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中国
他,在陌生的城市里为117名流动党员建起了温馨的“家”,带着1.6万灌南人融入杭州这座天堂之城。他,是杭州人为之动容的“平民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持之以恒,为他人、为城市、为社会默默奉献,不图索取、不图回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灌南县驻杭流动党委书记邵中国演绎着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
成立流动党组织,服务“老乡”异乡发展
1998年,在村里干了11年村支部书记的灌南县李集乡和兴村人邵中国随着“打工潮”和村里人一起赴杭州务工,此前组织上曾派他到乡税征办工作,可邵中国却觉得给组织添了麻烦,竟放弃了这个别人眼里的“铁饭碗”。
睡过马路,捡过菜叶,花了几个月才谋得一份清洁工的工作,艰难的异乡求职路让他感触良多。2000年,他和几名党员老乡聊天时,感到在外务工,组织生活不正常,党员作用得不到发挥,就产生了成立流动党支部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灌南县委组织部和杭州市朝晖街道党工委的支持,当年6月,由16名灌南籍党员组成的“灌南县驻杭州流动党员支部”成立,他被选为党支部书记。
虽说成立流动党支部的初衷是过正常的组织生活,不过,在一切进入正轨以后,邵中国开始考虑如何发挥支部和党员的作用。
“最先想到的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为老乡介绍工作。”邵中国告诉记者,异乡求职的艰难自己最为了解,当时来杭的务工人员大多年龄大、无技能,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从此,10多年来,邵中国在杭租住的地下室,便成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温馨的港湾。今年49岁的老乡李保林告诉记者,自己当年就在邵书记的地下室里住了个把月,并在邵书记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工作,现在他们夫妻俩每月工资加起来有八九千元,“要不是邵书记,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在杭州务工的这么多年里,在邵中国的地下室里居住过的老乡不计其数,在这里总能得到最贴心的帮助。
维权难是务工人员在外的又一大难题。一次,七八个当环卫工人的老乡因为年龄问题突然被辞,当时就傻眼了,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提醒他们去找邵书记。了解情况后,邵中国当即联系上该环卫所负责人,并赶到单位和环卫所负责同志多次交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环卫所同意为被辞退的工人一次性补偿12个月的工资一万多元,使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其实,不仅是找工作和维权,只要务工中出现任何问题,邵中国总是带领大家想方设法解决,倾情服务老乡。17年来,流动党组织早已成为灌南老乡甚至是外乡务工人员的“娘家”。
打响灌南劳务品牌,服务“他乡”做好新市民
在外务工多年,邵中国深知只有打响灌南人自己的劳务品牌,才能立足脚跟,只有帮助家乡人掌握新技能、学习新知识,才能取得更大发展。
他牵头成立新市民宣讲团,以“融入杭州城,做好新市民”为主题,向灌南在杭人员作“如何拉近与杭州人的距离”等专题辅导,邀请杭州市委党校专家、交管人社等部门工作人员向农民工传授各种知识知识,提升农民工群体整体素质。由于面广量大,居住地分散,新市民宣讲团一切从实效出发,主动深入楼宇、企业、建筑工地、公共场所等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一线场所答疑解惑;宣讲团挖掘农民工身边的故事,坚持用事实说话,以典型引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宣讲的认同感。该宣讲团被中宣部授予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成为全国五个先进集体之一。
正是潜移默化教育引导,灌南县在杭务工人员成为杭城人欢迎的新市民。
只需一个电话,在杭州朝晖一区附近开理发店的灌南在杭务工人员邵军就出现在了家住黎园社区的残疾老人王叔叔的家里。作为宣讲团下设的“新市民爱心服务队”的一员,邵军已经义务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上门理发3年了。不仅是理发,爱心服务队还为社区孤寡老人和困难人员免费维修电器、进行法律咨询和实施家政服务。
邵军的爱心服务队队友,浙大西溪校区物业公司副经理葛善良,在浙大求是新村开通了一条24小时“空巢老人热线求助电话”,住在社区的10余位空巢老人有急事难事时,只要打个电话,他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老人面前,成为老人们的“守护人”。
而现为流动党委第二支部书记的周文成更是感动了杭城:在2014年7月5日那场震惊全国的杭州公交车纵火案现场,周文成用15公斤重哑铃破窗,并冒着巨大危险浓烟中跳进车里救出6岁孩童轩轩并悄然离去。
杭州G20峰会期间,流动党委开展“服务G20党员先锋亮党徽”活动,灌南老乡们以在安保、环保等多面的热心优质服务成为了志愿服务峰会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赢得了当地居民的赞许。……
截止2017年,灌南籍近2万名在杭创业农民工中没有发生一起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先后有158人被所在单位评比为先进工作者,10名灌南籍新市民受到下城区和朝晖街道的表彰,许多用人单位点名要“灌南县人”。
想点子出主意,反哺“家乡”建设发展
邵中国同志在杭十多年期间,带领灌南广大务工党员群众,积极响应家乡建设。每年组织党员进行“今年我为家乡做什么”的目标承诺,开展带回一条致富信息、提出一项发展建议、引办一个发展项目、献出一片帮扶爱心、传教一门科学技术的“五带回”活动,鼓励有能力、有实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
灌南县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杭务工人员积极打通销售渠道,在杭州设立农产品直销窗口120多个,积极帮助灌南农产品走出去。同时,在杭务工人员还向家乡传递农业新品种、农民栽培新技术10多个,实现先进技术请进来。在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浙江省,灌南劳务已成为一张名片,一些浙江客商感动于灌南人诚实守信、扎实苦干的精神风貌,纷纷来灌南投资兴业。现在到灌南投资创业的浙江客商共有800多人,投资总额50多亿元,项目涉及机械、电子、造船等。
灌南驻杭流动党组织积极引导鼓励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回乡当“头雁”、办项目、谋发展。大力向外地客商宣传推介灌南,为他们到灌南投资兴业牵线搭桥。
与邵中国同为李集乡亲的陆庆兵就是这样回乡创业的。当初在邵书记的帮助下找到工作的他踏实肯干,很快被提拔,事业发展很好。2016年,邵中国找到他,告诉他家乡出台了很多支持返乡创业的政策,经过反复斟酌,陆庆兵回到灌南和朋友一起开办了一个工厂化食用菌厂,专业生产杏鲍菇,目前已经开始产生经济效益。
目前,已有260多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4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12名“双带双强”型流动党员回乡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帮助家乡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36个。
影响力日增,流动党组织发展充满活力
17年来,作为党组织负责人的邵中国始终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切行动的引领。也正因此,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2005年6月,流动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灌南县与杭州下城区签订协议,建立流动党组织“共建共管”新模式,解决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难题。
2010年4月,流动党总支又升格为流动党委,下辖7个党支部,党员数量从最初的16名,发展到目前的158名,遍布杭州市的6个主城区。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党组织负责人的邵中国主动与灌南县和下城区的组织部门联系,争取支持,建成流动党员之家,开通网上党校,建立访谈日制度,创设党建论坛等载体,使流动党员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有效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宿感。在党员教育培养中,总结摸索出“定人联系、定岗培养、定期互动”的“三定”方法,他从基层实践中总结出的“服务老乡、服务他乡、服务家乡、党组织融入流入地、农民工党员融入务工群体、党务工作融入服务工作”的农民工党建“三服务三融入”模式,有效破解了新形势下农民工管理难、服务难的时代课题。
邵中国高举党旗,带领一班人扎根他乡、回报家乡、服务老乡,走出的这条“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长期受教育”的党建新路子,得到了中央和江苏、浙江两省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其先进事迹引起了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被评为浙江省构建和谐社会的“100个民间样本”之一。2011年1月,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上,灌南县农民工党建工作经验向全国推广。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大,流动党组织未来的发展成了邵中国考虑的重要问题。
“现在,外出打工的都是年轻人,大部分都指望在大城市生活下去。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要向青年人身上转移,这样我们的党组织才会有新的生命力。”
邵中国告诉记者,目前,流动党委正在积极筹建青年党支部,把有一技之长、创业有成的年轻党员聚集起来,发挥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干劲、有闯劲的特点,带动更多的青年人投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来,让更多年轻人挑大梁,让他们经受锻炼,尽快成长,使党组织后继有人,保持生机活力。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推进农民工党建工作,既是基层党的建设的一个现实难题,更是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的一个崭新课题。“打工书记”邵中国和他的流动党委愈发坚韧成熟,他们戮力同心,要把农民工党建之路越走越宽。