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麟
信息来源:史志网 发布日期:2025-05-12 浏览次数:   字号:【

刘一麟

(1908—1985)

刘一麟.jpg

大医精诚留大爱

"我将以刘一麟精神为指引,一生忠诚于党,听从指挥;一生对得起病人,爱护病人,拒绝红包;一生扎根临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一生当个好兵,淡泊名利,甘当人梯;一生追求卓越,力戒浮夸,求真务实,争做一麟式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永无止境!"

这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员工入职的宣誓誓词,誓词中提到的刘一麟是该院的创始人、奠基人、一代名医。他的雕像安静地坐落在医院最古老的建筑前,见证了医院的发展壮大。多年来,该院连续开展了"一麟杯"夏季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建设了刘一麟事迹陈列室、刘一麟儿童医学中心。学习刘一麟,弘扬刘一麟精神,争做刘一麟式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在该院已蔚然成风。而在连云港,他的故事也传遍了大街小巷,他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道德标杆,放射出崇高的人性光辉。

秋竹有节 忠诚不移

1924年,刘一麟中学毕业,胸怀"医学救国"宏愿的他报考了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系,以优异成绩被录取。1925年,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爆发了,刘一麟以满腔热血参加了在租界举行的反帝宣传示威运动,当目睹13位热血青年倒在了帝国主义的枪口下,他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1933年,在刘一麟以优异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际,德国医学界向他发出邀请,邀请他留在德国施展才干,继续从事医学研究事业,却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的学生,来德国深造,是想为中国人服务终生的,我的意愿不允许我留在德国,而只能回到我祖国去为本国人民治病强身,以医育民。"后来,他又深情地谈到∶"到过国外的人,都感到身在异国他乡的困苦和忧伤,水有源,树有根,走遍天涯还是祖国亲。"

回国后,刘一麟开设了益龄医院,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据刘一麟的大女儿刘增回忆∶"父亲对家乡和家乡人也有着深厚感情,当他留学回国后,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生活贫困、缺医少药的地区,急需医务人员,并想到家乡人曾资助他留学,应以所学知识和技能来答谢家乡人的恩情。因此,他毅然放弃了去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为故乡人服务。

然而,在当时政府腐败、战乱四起的年代,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善愿望很难变成现实。抗战爆发了,日寇占领新浦,刘一麟一家被迫踏上了10年的逃难生活,直到1947年才得以返回家乡重开益龄医院。

1948年,连云港解放了,刘一麟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解放前夜,达官贵人们纷纷逃离此地,作为一个有产者、一个颇负盛名的绅士名流,何去何从摆在了刘一麟的面前,加上亲朋好友的劝说,他再次面临人生重大抉择。刘一麟没有丝毫的犹豫,他命家人紧闭两扇黑漆大门,端坐家中,不为别人的劝说所动。在此之前,刘一麟也曾接触过不少进步人士,从他们身上,刘一麟对于时局、对于中国的未来有了初步的认识,他深信,中国共产党会给人民大众带来一个光明的前途。

新中国成立后,一向不问政治的刘一麟从内心拥护党的各项政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1 年10月,他毅然带领益龄医院部分医务人员,并携带所有药品、医疗器械及家具参加由市总工会创办的工人医院,亦即发展至今天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从此,刘一麟把自己后半生的命运与这所医院紧紧连在了一起。

上善若水 夙夜为民

每一个了解刘一麟的人都说他善良、高尚,熟悉他的人都这样亲切地称赞他∶"老院长,好人啊!他的一生,全然是无私奉献的一生。"而那些请他看过病、本来与他素昧平生的人则感叹∶像他那样的人现在上哪里找啊……

为了那些在忧患与疾病中挣扎的芸芸众生,刘一麟殚精竭虑,把毕生心血倾注在病人身上。他总觉得,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而帮助那些为疾病所苦而又看不起医生的贫苦病人,更是一名医生所不能忽视的社会责任。因此,只要是找上门来看病的,不论贫富贵贱,不论有钱没钱,刘一麟都一视同仁,热心救治,这也使得他一生都在操劳与忙碌。由于强烈的责任感与济世之心,他把苦与累都默默地承担了下来。他任医院院长几十年,一直吃住在医院,随时巡视病房,查看危重疑难病人。不管寒冬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找他看病或会诊,他总是随叫随到。

一个寒冷的冬夜,在就寝前,他曾到病房巡视了几个危重病人,可是刚入睡,又被内科值班医生喊起来为一肝肾综合症病人会诊。处理完这个病人,回家刚睡下,儿科—昏迷抽风病人的家属又恳求让刘一麟看看,他又起来去了儿科。一个远路来的门诊病人见他家中亮着灯,就在门口静静守候,刘—麟刚从儿科回来,见状赶快把病儿及其家人请到屋里。看完这个病人,已是凌晨。上午8时,他又准时来到儿科参加查房。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不分昼夜地工作着。

他在平常是如此忘我地工作,即使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年月,仍念念不忘病人。此时他虽已是60多岁的人,仍日日夜夜坚守岗位。有人对他说。《无官身轻,何必那样认真,何必还要那样劳累自已,他的回答却极为简单。不能没有人给孩子们看病啊所以,在很长段时间里,他担负着儿科的门诊任务,有时白天上门诊,夜里还要连续上急诊。有一天,他在门诊看病已经一个上午了,口点应该有人来接班让他回家吃饭,可是近下午点了,还没有人来接班,但他没有离开岗位。就在这时,一名妇女抱着幼儿来看病,当她打开包被时,只见病儿全身青紫,呼吸已经停止。刘—麟见状,立即做人工呼吸,小儿面色逐渐红润

了,心跳呼吸也逐步恢复了,小孩终于得救了。他在恢复领导职务后,曾以这个事例告诫医生们:“作为一个值班医生,—分—秒也不能离开岗位,否则就是失职,就要死人啊!”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刘一麟孜孜不倦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索,逐步成为一名学识渊博、具有很深造诣的临床医学家,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儿科专家。当时医院在治疗儿科罕见病方面常常领先于全省甚至全国。他以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术和全心全意的工作精神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他不知为多少病人解除了病痛,使无数危重患者起死回生。

刘一麟的小女儿刘堃在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刘一麟生前的一些片断∶在动乱的"文革"年代,武斗愈演愈烈,为形势所迫,医院不少医务人员都退到安全地带,但作为市中心的这座医院,仍得为老百姓救死扶伤,作为老医生、老院长,父亲常常顶替别的医生看门诊、看急诊,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他还经常在夜间门诊值班,从晚上一直到天明。有一天早晨8点多钟,他值了一夜的班,我将他接回家,刚到家,他一阵剧烈地咳嗽后,突然吐出了很多鲜血,我心如刀割。当他身体稍有些好转,便又要支撑着去看门诊。我劝他休息,他总是对我说∶"我总不能让老百姓无处看病啊!"

这篇文章中还写道∶他平时夜以继日地工作,工作量是超负荷的,每当我回到他的身边时,看到家里总是门庭若市,几乎没有停息的时刻。当我父亲刚从门诊办公室疲惫地回到家,家中已有不少病人坐等了,从我父亲一进门一直到吃完饭,不停地在看病、问病,父亲总是一边吃饭一边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亲在家休息或吃饭的时间,几乎没有一时没有病人来求医看病的,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炎夏酷暑,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看病、会诊,他总是随叫随到,他的医术之门始终向病人敞开。

有一次查房,刘一麟走到儿科白喉病房,只见一个因为白喉假膜窒息,患儿全身青紫。他立即向医生、护士做出"准备做气管切开"的医嘱,自己则马上上前对患儿做人工呼吸。患儿的窒息情况立即得到缓解,赢得了抢救时间。十几分钟后,外科医生赶来了,气管切开手术顺利进行,患儿得救了。

白喉是烈性传染病,没有特殊疗法,死亡率极高,作为儿科专家的刘一麟对此是一清二楚的,可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对患儿进行了人工呼吸。据刘堃介绍,刘一麟曾自己亲笔写有一份行医方面的总结∶"对新生儿窒息用口对口吹气是常用的方法。有一印刷厂工人王某的孩子因痰堵而窒息,当时我用口对口吹气方法抢救,气通了,小儿得到抢救。但不久婴儿被痰堵又窒息,几个护士又吹气,一夜间反复10余次,小儿方得以治好。因为用这方法可节省吸氧气与插管的时间。作为一个医疗专家的医德可贵之处是他不去考虑病员的病菌对自己传染与否,而以救人命为天职。"

由于刘一麟知名度高,即使走在路上也有人抱着患儿找他看病,早晨和夜晚休息时,他家里也经常成了诊疗所,睡觉的床成了检查台。刘一麟始终平易近人,亲切待人,一些农村病人找到他家里来看病,拖着泥巴的鞋踏进了内室,沾满尘土的衣服靠着新换的床单,刘一麟丝毫不在意,地上的长凳坐满了人,就请病人坐在床上......

仁者爱人。刘一麟的心装满了爱、同情和宽容。他认为病人求医很不容易,病人是带着病痛和担心来求医的,医生稍微怠慢和不慎就会给病人和家属增加痛苦和压力。每一个来看病的病人,在他眼里都是"爱的对象"。人为了信仰可以奋不顾身,刘一麟的信仰就是爱别人,帮助别人,为了别人的生命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他那颗真诚无私的爱心,为他的一生增添了璀璨的光辉。

技求精尖 着手成春

由于刘一麟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在淮海地区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每每遇到人谈起刘一麟的医术时,总是赞不绝口。有的甚至说,他是"小孩神医","只要摸摸就将病摸好了";有的慕名专程前来找刘一麟看病,说只要他能给我看病,就是死了也无怨。这些话虽然说得有些过分,但却充分说明了百姓对刘一麟是多么的信任和爱戴。

1968年,正当群众武斗最激烈的时候,海州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幼小的男孩来向刘一麟求医。这孩子高烧不退、头痛剧烈,已求了许多医生,都难以诊断。刘一麟听后,即用手扒开孩子的眼底,对他父母说∶"这孩子的脑子里可能有瘤子,你们赶快带孩子去大城市检查治疗。"当天他们带着孩子到上海几个大医院,经会诊,结论与刘一麟诊断相同,即行手术,果然在脑部取出一个瘤子。这个孩子因诊治及时,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家住新浦的徐某有个10岁的小儿,腹部疼痛难忍,腹腔内还抽出许多黄色的液体,有的医生诊断其为胆道破裂,建议进行手术,以找出穿孔的原因。后找刘一麟检查,他根据病儿持续高烧不退,经透视和超声波检查都没查出什么问题的病情陈述,细阅病历,又进行了心肝脾检查,然后果断地说∶"必有一条死蛔虫在他腹腔里!"孩子的父亲感到吃惊并带有几分疑虑。刘一麟当即解释道∶"起初孩子得的是胆道蛔虫病,因未及时治疗,蛔虫穿破胆管死在腹腔里……"后来家长带着孩子至省城医院,经剖腹手术,果然取出了一条死蛔虫。家长逢人就说∶"刘一麟真是神医。"

1975年的一天,正在住院的一个病儿反复抽搐,口流涎液,有明显脑膜刺激症状,但脑脊液正常,经过各种脑炎诊断性治疗,均无效,各级医师正为这个病儿的诊断与治疗犯愁,一位住院医师提出"蛔虫性脑炎的诊断意见,参加讨论的各级医师无不惊异,因为在当时,他们没见过这种病,也大都没听说过这种病。果然,这个病儿经驱蛔治疗后,很快痊愈。过后,一位颇具名望的主任医师问这位住院医师∶"你过去见过这种病?"这位医师答道∶"是的,早在60年代初,我们刘一麟院长就给我们讲过这种病,我们也曾收治过若干例这种病。"这位主任医师感慨地说∶"刘一麟院长果然医道高超。"

刘一麟的临床治疗方案有其独到之处,选用药少,疗效快,比如有大便稀落腹胀消化不良症状者,他以少量甘汞清理胃肠助以乳酶生,很快见效。在理论上白喉见于咽喉部,他却提出了口腔白喉的诊断,经多方治疗无效的口腔局限白膜患者,他要求按白喉治疗,很快自膜脱落治愈。红霉素治疗痢疾,也是刘一麟的首创,理论上红霉素是对球菌有效,实践证明红霉素优于其它常规治疗痢疾的药物。此外,刘一麟提出口对口吹气不只限于作为对新生儿的急救手段,也可作为对较大婴幼儿抢救时的措施之一。在他的倡导下,市一院儿科、妇产科医师只要发现呼吸停止的患儿,都应用这一方法,及时挽救了不少濒临死亡的患儿。

由于刘一麟精通德、英外文,从中学习外国经验,从祖国医学中吸取大量中医知识,并及时传授给其他医生,指导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因此,当时医院的儿科诊断、治疗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对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的治疗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

淡泊名利 孜孜不辍

曾有人毫不讳言地替刘一麟感到惋惜∶假如刘一麟早年肯到一所科研机构或一所高校工作,那么他可以成为一名大学者、一名教授,在他所从事的领域获取更大的荣誉和声名,可是他自愿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路。

到科研机构或高校任职任教,这样的机会刘一麟也不是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山东某医学科研机构、白求恩医科大学等单位盛情邀请刘一麟去工作,而他却放弃了,他自愿留在这座小城市,这所小医院。

作为一名医生,他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灾病丛生、袁鸿遍野的景象,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人们在他的救治下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他愿意凭借自己的医术,解芸芸众生于灾病的水火之中。尽管他也预见到了这种选择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但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路。

与此同时,刘一麟也一直没有放弃在医学研究方面的努力,他利用有限的条件,甚至依靠自己的积蓄在许多医学研究领域进行了艰苦开拓。他率先发现了一种导致婴幼儿腹泻以致失水、营养不良夭折的轮状病毒,揭开每年流行于连云港市的婴幼儿"秋季腹泻之谜,继而对症下药,消灭了这一顽症。他还通过临床实验,率先发现了红霉素对痢疾杆菌的抗菌作用,使这一成果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习于西医的他在中医学领域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的《乙型脑炎食物问题)一文,在全国第一次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发表,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对世界公认的柯棣曼氏"用培养丰富食物治疗急性传染病"观点的有力挑战,是对病毒性传染病饮食处理理论的新发展。总之,在医学研究领域,刘一麟不乏建树,而这些努力和成绩又是在远不能与其他医学科研工作者同日而语的工作环境中取得的,因而弥足珍贵。

十年内乱,他深受冷落。粉碎"四人帮"后,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争分夺秒地搞临床科研,以景天三七治疗过敏性紫癜,以国产驱虫净、红霉素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民间柿皂散治疗肾病综合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本省和全国儿科界的重视,论文分别载入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会议和中华儿科第七届学术会议文献资料汇编。1978年开始,他又以2年时间,研制成功了新型血液淋巴细胞分类试剂——细胞离净,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此项发明荣获1979 年度江苏省科技三等奖。

刘一麟不仅医术高明,在医疗实践中也勇于开拓,攀登医学高峰,学习并引进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用于临床,因此能诊治很多疑难病症。他热心学习研究祖国医学,从20世纪 50年代起,他已开始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不断追求新的治疗方法。他非常尊重老中医顾铁侬(原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老中医),遇有疑难重病,,都请他会诊,并中西医配合治疗。有一年正值乙型脑炎流行,很多患儿抽风,高烧不能进食,在刘一麟的主持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措施,对不能吃饭的病人,通过"鼻饲法",从导管输送营养物,增加营养,增强体质,挽救了无数患儿的生命。"鼻饲法"在当时国内还未应用过,多年以后,学术交流中,"鼻饲法"获得了全国医学界的一致好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年逾七旬的刘一麟晚年虽行动不便,精力逐年下降,而且患有脑血管疾病,但他仍坚持查找中外医学参考资料,为临床提供信息,并不时指导他的助手搞医学研究。在研制细胞离净过程中,他两次中暑,但仍坚持工作,表现出一个老科学工作者"明知黄昏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献身精神。他的办公室很暗,40 瓦的日光灯吊得很高,但他没有要求装台灯,自己就用一个直径约12厘米的放大镜,一点点照着读外文书籍。

几十年来,刘一麟置身于清贫和艰苦的环境中,与各种各样的患者和病菌打交道,为奠定连云港市新生医疗事业的基础,为改变我市医疗事业相对落后、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付出了毕生的心血。通过他的手,无数病人得以康复,无数生命得以拯救,他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成名成家,可他的选择不掺杂一丝一毫的功利目的,不是更富有牺牲精神、更值得推崇和尊敬吗?

秉节持重 赤诚仁爱

"担任一定的职务,我只有尽职的义务,而没有享受特权的权利,知我者必能谅解。"刘一麟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与刘一麟共事过的人无不钦佩他的赤诚仁爱之心。在他眼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他能帮助别人,他都乐意去做。对待下级医师,他从无傲慢之气,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和技术,竭力传、帮、带,而且很尊重他们的意见,积极鼓励他们提高业务,深受同事们的爱戴和敬仰。他一生以宽厚待人著称,但他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与人相容相处的。只要涉及到原则问题,不论是谁,他都是傲骨凛然,绝不趋炎附势。

刘一麟坚持原则、服从大局的品德是人人称道的。"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刚恢复领导职务不久,为了给职工盖宿舍,到处奔走求援,要求帮助解决当时十分紧缺的木材。连云港一个部门的领导本不已经答应给解决几立方米,就在这时,与这个部门业务对口的一位中央部长来连云港视察,需要随身带一点安眠药。这个部门的领导来找刘一麟,要求给开一瓶(100片)鲁米那尔。鲁米那尔是毒麻药品,国家有毒麻药品管理规定,作为医生要遵守国法院规,只能给开3天量的处方。任凭来者说得舌敝唇焦,或申明"利害",刘一麟硬是坚持只给开了3天的量。

刘一麟出身富裕之家,毕生行医,曾任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多年。然而,回顾其一生,这位曾留过洋的医学博主,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许多家财或捐献于国家,或资助于乡里,或用于科研,到1985年老人去世时,家里的全部存款尚不足3位数。与此同时,家里摆放的许多陈设、用具还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父母为其结婚置办的。刘一麟去世后不久,他的妻子和女儿搬出了一家人生活多年的房屋,因为老人生前曾要求家里人在他去世后,一定要将医院为方便他就诊而专门为他盖的这幢平房交回院里,这差不多是他的最后一个遗愿了。

生前,所有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被他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是刘一麟谢绝了所有送上门的礼物,他可以为那些没有钱的病人看病自掏腰包,却不接受任何人的经济好处和报答,因为他的付出决不为求回报。许多人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一次,海州一位农民为感谢刘一麟治好了自己孩子的病,大旱之年,从几里地外挑着两担清水送到刘一麟家里,这样的礼物,这样的深情,刘一麟几乎无法拒绝,但最后他还是为这两担水付了很多钱给这位农民。他不是不谙人间真情,也不是不懂这位淳朴农民的心意,只是他知道这位农民兄弟自己家里也不富裕......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天,刘一麟在自家的院子里为果树修枝,不慎从高凳上摔下,造成严重脑震荡这为他后来患脑血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从此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拖着病体坚持医疗、科研,终至隐性脑血栓症迸发严重中风导致老年性痴呆等病。在刘一麟患病期间,仍然有不少人来求医,他不顾自己的病痛,耐心地接待一个个患者,直到他的智力全部丧失。最后一位来求医的是曾在连云港市酿化厂工作过的一位老同志,他带着一个病儿找到刘一麟家里。像往常一样,一听到病人上门,刘一麟立即从病床上爬起,勉强支撑着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下,集中精神准备为病人诊病。可是这一次,他的语言似乎已不受大脑支配,他极力想把自己的诊断说出来,可是嘴唇颤抖着、嗫嚅着,勉强道出的几个字也已经不连贯,语无伦次,虽然这样,他的意识是清醒的,他的意识顽强地与肉体搏斗,然而,风烛残年,呕心沥血一生,他的精力已经全部耗尽了。最后,老人不得不放弃了努力,无力地垂下了头,脸上充满痛苦……从那一天起,刘一麟那扇似乎专门为病人而开放的大门紧闭上了。

刘一麟患病期间,不少领导和同志、朋友来看望他,他仍关心着医疗和科研事业,并向领导提出接替他继续进行科研项目的人选,完成他未尽的事业。在他那异常活跃的脑海里,还思考着很多科研课题∶脑腺素的提制与临床应用的继续研究,关于弓浆原虫病的研究。关于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快速诊断问题,关于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研究......

但是,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

1985年3月19 日,因患脑动脉硬化、肝硬化腹水等疾病医治无效,一代名医刘一麟与世长辞。离开时,他的面容是平静、和蔼、安详的。他为祖国、为父老乡亲们献出了一切。

刘一麟逝世后,许多亲朋友好及过去的病员、病人家属都纷纷前来悼念。当灵车从医院出发前往殡仪馆时,医院里能离得开的医护人员、走得动的病人都出来为老院长送行,沿街的许多居民与行人也纷纷出门在路旁相送。群众们井然有序,静静地目送灵车离去,他们为失去了一位好院长、好医生而悲伤。

刘一麟的一生,是治病救人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爱心,为他的一生增添了熠熠光辉。他的精神,感染了几代人,激励着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