县续志》、《赣榆县志》(1997年版)、《赣榆县志(1990-2009)》三部志书则渐渐趋于述而不论。如,《康熙重修赣榆县志》在建革类目下,指出“阅者得论世且思治道也。”[1]在“山川”类目下,指出“因利导民,俾山不童而川不竭可牧任诸。若夫海鱼盐物错,则自然不涸之藏哉。”[2]学校类目,“衍圣道,崇经术,育人才,昭文献,曰学校。”[3]在荒备类目下,指出“十二荒政,一曰散利。夫不积何散?近古以来,委积之法莫善于寿昌、紫阳矣,乃所贵在豫,若亡羊而补无及也。”[4] 在宦迹类目,指出“隆勳懋业,靡显晦不书;善政纯修,无崇卑必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斯有焉。”[5]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同样,《嘉庆增修赣榆县志》在“山川”类目下,指出:“至乾隆五年,海禁复开,居斥卤者既以盐务谋生,造舟楫者亦得采捕为业,南北商贾货物通行,海之利榆者乃大。”[6]在疆域类目下,指出:“国家大一统之模,道一风同,何疆域之有? 然官有分司,斯地有分土,慎固封守,任有专寄矣。”[7]又如,《光绪赣榆县志》在山川类目下,指出:“司险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固三代盛。”[8]在民赋类目下,指出:“观于治乱更迭之际而后知民生兴替之由,观于闾阎庶豫之征而后知国家闿泽涵濡之久。”[9] 而《民国赣榆县续志》、《赣榆县志》(1997年版)、《赣榆县志(1990-2009)》三本志书通篇只是对事物的客观记述,没有评议。如《赣榆县志(1990-2009)》的山岭分目记述为:“赣榆县境内有山37 座,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10 个镇内,以大吴山最高。”[10]又如,在河流分目记述为:“赣榆县境内河流纵横密布,主要有跨境排洪河4 条、运河1 条、排涝河13 条。大多数的河流源自西、北部山区,东流直接入海。”[11]

志书的语言风格由 “述而有论”向 “述而不论”转变,一方面使得志书与史书不同文体之间的语言风格有了更为明显的区分,另一方面进一步凸显了志书真实客观的特征,志书的教化功能由显性教化走向了隐性教化。


[1] 《康熙重修赣榆县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广陵书社2020年版,第18页。

[2] 《康熙重修赣榆县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广陵书社2020年版,第19页。

[3] 《康熙重修赣榆县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广陵书社2020年版,第29页。

[4] 《康熙重修赣榆县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广陵书社2020年版,第40页。

[5] 《康熙重修赣榆县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广陵书社2020年版,第60页。

[6] 《嘉庆增修赣榆县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广陵书社2020年版,第22页。

[7] 《嘉庆增修赣榆县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广陵书社2020年版,第19页。

[8] 《光绪赣榆县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广陵书社2020年版,第55页。

[9] 《光绪赣榆县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第二辑)》,广陵书社2020年版,第56页。

[10] 《赣榆县志(1990-2009)》(上),方志出版社2018年版,第62页。

[11] 《赣榆县志(1990-2009)》(上),方志出版社2018年版,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