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读志用志纳入干部教育体系的初浅研究
信息来源:市党史工办 发布日期:2022-01-19 浏览次数:   字号:【

 孙惠芹

【内容摘要】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地方志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书,领导干部读志用志,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做好工作的能力,有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本文从读志用志对于干部的重要性认识,了解地方志和干部读志用志的现状情况,梳理了将读志用志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路径选择和保障措施,提出要让读志用志成为干部的一门必修课,让地方志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在地方志工作机构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地方志部门的工作成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大量的地情资料,转化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各项决策,其资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显著效果。修志问道,以启未来。领导干部读志用志,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做好工作的能力,有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

一、充分认识读志用志对于干部教育的重要性

读志用志可以帮助领导干部快速了解、熟悉当地情况。地方志是鉴古知今的地情教科书,志书详细记载地方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资料,与地方的建设、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很多领导干部异地为官,刚到任时对工作所在地区情况了解不多。通过阅读地方志书,能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与地理、历史变迁与兴衰以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这对领导干部尽快熟悉情况、投入工作将有很大帮助。

读志用志可以帮助领导干部鉴古知今、启迪未来。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只有对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的新的使命。领导干部为官一方,读史当从读志始。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经验教训,通过借鉴历史智慧,更好地服务当下,做好各项本职工作。要从前人、从历史、从志书中去得到启迪,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借鉴,开拓各级领导干部的眼界和视野,从历史中探索未来。

读志用志可以提升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地方志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书,领导干部读志用志非常重要。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主席尤其重视地方志,经常搜集阅读、活学活用。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在指挥作战的间隙中,不顾疲累饥饿,都要寻找地方志书来阅读。毛泽东主席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引用论述,作为领导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参考。早在1941年8月,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提出“中央设置调查研究机关,收集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为中央工作的直接助手”。其任务之一是“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更是把阅读地方志书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无论“外出到哪个省,总要预先对那个省的省志及某些县的县志都翻阅一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地方志独特的官修、政书特点,客观上保证了志书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并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地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最厚重的积淀。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读志、用志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是一门必修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地方志的功能,领导干部能深入读好地方志、切实用好地方志,提高研究决策的能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了解地方志和干部读志用志的现状

中国方志的历史有2000多年,编写的古志就有8000多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方志,包括省市县三级志书,以及专业志、部门志等已达到3万多种。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以及有关部门和行业的专业年鉴也已经超过3万种。各级地方志部门,近些年做了许多的工作。2020年,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年鉴全覆盖,在读志用志方面作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部分基层存在着地方志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地方志、地情专家人才大多集中在省、市级以上的地方志部门、高校等,而部分县、区级缺乏地方志、地情专业人才,有的个别县、区还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的现象。

有了志书,那就要想办法让干部在读志用志上下功夫,把地方志“用起来”,让干部能用一种更简便、更现代化的方式来读志用志。在地方志“用起来”这个方面,比如,全国开始建立地方志数据库,江苏省地情网设数字方志专栏,出版江苏微记录等等。还有加强方志馆建设方面,方志馆里面不仅放纸质的志书,还把方志馆定位为一个地方的地情展示中心,方志馆成为人们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的场所。人们既可以通过看志书了解,也可以走进方志馆,用这样一种方式去了解。全国已经建成了几百家方志馆,包括国家方志馆,以及省市县三级方志馆等。还有拍摄的《中国影像方志》等等,都是地方志“用起来“的创新探索,不仅能让地方志“用起来”,更能让地方志“活起来”。

还有我们连云港市,连云港市党史工办编写的《掌上连云港》作为《连云港年鉴》的配套读本,在全市的两会上发放,便于携带,内容精炼,非常方便领导干部熟悉、知晓本市地情,受到领导干部的喜爱。灌南在全市率先建成县级方志馆,赣榆区拍摄红色故事100讲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地方志“用起来”“活起来”的有效探索。

地方志部门做了许多工作,有了地方志书、有了数字方志、有了方志馆、有了微记录、有了影像方志等等,但这些还大多是停留在地方志部门单向的宣传和推广。总体来说存在“重修轻用”的情况,读志用志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大多还是个人的自觉行动。也有领导干部会主动读志书、也有机关单位组织干部群众等到革命纪念馆、方志馆等去参观学习,拿到《江苏微记录》、《掌上连云港》时也会翻翻看看,有的领导干部也会认真阅读,工作需要时也会主动查阅等等。

三、将读志用志纳入到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路径选择

地方志具有为现实服务的价值和存史的价值,修志的目的在于使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志书,不读不能致用,不用不能增效。只有读好志书,才能用好志书,只有用好志书,才能充分发挥志书的效益和功能。编修地方志书是为了使用,将读志用志纳入到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顶层设计,让领导干部能认真读志用志,更加科学地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来做好工作这个主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地方志更好地发挥为现实服务的价值。

首先,纳入省委、市委、县委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多次强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志书出版后,不读不用,就不能发挥“育人、资政”的功能。为帮助领导干部更好更快熟悉本地区的现状和历史情况,非常有必要将地方志内容的学习纳入省、市、县委学习中心组计划,有序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地方志、地情资料,抽出时间学习县志中的概述、大事记、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等篇目,让领导干部增加对省情、市情、县情的了解,提升处理问题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其次,纳入各级党校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一次开学典礼上号召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领导干部为官一方,读史当从读志始。在各级党校增设地方志方面的课程,在领导干部培训或党员培训时,将地方志作为一项必修课,将志书中详细记载一地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资料等地情资料传授给领导干部,让在党校培训的领导干部都能系统地学习了解地情,为下一步做好工作积蓄能量。

第三,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实境课堂。在领导干部教育体系中,设立地方志实境课堂教学,突出方式方法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引导领导干部在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感悟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革新、自我提升。地方志实境课堂可以涵盖各个区域多个方面,如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等;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如地方志馆、地情展馆等等。在干部培训中,将地方特色较为突出的部分作为干部培训实境课堂的主要内容,通过地方志、地情实境课堂教学,使领导干部能形象直观地了解本地地情,了解地方发展的优势和特色。

第四,纳入干部教育网上课堂。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手段、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化,网络教育也为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资源,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方志和地情教育培训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将地方志、地情教育课程列入干部教育在线培训内容,帮助领导干部更加便捷地掌握读志用志的基本常识,更新数字化的地方志书和年鉴等地方文献内容,更加方便领导干部阅读使用。

第五,成立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专题组。读志用志不光是简简单单地听听培训课程,到方志馆了解了解区域地情,而是要结合领导干部的现实工作,在重大现实问题上开展研究,提供有深度、有分量、有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聘请相关专家和相关系统人员组成咨询班子,认真开展地情的研究,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政帮助,形成专题性研究报告,主动服务社会各界,突出地方志服务的功能和特色。

四、将读志用志纳入到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保障措施

加强干部读志用志教育培训的顶层设计,形成干部读志用志常态化制度建设。要加强组织协调指导,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把干部读志用志纳入整体干部教育体系工作总体布局,有计划、有部署、有安排、有落实。把干部读志用志作为考核单位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读志用志制度建设,来保障领导干部读志用志的连续性,形成读志用志的常态化。完善优化制度建设,来带动领导干部能主动读志用志,确保真正将读志用志纳入到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来。

地方志部门需要编写地方志简本、地情书籍等作为培训教材。传统的地方志书往往是厚厚的一大本或几大本,不太适合作为培训教材。读志用志纳入到干部教育体系中,就需要编写合适的干部读志用志培训教材,地方志部门责无旁贷地需要做好这项工作,为党校等干部教育工作提供读志用志学习材料。地方志部门可以编写适合教学使用的地方志简本,还可以对本地的地情进行研究编写地情丛书等。如上海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安排《苏州河的文化历史与未来》、《上海民俗文化》、《从上海镇到上海市》、《土山湾——十九世纪中叶上海的“文化特区”》等课程。

加快方志馆、地情网站、数字方志等建设,为干部提供多样化的读志用志学习平台。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地方志工作逐渐走向了社会前沿,由传统的编修一本或几本厚厚的志书,转向了在多个舞台服务于社会的综合性工作。方志庞大的综合信息是最大的优势,如何将如此庞大的综合信息呈现出来,让干部能更好地读志用志呢?不少地方都建设了方志馆、地情网站、数字方志等等。干部想要了解地情,到方志馆或上地情网站、数字方志就可查阅到几乎所有志书和地情书。但是目前还有不少地方还没有建设方志馆,地情网站和数字方志建设也还不是很完善。这就需要各地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和中指组的统一部署,推进方志馆、地情网站、数字方志建设,把方志馆建设成为地情展示中心,把地方志从平面的一本书,用立体的方式展示出来。需要建设覆盖市县区的地情网站,建设数字方志等等,可以成为领导干部地情检索的公共服务窗口。

培养属于自己的地方志、地情专家队伍,为领导干部读志用志提供 “资政”支持。毛泽东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地方志部门作为一个地方的“冷部门”,在县、区一级层面,大多缺乏属于自己的地方志、地情专家队伍,即使有也是寥寥可数,甚至有的地方机构还不健全,地方志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员大多也不稳定。资政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功能,发挥好地方志的资政作用,是地方志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各级地方志部门要结合本级、本地实际,培养属于自己的地方志、地情专家队伍,坚持资政研究创新,为地方志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搞好课题调研。比如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前段时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江苏省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的研究、长江文化与江苏精神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资政提供支持。

读志用志是以古鉴今,科学决策的重要客观依据,需要进一步加大引导干部读志用志力度,逐步将读志用志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志的“资政”功能,让地方志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围绕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追寻方志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方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