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余
信息来源:史志网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次数:   字号:【

陈吉余

(1921—2017)

陈吉余.jpg

陈吉余,1921年出生于灌云县汤圩的一个书香门第。1935年至1938年在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初中部读书;1941年8月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194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继续在该校攻读历史地理系地貌学硕士研究生,194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放弃调往中科院的机会,到华东师大任教。曾先后7次访问欧美各国,在国内外许多重要学术团体兼职。1996年和1999年,先后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坚持从事与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地学研究工作,开拓了以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为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为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两次通过现场调查和科学试验,认为连云港完全具备条件建设深水大港。2017年去世,享年96岁。

先生从小就立下报国志

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在抗日爱国老人、祖父陈百川的影响下,陈吉余早早立下了读书救国的志向。祖父“救国应学凯末尔”“立志当如马志尼”“抗战到底”的对联、抗日成仁的英雄壮举,成为他一生的爱国教材。读小学时,老人送给他的一张地图,成为他爱上祖国山川湖海的最初源头。陈吉余先后颠沛求学于西迁的东海师范学校、浙江大学史地系。在大师云集的浙江大学,先生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科知识,并最终跟随名师叶良辅攻读硕士学位。读研究生期间,他对杭州湾地理进行了研究,撰写了《杭州湾地形述要》,为我国现代河口海岸研究的肇始。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当时的系主任、著名地理学家张其昀的高度肯定,于1947年留校任教。1952年,国家进行了高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地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随之从杭州来到了上海,也就和长江口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创中国河口海岸学理论体系

陈吉余生前经常提到创新。1956年,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让他热血沸腾。他完成了关于长江口的处女作《长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发育》,担任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河口小组的组长。第二年,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河口研究室。河口海岸学呼之欲出。

一门学科的诞生标志除了要有科研组织外,还须有理论体系。1961年,他批判地继承国外理论,扎根中国实际,写成了《论部门地貌学的发展途径——以河口、海岸地貌为例》一文,构建了动力、沉积与地貌相结合的中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在传统地貌学和水利学之间加了一条“凳子”,引起学术界强烈震动。

此后,在他的努力下,河口室不断发展,成为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理论也不断丰富,在新世纪他发现人类活动已成为河口海岸地貌演变的“第三驱动力”。

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建设

陈吉余生前经常提到理论结合实践,1966年,“文革”爆发。在环境恶劣的时代,他仍不忘祖国建设,为金山石化陈山原油码头建设进行了科学选址。改革开放后,年近花甲的陈先生再度意气风发。倡导开展了首次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为沿海经济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项目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长江河口要重点抓住三个分汊口的治理原则,为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在潮滩上建浦东国际机场并主持九段沙生态工程,使大型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国家节省了亿计的资金;提出建设青草沙水库建议,使上海1千多万市民受益……

进入新世纪后,陈吉余已经80岁了,但却仍在为淡水资源安全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奔走,为建设长江口亚三角洲、河口深水大港、海岸带生态及长江口系统监测和综合研究呼吁。

陈吉余生前经常提到育人。1958年,学校开展了师范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讨论,他主张“面向生产,面向中学”,属少数派。他还主张地理学必须学好数理化,更是前卫。面向生产,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于是他提出了“赶鸭子下水”教育思路。河口海岸学毕竟是新兴学科,无法招到对口学生,为此他在1959年组建了河口海岸专门化班。1964年,班里的两名学生考取了他的研究生。河口海岸研究力量逐步充实起来。

20世纪80年代,陈吉余打破常规,开始从地学之外的数理化生等学科招收研究生,开辟了许多交叉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术业有专攻的专门人才。如今,他学生已遍及海内外,但无不在践行着他“求是、求实、求新、求成”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