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祥璧
(1945—1967)
吕祥壁,四川蓬溪人。1966年3月,吕祥壁成为驻东海县白塔埠镇空军 3578部队警卫连战士。1967年3 月,为支援春耕生产,吕祥壁驾马车到"八一"拖拉机修配厂拉油桶,油桶相互碰撞发出的响声惊动了马,为挽救路上4名学生的生命,吕祥壁临危不惧,猛拉缰绳,致使马车翻倒在路旁沟里,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吕祥壁牺牲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烈士,追记一等功,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向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吕祥璧同志学习!"的号召。
祥云溢彩璧生辉
1967年3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吕祥璧,为了挽救4名小学生,竭尽全力勒住疾驰的马车,没想到车翻入沟中,头部被车身砸中,身体压于车下,终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光荣入伍 自我锤炼
1945年,吕祥璧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的他就表现出了舍己救人、忘我奉献的优秀品质,他曾经英勇地跳入水中救起落水学生,他曾经为抢救集体病猪而昼夜守护,他曾经为挽救跌下山岩的放牛娃甘冒生命危险……
1966年3月,吕祥璧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驻江苏东海白塔埠空军3578部队警卫连的一名战士。穿上新军装的吕祥壁既激动又自豪。第一个夜晚,战友们都睡了,宿舍里不时传来轻微的鼾声,吕祥璧却兴奋得毫无睡意,他悄悄地坐起来,披上衣服,借着部队大院照进室内的微弱灯光,打开日记本写了起来;"现在我也是'抗大'的一名学员了。军队是一个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我要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改造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吕祥璧是高中毕业生,在班里识字较多,为了让更多同志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他主动当起了讲解员,带着大家读毛主席的文章,解读毛泽东思想的内涵。遇到难以理解的语句,他就组织大伙儿发挥集体的智慧,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一场讨论下来,不但解决了疑惑,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大大提高了理解文章的能力。吕祥璧还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想法、感悟写下来,不时互相交流。他常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是两种思想。"在他的带领下,班里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对毛主席思想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吕祥璧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衣服坏了,袜子破了,总是自己缝补,补好后继续穿用。针线活是细活,对持枪握剑的军人来说实非易事。有好几次,他在补衣服时,纤细的小针从手中滑落。每当这时,他都要弯下身,在地上耐心地寻找,找到后重新穿孔走线,继续缝补。
吕祥璧的举动感染了战友,战友们以他为榜样,也补起了破旧的衣服、袜子。有的战友实在拿不住针,吕祥壁见状就主动替他补了起来。吕祥璧边补着衣服,边和战友们聊着天,他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能穿九年!"有同志问∶"那部队发的新军装咋办?"吕祥璧说∶"捐给国家呀,我们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我们一人给国家减少一点负担,大家就能给国家减少一大笔负担,就能帮助我们国家早一天渡过难关,让人民早一天过上好日子。"吕祥璧兑现了自己的话,他把新发的两套军装上交给国家,自己穿补过的衣服。润物之雨无需有声,在他的影响下,战友们纷纷把新衣服捐给国家或是需要帮助的人。
干一行爱一行是吕祥璧的本色。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总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和吕祥璧一起参军的有15个人,到驻地后,其他人都被分到了雷达营,唯有他被分到警卫连站岗。有的同志为他叫屈,说站岗又苦又累。他听后说∶"吃苦是锻炼的好机会,干革命就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一个漆黑的夜晚,大雨如泼,吕祥璧紧握钢枪,坚守岗位,挺立在机场停机坪旁,全身都湿透了。带班的同志看到后劝他到屋里避避雨。他说∶"衣服湿了可以晒干,武器湿了可以擦干,如果飞机被敌人破坏了,就要给国家造成损失。与国家遭受损失相比,我淋点雨算不得什么。"当晚下哨回去后,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是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把这样大的财产交给我了,也把胜利果实交给我了,也把枪杆子交给我了。千斤重担,我要承担起来。不管白天、晚上上哨,要提高警惕,看好人民的财产和先烈交下来的胜利果实,这才对得起党和人民呀。"同志们得知这件事后,深受震动,亲切地称他为"哨兵的榜样",并纷纷以实际行动向他学习。
吕祥璧贴心的话语和执着的举动总能让人在夏日感受到丝丝凉意,在严冬感受到阵阵温暖。有个同志说,炊事员是伺候人的,工作太累又不太光荣。吕祥璧得知后,主动找那个同志谈心,他说∶"革命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那个同志听后脸上露出了愧色。这次谈话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灶房里、路灯下、操场边,经常能看到两人读书、交流的场面。
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吕祥壁主动要求到炊事班去。当炊事员,最大的困难是夏天烧火、冬天洗菜。夏天,太阳火辣,气温高达三十八九度,灶房里更是超过了40度。外面烈日晒,里面烈火烤,灶房犹如一个"大火炉"。为了让其他同志少受酷热的折磨,吕祥壁主动请求烧火。他从早到晚穿着一件水淋淋的汗衫,在灶下忙个不停,再苦再累,他始终咬紧牙忍着,他知道,他在灶房多待1分钟,其他同志就能多凉爽1分钟。不几天,他的前胸、后背、脖子、头上都长满了痱子,奇痒无比。同志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强行把他拉了出来。冬天,寒风凛冽,气温降至-10℃以下,洗菜成了最令人打颤的一件事,这时,吕祥璧又抢在前面,主动承担起了洗菜的任务。零下十几度的洗菜池如同一个"大冰窖",吕祥璧每天都要洗几百斤菜,手指头冻得像胡萝卜,手背上冻裂的血口子冒着串串小血珠子,但他从未叫过苦。战友们感动之余,纷纷效仿吕祥璧,尽自己所能多做贡献。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吕祥璧也不忘业务训练,时刻为上战场准备着。在炊事班期间,因工作繁忙,训练时间少,他就利用中午或晚上时间练习投弹、刺杀、射击。开始投弹时,他只能投20多米,以后投到40多米远。第一次实弹射击,他获得了及格成绩,同志们都为他高兴,说第一次就能打出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可他却严厉地责备自己,说打跑了一发子弹,在战场上就等于放走了一个敌人。从此,他继续苦练,并最终取得了优秀成绩。
在炊事班期间,恰逢种植员回家探亲,连部临时指定吕祥璧管理菜地1个月。因他生长在农村,有农作物种植经验,管理起菜地来可谓得心应手。很快,菜地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连部领导十分满意,遂决定由他来管理菜园子,为部队种菜。这年秋后,正当吕祥壁遇到难得的休闲之时,饲养员要求请假探亲,连部又决定让吕祥璧接替饲养员为部队喂猪。对吕祥璧来说喂猪的活他更加熟悉。入伍前,他在农村经常割草喂猪,只是猪的数量少,易于管理。在部队里喂猪,情况就不一样了,少则十几头,多则几十头。猪一多,就存在管理问题,猪也有性格,有的温顺、有的暴躁、有的倔强,还有的爱"惹是生非"。饲养面对众多的猪,需要了解每一头猪的具体情况,最重要的是了解猪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状况,做到胸中有数。一段时间以后,猪圈里的猪渐渐增肥上膘,连领导看到这情况,对吕祥璧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决定吕祥璧继续留任饲养员。
当饲养员,就必须解决好猪的"口粮"问题。当时,猪的"口粮"主要来自战士们的剩饭剩菜和上级拨下来的饲料。随着猪数量的增多,这些渐渐满足不了猪的需要,吕祥璧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解决猪食不足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解决人的口粮尚有困难,就别说猪的"口粮"了。当时,人的口粮实行定量供应,普通民众是每人每月 29斤,学生每人每月35斤,军人每人每月45斤,猪与人争粮的矛盾很突出,亟需找到可以代替的粗饲料。可是未经加工的粗饲料、猪不爱吃。经多方请教和打听,吕祥璧了解到,粗饲料经发酵处理后,猪特别爱吃,于是,他便开始学习粗饲料发酵技术。
经联系得知东海县畜牧局能够制作经济实用的黑曲霉醣化猪饲料,吕祥璧多次骑自行车几十里到畜牧局咨询、学习睫化饲料的制作方法,为了更好地掌握发酵技术的要领,他还多次到酱油厂、酒厂观摩,向一线工人师傅学习发酵经验和发酵技术,同时,他还借阅大量有关发酵方面的资料学习,结合实际,把对发酵技术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当吕祥璧在自己的部队搞黑曲霉醣化饲料时才发现,既缺仪器又缺设备。他只好自手起家,自力更生,没有平皿就用菜盘代替,没有试管就用旧药瓶代替,没有保温箱就用木板钉个箱子安上灯泡加热培菌。功夫不负有心人,有耕耘,就有收获。3个月后,吕祥壁终于亲手制成了黑曲霉醣化饲料。
成功的喜悦令吕祥壁非常振奋,接下来,他又开始思索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能不能让制作饲料所需的40天发酵周期进一步缩短。带着这个想法,他又投入到饲料的发酵试验之中,边琢磨,边实践。可是,一次次的失败让他陷入长时间的苦思冥想之中。一天,吕祥璧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农村做豆瓣酱的场景,他想,这不正是利用发酵原理制作的日常调味品吗?受此启发,他重新开始试验。半年后,一种制作简便且具有酸、甜、软、熟、香并带有酒味的新曲种试制成功,且发酵周期缩短为7 天,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黑曲霉醣化饲料的标准。这一次成功使吕祥璧的自信心大增,他决心再进一步,用稻糠和麦麸代替粮食进行曲种试验。试制之前,吕祥壁充分做好了面对失败的思想准备,他常自我勉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一试就能成功,都是从反反复复的探索中取得成功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以过去的成功经验为依托,通过不断调整技术参数和不断改善试验条件,他终于成功研制出以稻糠和麦麸为原料的发酵新技术。
吕祥璧不怕脏、不怕累,把猪养得健康结实。一个风雪之夜,有一头母猪要产崽,为了小猪在落地的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护理,他硬是在猪圈里守了两天一夜。小猪出生了,他兴奋得像个孩子,帮助母猪给小猪喂奶,又取来稻草给小猪取暖。在他的悉心照顾下,小猪活蹦乱跳,煞是喜人。吕祥璧还经常去部队农牧场拾捡烂菜叶回来喂猪,他说∶"烂叶子人不能吃,但猪能吃,猪吃了菜叶就会少吃粮食,这样就能为国家多省点粮食。"这一细节,,为他赢得了"有心人"的赞誉。
当保管员时,吕祥璧把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当同志们需要某样武器或工具时,他总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并交给所需之人;当送还时,他又能准确及时地检查好并物归原处。看到他工作如此负责高效,同志们又饱含敬意地称他为"红管家"。一次,几个战友到生产队豆腐坊参加劳动,到仓库去称豆子,一不小心,把麻袋拉开一条小口子,有几粒豆子撒在地上。那几个战友没有注意,推起车子就走了。他们回头一看,发现吕祥璧正蹲在地上,一粒一粒地将地上的豆子捡起来。几位战士面露愧色,纷纷过来一起捡了起来。
吕祥璧就是这样,无论从事哪种工作,总是全身心投入,似乎不知疲倦,不知困难。有人说他有种永不疲倦的精神,他这样回答∶"在革命的道路上,我要做一个负重的火车头,决不当轻松的旅客。"
赤子之心 纯正无私
从穿上军装,迈进军营的那一刻起,吕祥璧就暗下决心,要做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从思想上与传统旧观念决裂。他说∶"刀不磨生锈,道不走长草,革命战士不斗私心就不能进步。"他一旦发现自己有问题就主动亮出来,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吕祥璧前后共写过7次入党申请书,他十分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生前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把我全身的力气贡献给党和人民……人民要我去死,我就挺身而出,为党和人民作出一点贡献。
吕祥璧对同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为战友做好事同样看作是最实际的为人民服务。他对同志热情耐心,先人后己,想同志所想,急同志所急,总是让同志多休息,自己少休息。
物警
他当警卫员时,不仅自己坚守岗位,而且经常帮助生病的同志站岗。在炊事班,哪里活苦,哪里活累,他就出现在哪里。为了方便同志,他经常把开水送到各班。遇到战友生病或外出,他就顶班上岗。连队里不管谁有了病,他都送水送饭。他把关心、爱护别人当做自己最大的幸福。繁重的工作让他日渐削瘦,但他却干劲十足。他说∶"我是来干革命的,就是要把全身的力气贡献给党和人民,能为大家做点事情,我体会到了做一名军人的价值和尊严,我很高兴。"
吕祥璧平时关心爱护同志胜于关心自己,在遇到危险时,更是挺身而出,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把同志的安全放在首位。1966年6月18日中午,一场罕见的龙卷风突然袭击部队驻地。霎时间,乌云从四面八方翻卷而来,云层越来越低,几乎贴着地面,整个天空就像一只倒扣过来的黑锅,紧紧压在人们头上。风卷起的树叶、杂草满天飞舞,沉闷的雷声在远处轰鸣,一场狂风暴雨就要来了。突然,飞沙走石,砖瓦横飞,冰雹倾泻,情况十分危急。正在伙房帮厨的吕祥壁转身就往楼里冲去,一进门就看到连长被砸昏在楼梯的拐角处。吕祥璧一个箭步跃上去,把受了伤的连长背了下来,安置在安全的房子里,并撕下自己的衬衣为连长包扎,然后,又冲到楼上抢救其他受伤的战友和枪支弹药。在抢救战友的过程中,他脚上被钉子扎破了,脚踝上划破了4 寸长的大口子,鲜血直流,可他全然不顾。为了同志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他奋力抢救,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战士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英勇无畏的崇高精神境界。
舍身救人 精神永存
1967年3月3日,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当天下午,天空阴云密布,临时调到部队农牧场工作的吕祥璧牵来青灰马,套上铁板斗车,装上待修的农具,驾着车去白塔埠镇修理农具,支援农村春耕生产。
4点半左右,吕祥璧在送修完农具后,为了不跑空趟,又主动去东海八一拖拉机修配厂把焊修好准备改作粪罐的6个空油桶顺便带回部队。
在八一厂门前装桶时,刚刚装了第一只,因马车铁皮拖斗和油桶撞击发出刺耳的响声,青灰马突然受惊,长嘶一声,撒开四蹄,以惊人的速度沿着来时的东西向公路向西狂奔。装车的工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吕祥壁已经跃上前去,一把抓住缰绳想把马勒住。可是,空桶在车斗里越颠越响,烈马越跑越快。
这时,狭窄的道路上人来人往,有放学的学生,有赶集的群众。帮助装桶的几名工人看到吕祥璧有危险一面追一面喊∶"快撒手,快撒手。"人们听到喊声,看到狂奔的惊马都紧张得不知所措。在马车前方10多米处,有4个小学生听到喊声猛一回头,被这意外的情况惊呆了,站在马路中央一动不动。情况万分紧急,一场严重的灾祸就要发生。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吕祥壁不顾个人安危,用尽全身力气把缰绳紧紧攥住,用自己的身体坠住马头。他将马头拉向左边,以惊人的毅力把马头往下坠、再往下坠,终于迫使青灰马转了个90度的大弯。青灰马猛地打了个跟跄,前蹄落空,加上马车的惯性作用,连车带马冲进路旁的沟里。马倒车翻,4名小学生得救了,更多的人脱险了,而吕祥璧却不幸被马车压中头部,负了重伤,昏迷过去。
追赶过来的工人和亲眼看到这场舍己救人英雄行动的群众一齐扑到吕祥璧的身边,抱起他就向医院跑去。白塔当地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闻讯纷纷赶来,他们被英雄的行为所感动,千余名群众一致要求给英雄献血。可是,虽经医生奋力抢救,吕祥璧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2岁。
吕祥璧牺牲以后,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生前所在部队和被救学生的学校、大队、白塔埠镇公社以及东海县社会各界人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当地政府在烈士牺牲的地方修建烈士陵园,把英雄牺牲处所在的东西路命名为八一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委于1967年4月29日作出决定,追认吕祥璧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追记一等功;总政治部于1967年6月23日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宣传和学习吕祥璧同志的通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大众日报》、《河北日报》、《四川日报》等也都相继报道了吕祥璧的事迹。
吕祥璧生前所在连队—空军驻连云港某部警卫连专门成立了一间连史室,把吕祥璧烈士的半身塑像、生平事迹材料陈列在里面,以供人观瞻学习。在墙上的照片中,最珍贵的一张要数吕祥璧的父母、张思德的母亲、黄继光的母亲在一起合影留念的那一张。
烈士的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在这里成长的革命军人。空军 94587部队决定把吕祥璧生前所在的班命名为"吕祥壁班"。共青团东海县委决定在白塔高级中学设立"吕祥璧班",实现军地共建精神文明,让烈士精神长存,永远激励一代代人。每年新兵连组建时,新兵们都要去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清明节,警卫连的战士们都要去陵园清扫;每到部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去吕祥璧烈士陵园。
几十年来,吕祥璧生前所在部队有1人荣立一等功,2人荣立二等功。警卫连的各单位共荣立16次集体三等功,个人荣立三等功的达22人次,多名官兵获师优秀团员、优秀党员、南空优秀基层主官等称号。
"人民需要我去死,我就会挺身而出","为人民牺牲就是我的光荣"……·吕祥璧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在广大官兵及人民群众心中已经生根发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